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秘密为何难向社会公开

        ■乾羽
  在动物饲料中加三聚氰胺已是公开的“行业秘密”。在饲料中加三聚氰胺,五年前从水产养殖行业开始,后逐渐向畜禽养殖等行业蔓延。更令人吃惊的是,加入动物饲料中的三聚氰胺,基本来自于化工厂废渣。(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9版)
  每次,当一个触目惊心的秘密被揭露时,总会有知情人站出来说:不必惊讶,在我们内部,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可是,为何一个行业内的公开秘密不能向社会公开呢?既然是公开的秘密,就一定有知情者,就一定有明知故犯者,但是他们为何就能够在了解真相之后,保持冷静和沉默呢?如果,不对此进行追问,类似的行业问题就可能在理论上存在于其他某一个领域。
  新闻透露:五年前,三聚氰胺的生产商会请专业的环保公司进行废渣处理。可是,现在的企业却把废渣看成了减少成本,可以生财的附加品——有人专门收购,商家既不用请人处理,还可以从中小赚一笔,何乐而不为呢?尽管,三聚氰胺废渣的用途,生产商们已经了然于胸,可是在自身利益的考量面前,他们选择了赢利最大化,而不是承担起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当然,也许还有一些有社会良知的企业,还在坚持请人处理废渣,但与那些丧失良心者相比,他们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负责任而获得社会的肯定——因为,那些恶意生财者并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样的情况也存在饲料生产行业。那些坚持不用三聚氰胺添加物的生产企业,可能为原材料付出更多的成本,可是他们的坚持原则,却可能在相关标准缺少和监督缺失的环境中,失去本应具有的社会意义。
  因此,在审视公开的秘密何以只会在行业内公开,而不会向社会公开时,一个必须注意的问题是,那些明知故犯者正在面临着一种在社会道德与商业利益之间摇摆的困境。在困境中,一种可能的选择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一家有良心的企业,另一种可能的选择是放弃社会责任,模糊道德的边界,降低道德的标准。由于,降低道德标准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也不会遭受到社会的惩罚,而坚持道德却可能付出更大成本,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于是,困境之下的选择就会倾向模糊道德边界,就会在经济理性中降低要求。
  传播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沉默的螺旋,说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意见表达时,会考虑到舆论气候,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强势意见相符,就会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如果自己的意见与强势意见相反,则趋向于保持沉默。其实,在人们的行为选择中也是这样。所以,面对公开的秘密只在行业公开的尴尬时,一个可以打破尴尬的方法就是破除沉默的螺旋,让承担社会责任,重塑企业形象的声音,成为商家与企业们听到的最强音。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