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适投饲频率能减少饲料的浪费,你知道吗?

       在相同的日投饲量下,增加投饲频率可促进生长。有研究表示,当投饲频率从每天0.5次~2次时,鮸状黄姑鱼的增重率不断增加。当摄食水平为10%时,投饲频率的增加使得大盖巨脂鲤的特定生长率显著的增加。但是当投饲量不足,营养和能量水平没能达到水产动物生长的需求量时,过度增加投饲频率反而会降低生长速度。大盖巨脂鲤摄食水平在5%时,特定生长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降低,抑制其生长。当饱食投喂时,投饲频率的增加也能对水产动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投饲频率由每日两次投饲增加到每日8次时,大黄鱼的特定生长率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并且确定了大黄鱼的最适投饲频率为每日8次投饲的方式。但当投饲次数增加到12次时,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增加,且有所下降。由此看出,在饱食投喂的状况下,过度的投饲频率也会限制水产动物的生长。因此寻找一种最适的投饲频率对当今集约化养殖模式也尤为重要。

      有研究发现,在日投喂量相同的情况下,分别以每天1、2、3、4、5次的投饲频率饲养青鱼的试验中,随着投饲频率由每天1次增至3次,饲料效率显著增加;而投饲频率由每日3次上升至5次时,饲料效率无显著差异。类似的结果在大量的试验中已被报道。由此看来,在日投喂量一定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投饲频率,可使水产动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将饲料摄取,减少了饲料营养物质的溶失。但是,当过度增加投饲频率时,由于摄食活动过于频繁,使得肠道内容物加快移动,使得营养物质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从而降低饲料的利用率。

       投饲频率对水产动物体蛋白含量的影响与摄食水平类似,武昌鱼的体蛋白质含量与投饲频率无关。在俄罗斯鲟和团头鲂投饲频率的研究中发现了相似的结论。但也有学者发现了不同的结果,大黄鱼的体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是由于水产动物的种类和投饲方式的不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投饲量一定的条件下,青鱼的体脂肪含量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这可能是由于水产动物摄食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低的投饲频率使得水产动物摄食活动较少,消耗能量低;相反,摄食频率的增加会加大水产动物摄食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导致脂肪含量的下降。在鲈鱼投饲频率的研究中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可能是与二者的投喂方式相似有关。而当饱食投喂时,在一定的投饲频率下,团头鲂和俄罗斯鲟体脂肪含量随投饲频率的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由此看来,在适宜的投饲频率条件下,水产动物摄食活动的增加,使得饲料在水中溶失的较少,提高了饲料的利用率,使得体脂肪含量上升;而当投喂频率过度,水产动物摄食活跃性降低,摄食过程所消耗的能量增多,因此,体脂肪含量有所下降。

      在日投喂量一致,且按投喂次数均匀分配的条件下,青鱼体灰分含量随着投饲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这是由于投饲频率的增加,缩短了水产动物摄食完毕的时间,减少了饲料中矿物质的溶失,增加了鱼体对矿物质的摄取,从而提高矿物质在鱼体中的积累量。而在饱食投喂的条件下,俄罗斯鲟、团头鲂和瓦氏黄颡鱼的体灰分含量不受投饲频率的影响。

       目前主要的投饲方式可分为人工投饲和定时定量自动化投饲。人工投饲的优点是可以随时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状况,养殖者可通过水产动物的摄食状况以及环境因素及时的调整投饲量;缺点是费时费力,容易造成饲料浪费和水体污染。定时定量自动化投饲的优点是节约时间和人力,投饲均匀,减少饲料浪费以及降低水体污染;缺点是无法随时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状态从而灵活的调整投饲量,并且投饲机需定期维护。因此,应设计开发一种可适应不同水产动物摄食习性的自动投饲机,使得集约化水产养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当前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新蛋白源的开发与利用、营养与免疫、生理代谢等方面,对于投饲策略的研究涉及甚少。投饲策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实现精细化、标准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减少饲料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减少了水环境的污染,使得水产品质量安全大大提升。因此,在大力支持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应加强对投喂模式和投喂策略的进一步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