拯救国产大豆:产业链上下游互动

        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协调,由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起的国家大豆产业(加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了最后的筹备阶段。3月底,一份名为《关于成立国家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请示》已经上报科技部。
让东北大学副校长、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冯晓高兴的是,尽管联盟尚未成立,但已经有来自国内大豆产业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17家单位申请加入,还包括黑龙江省外的加工企业。
安徽样本:40亿地方债二次分配
安徽通过自定的标准将地方债分配给各县市,但有专家对地方偿债能力依然有疑问,认为会造成循环发债。
• 股市持续反弹的“流动性”逻辑
• “太阳能屋顶”:政策市与先天缺陷
• 投行暗战 农行IPO遴选猜想
• 七成国内铁矿停产 中钢协或出“拯救方案”
• 石化振兴规划细则或开具“十味猛药”
“我们的联盟是面向全国性的,希望借此带动大豆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4月17日,冯晓告诉本报记者。
彼时,新一轮进口大豆的低价冲击正大规模袭来,国产大豆再次深陷生存危机。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由于国产大豆加工企业的停产,主产地黑龙江农民手中还有200多万吨大豆还未销售。
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最新参赞报告显示,2009/10年度(10月到次年9月)中国大豆收获面积预计为910万公顷,低于上年的950万公顷。大豆产量为1560万吨,相比之下,上个年度为1600万吨。
报告还预计2009/10年度中国可能进口3800万吨大豆,相比之下,2008/09年度的进口量为3620万吨。
但不可忽视的是,各方的突围力量也在酝酿,致力于研发与加工相结合的科研战略联盟仅是其中一支。
推动产研新合作
“对抗进口大豆,之前都是打阵地战,用劣势去与国外的优势竞争。”冯晓认为,国产大豆在出油率上不及进口大豆,但是在蛋白质方面,则有优势。更重要的是,豆油的附加值远远低于蛋白类产品,但很长时间以来,国产大豆还是多被用于榨油,而非食品蛋白类市场。
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人士也告诉本报记者,国产大豆未来必须要走高蛋白这条路子。但是,目前国内大豆加工业生产经营方式总体比较落后,在科研方面的深加工企业并不多。
“目前国产大豆面临的问题是缺乏一个技术创新体系。”这正是冯晓推动建立产业联盟的初衷。在他看来,此前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之间关系一直停留在表面,合作多为面对政府的共同承担项目上,松散且自主性少。
这带来直接问题是,企业需求与科研项目相脱离。一方面企业研发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研发单位的研究项目也难以转化。“全国搞大豆研究的也就几百人吧。”
冯晓的希望是,能以最好的研发力量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于此同时,通过研发联合,提高目前国产大豆的品质。“关键还是品质问题。”
上述大豆协会人士认为,如果提高国产大豆品质,重新进入国际市场将指日可待。目前,在食用领域,非转基因大豆在国际市场炙手可热。仅日本每年就需要500万吨,而在韩国,一斤非转基因大豆能卖到20多元人民币。
但是,这些国家也对大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品质,同时有绿色认证、地理标识——而这些正是国产大豆所缺乏的。“有些产区的大豆因为农民和贸易商的混收,让高油和高蛋白质的大豆与一些低质大豆混杂一起,油下去了,蛋白质也下去了。”上述协会人士称。
按照冯晓的计划,该联盟将在今年5月底6月初正式成立。
产业化试点机制
几乎在同一时间,最大的国产大豆加工企业九三粮油和当地农场签订了大豆产业化体制和机制创新试点的协议。协议规定,加工企业与农户互相作出价格、收购量和质量的承诺,明确相互的责任与义务。
如果说冯晓的联盟更注重研发与企业之间的互动,那么目前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所推动的,则更多希望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力,类似于“订单农业”。
这个试点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启动,按照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万宝瑞的说法,要振兴中国大豆产业,必须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路子。通过改革创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力,使豆农和企业形成合力。
去年下半年,协会先后走访了内蒙古、黑龙江等地,确定了相关的试点企业,九三粮油便是其中一家。而在黑龙江,另一家试点企业是位于克东县的齐齐哈尔飞鹤大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进入今年春季,伴随大豆播种季节的到来,试点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3月底,克东县的大豆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该县政府在原有12个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再组建30个大豆种植者合作社,并开展专业知识和技术培训;同时,根据飞鹤大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需要,确定黑河43等3个品种作为主栽品种,由竞标产生的供种企业统一70万亩的供种,并全部享受大豆良种补贴。
按照该县的规划,2008年土地规模经营达到15万亩,2009年土地规模经营达到30万亩,2010年土地规模经营达到50万亩。
克东县规定,每个合作社至少要有农户100户参与,对国家和省核定的农机合作社补贴、农机单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业政策保险补助资金,向大豆产业化综合试点的专业合作社倾斜。
这样的试点,希望能改变目前种植小而分散、品种不一、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据中国大豆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透露,5月初,协会还将组织参与试点的企业在北京召开相关会议,进一步讨论产业化试点工作。
种植还是市场?
但这样的试点能否改变目前国产大豆的颓势,仍然看法不一。“光黑龙江就有6000万亩土地,年产大豆900万吨,一家企业能影响多少?”一位业内人士提出,“要做就应该大规模做。”
他同时表示,2007年艰难成立起来的中国大豆产业协会,初衷是希望能够应对进口大豆冲击,维护大豆种植者和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从一开始,协会就面临诸多尴尬:由于目前在大豆加工领域的主导势力为外资和中粮这类的央企,其加工原料全部为进口大豆,因此,从一开始,协会成员便没有这些企业的影子,力量有限。
上述黑龙江大豆协会的人士则认为,解决大豆问题的一个关键在种子。由于缺乏对良种的补贴,农民追求的是产量高、价格便宜的种子,而且,在黑龙江,仅大豆种子便有60-70种。他希望,政府能尽快出台对良种的立法。
在九三粮油董事长田仁礼看来,相关部门只是利用补贴方式来引导农业生产,至于产品能否销得出销得好,完全是在盲目状态下进行的。“大豆一年多一年少,价格一年高一年低,加工企业也是饥一天饱一天。国产大豆问题在市场”。
他认为,现在大豆及其产品已经全部进入期货市场,国外主要大豆生产国的农民和国内外贸易商及加工企业都是通过期货市场来发现价格、引导生产、规避市场风险的。而我国对农产品期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产品期货市场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田仁礼表示,对于目前的产业化试点,目的一是能推动绿色大豆出口,二是能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第三方的贸易商一起共同去做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我们希望做一点这种模式,向政府提供一些信息。”
《21世纪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