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水产行业危与机并存

        诚然,我们身处冰冷的寒流,但仍要内心强大而不绝望,诸多历练后完善自我,曙光乍现。2016,我们来了!
  农历新年来临前,我们策划了年度回顾与展望的专题,试图对水产养殖行业在2015年的表现进行相对准确的描述,以及对2016年的市场态势进行预判。我们邀请了来自产业链各环节的代表性企业,其中也包括外资企业,并在地域上做了相应的考量,涉及华南、华中、华东、华北等多个区域,以便更全面地呈现水产行业所面临的现状。从受邀者的回复来看,来自多个维度的压力,使得从业者对“危机”的理解和体会越来越深刻。
  养殖层面而言,病害、恶劣天气、消费疲软等内外因素交集,养殖品种的养成率与盈利能力遭受挑战。据业内人士预估,2015年对虾传统的土塘养殖模式下养成率不到20%,说明80%的池塘跟所配套的资源都是被浪费的,需要进行重新整合来加以利用。正大集团看到了此间蕴藏的机会,从基于“食品安全”的角度立意对中国分散的对虾产业资源进行整合,给消费者再贡献一款安全的食品。而华中、华北等传统四大家鱼养殖区域,遭遇低迷行情后养殖户自发转养黄颡鱼、斑点叉尾鮰、河蟹等盈利能力相对可观的养殖品种,并由此导致市场的基本面发生变化,也给下游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特种料成为本土饲料企业接下来的发展重心。
  2015年,饲料企业从9000多家下降到6000多家,区域性品牌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行业整合加剧。过去中小型饲料厂在某一特定区域、某一品种上精耕细作,做隐形冠军可能会活得很舒服。但2015年集团企业开始在名特优品种上强势出击,瓜分市场,加大了区域优势水产饲料企业的压力,中小型饲料厂已变得难以“守”住市场,需要重新思考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自身的价值所在。作为水产行业新秀企业的澳华集团,在2015年仍表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新增6个分公司,并当年实现盈利,彻底颠覆饲料行业新公司亏三年才能盈利的发展模式,成为中小饲料企业学习的样板。
  受大环境整体颓势影响,饲料行业的竞争在2016年还会异常激烈,但也有一些新的市场机会等待企业去把握,比如华中与华北的常规水产料转特种水产料、华东的硬颗粒料转膨化料、华南的冰鲜鱼转配合饲料等。同时,追求健康养殖与食品安全的新趋势下,饲料企业也能重新审视自身的定位,对接未来。
  与国产养殖品种滞销低价的处境不同,进口海鲜在2015年网上销售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消费者面对越来越多、眼花缭乱的进口海鲜难以选择,更多地以原产地作为选择的重要依据,“地域品牌”效应因此凸显。换个思维,消费者面对众多来源和种类的养殖水产品无从选择时,打造“区域品牌”或许是不错的突围方式。
(蔡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