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直击国内粮油市场

        最近半年多时间里,我国CPI呈现持续上涨趋势,10月份CPI值更是达到了6.5%,创下1997年2月以来10年的最高点,目前我国物价水平处于"结构性上涨"之中,已经临近"通货膨胀"。目前在我国,食品占CPI的权重高达33.8%,因而粮食及食品涨价成为CPI上升的最重要原因,近日我国相关部门表示,物价上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于是政府的调控政策直击粮油食品亦在所难免,现对其分析如下:


        粮油拍卖与鼓励种植将长期进行。由于国内粮油现货价格持续上涨,相关部门在华北、华南等沿海各大城市先后进行了多次拍卖,继安徽粮食批发市场拍卖的20万吨植物油没有压制现货市场价格后,相关部门对拍卖采取了谨慎态度,一方面国储植物油不多,另一方面欲从长远及根本上进行调整,于是在10月份国家出台了对大豆、菜籽种植的优惠政策,并增加补贴。而当前再次面临"元旦、春节"双节,又正直现货交易趋弱之时,据了解,政府部门又开始酝酿新一轮的拍卖计划,其中12月18日将在甘肃粮油批发市场拍卖2000吨植物油,此后国储进口的豆油将陆续到货,笔者认为这很有可能成为拍卖计划的开始。根据历史经验,往往在物价上涨之时,较为有效的抑制价格上涨的办法就是竞价销售,于是在未来不可预见的行情里,拍卖仍将是政府调控粮油价格的首选。


        人民币升值使进口理论成本降低。自2006年5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次突破8元以来,人民币升值呈现持续加速势头,人民币升值对进出口影响较为直接,因此,其也被市场看作是抑制国内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我国进口大豆数量已经达到国产大豆产量的两倍有余,同时,我国植物油进口数量在逐年加大,因此,人民币升值对粮油价格的走势,尤其是对进口粮油的成本,具有一定的减幅作用,根据CBOT价格进行计算的到港理论进口成本中,当人民币升值0.1元之时,大豆进口到港理论成本即降低60元/吨,豆油进口理论成本降低137元/吨左右,棕榈油进口理论成本亦降低120元/吨左右,虽然单位减少的数值较为有限,但是就整体来看,千万吨的进口总量带来的是上亿元的成本节省,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不可忽视。


        紧缩政策将合理引导市场。当前由于国内经济增长正由"偏快"转向"过热",因此,政府部门将防止通货膨胀作为了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政策目标,根据经济学家的观点,抑制和防止通货膨胀发生的最有效方法,惟有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货币的供应量以及信贷均将有所降低,并且结合限制外商控股扩建粮油企业的政策,对限制粮油行业的盲目扩大较为有利,这对国内粮油等重要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也客观的防止了物价水平过快上涨,同时资金的减少,对于期货、股票等投机也将有控制作用。今年央行已连续5次加息、10次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可见货币政策已显露紧缩趋势,在未来一段时期以防止通货膨胀为重要政策目标的执行过程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得到延续。


        短期调整关税与加大进口将持续。除了汇率、利率、货币量等政府政策外,税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进出口商品的调整作用最为直接,我国政府在9月下旬拍卖调节无效后,对进口大豆采取了连续三个月降低进口关税至1%的政策,虽然美盘因此走高,使此关税调节没有达到进口成本降低和大幅增加进口量的预期,但是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政府的调控决心。对于第一产业,粮食产品的关税问题一直是个尖锐的话题,若长期减免关税,国内产业更是岌岌可危,于是此次限时下调关税对市场的心里影响偏大,而面对国内有限储备,面对节日需求,有限时间内减免部分企业大豆、植物油的进口关税及增值税的策略是较为有效的直接调控策略,这不但利于调动企业竞争积极性,也保证了粮油商品的供给量,近期国家对中储等几家公司粮油进口税收实行"先收后返"便是如此。


        总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中,无疑是将降低成本、增加供给为最基本原则,不论是减少税收还是人民币升值,不论是大量进口还是进行拍卖,不论是限制投资还是鼓励油料种植,最终都是从这一出发点考虑的,而今年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粮油产品,于是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政策亦在情理之中,国家从期货、现货等多角度进行调节亦属正常,不过,在国际粮油处于牛市的大环境中,若政策力度不大,调控效果短期内较难显现,从当前市场情况看,粮油的政策调控将是政府较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