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起水产品内销大旗

        2000年开始接触水产行业,先后从事过虾药销售、虾饲料销售,现任海南维权法律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主要工作是帮助饲料企业解决应收账款难题。

        从业务员起步,一路打拼上来,他对行业的现状与大势有着敏锐的直觉,对人性及社会有着独到的思考。张扬而低调,谦卑又自信,冲动且自律的矛盾体,务实进取,追求完美。多年来,他满怀创业的激情,保持着一个理想主义者战斗的姿态。

        现在,他希望能在水产品内销领域大展身手。

        4月15日,笔者有幸受《水产前沿》邀请,参加在湛江召开的“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与会期间听到众多水产业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领导的精彩论述,感触很深,总有一种为行业做些事情,贡献自己绵薄之力的想法。

        笔者2000年开始接触水产行业,从事过虾药,虾饲料的销售工作,现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饲料的应收账款问题而展开。因此,针对我国对虾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有一些个人看法。
一、当前我国对虾产业之困境

        作为世界六大对虾生产国之一,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对虾出口,主要市场为美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少数发达国家,美国是对虾消费份额较大的市场。因此,作为生产最大的出口国和消费较大的进口国,中国水产品出口与美国经济走势密切相关。2008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高度依赖出口的我国水产品,也因此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2008年11、12月份,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虾出口开始出现下滑;2009年1、2月份下滑的趋势更加明显,比去年同期下降30%(该数据系与会期间得到信息,未经考证仅供参考)。

        (一)养殖环节利润得不到保障

        与此同时,我国的虾农以及养虾企业大多是忙了一造又一造,产量高时价格低,有价格时却又没有产量。我接触到的虾饲料企业很多都为客户拖欠饲料款头疼,其实,本人接触的大多数虾农都很诚信,只是有时虾价确实太低了。2005年在海南,30头的南美白对虾8.3元一斤,而成本却在每斤9元以上,产量越高亏本越多,自然还不起饲料款。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帮助一家企业清收120万元饲料欠款,欠款人50多岁,原来固定资产超500万元,当我带着法警去对他进行司法拘留时,他含着眼泪对我说:“谁知道虾价这么低呀,价格太低卖虾亏本,所以厂家的销售人员催收欠款时我的态度十分不好,但,如果赚钱我绝对不会拖欠饲料款。” 那时我真的很痛心,也知道他讲的是心里话,在我的调解下,欠款虾农与企业达成了执行和解,半年后他果然没有食言,还清了所欠的饲料款。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时机成熟时一定要为他们做点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事情,让这些淳朴人汗水不白流,得到他们应得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一个行业要想健康永续发展,每一个环节都应得到应得的利润。

        (二)产业发展靠出口拉动

        我国对虾产业在几大企业的领导下,从1990年代的土塘粗养亩产180斤至300斤,到目前高位池精养亩产800至2500斤,这是一个量的飞跃。很多虾农、养殖企业从中受益颇多。这期间广东恒兴、广东粤海、海南大海等企业功不可没,自身也随之壮大。很多企业和有识之士在这期间加入了这个行业,如广东世海、广东国联、海南中联、海南通威等等,这些企业的加入,为这个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意义深远。由此,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产业链形成,对虾种苗、饲料、加工、出口,看上去很完美,实际上效益也很不错。但这浮华的背后,如今却危机重重。

        首先要看美国人脸色,贸易壁垒、药物残留等等。在这里,我要郑重提醒水产行业的大企业家们,我们的目光只专注饲料的生产销售及回款,那只是和同行们竞争对虾主要生产区的市场份额。是否也要真正为自己的养殖户考虑一下,他们这一造赚到钱没有,虾农不赚钱就等于杀鸡取卵,自断后路。既然如此,何不拿出部分精力放眼国内终端销售市场,争取更大的空间与利润回报我们的编外员工——虾农?因为是他们成就了这些领军企业的辉煌。
二、对虾未来走向——开拓国内内销市场

        2009年,我们还继续等待美国经济复苏再出口吗?还是立即着手开始拓展国内市场,走自己的路?答案显而易见,转向开拓国内销售市场势在必行。拿出自己的产品,打出自己的独特品牌,借此契机拉动内需,把对虾产业真正做大做强。

        (一)掺假、短斤少两是有胆识企业的机会

        这段时间我也同业内几家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谈过,其实这些企业并不是没有拉动内销的想法,只是现在我国水产行业的小型经销商不够诚信,加冰加水,短斤少两。奶业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或者说教训,我国奶业发展前期也一样有小经销商,一样存在着掺假、短斤少两,但以牛根生为首的蒙牛、伊利、光明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好,口感好,形成品牌后,其销量令人震惊;之后的三鹿毒奶粉事件,则从反面说明质量对一个行业的重要。2006年,山东一位李姓企业家用收购的海杂鱼加工鱼豆腐,在温州打市场,鱼豆腐早有人销售,一般价格在8元至9元之间,市场不大,为什么这家的鱼豆腐卖18元一斤,一年能销量4000万元?其实很简单,一是产品质量,二是成功的营销策略。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关键在执行力度。这一点,我们水产业者都能做到吗?

        (二)开拓对虾内销市场的误区

        笔者在与会期间听到一些专家的呼声,“先进国家水产品营销经验是政府政策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组织负责,专业推广机构运作以及相关企业积极参与。”他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1、开拓南美虾内销市场:

        A、制定详细的南美虾内销三年营销计划:2009-2012年,每年推广经费预算人民币2000万元,由生产企业集资。

        B、注册统一的南美虾品牌,如“湛江南美虾”,各成员企业在统一品牌下,可以拥有各自的厂商品牌。

        C、各成员企业成立内销部,相互配合,共同开拓国内市场。

        2、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建议:政府立法保证——讨论和颁布《农产品市场营销法》; 政府预算保证:

        A、建立专项《农产品海外营销基金》、《农产品国内营销基金》;

        B、首期三年计划2009-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保证,每年预算200亿人民币;

        C、由农业部和商务部负责集中管理;

        D、每年扶持1000个左右农产品行业协会,每个协会每年经费2000万元;

        E、在主要国家建立海外农业贸易处(ATO),负责协调当地的中国农产品的营销;

        F、建立公开、公正的项目申请、评估、评审制度。

        对以上建议,笔者认为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一厢情愿。首先国家连续三年每年投入200亿资金不大可能,如果一定要等到政府立法、国家拨资金,我想这一代企业家恐怕没有福气享受这样的待遇。其次,几家企业出资给协会推广产品,一旦协会做不大产品、做不出品牌,那么企业需要承担每年亏损2000万的风险,即便是将产品做大做强了,利润在协会而不在企业。如果企业出钱投资,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呢?

        (三)企业营销主要内容和建议

        首先,我们对国内对虾消费市场的内销情况做市场分析和消费者调查。家庭消费对虾的频率较低,内地对虾在较高档餐厅酒店才能吃到,且价格不菲。

        其次,对虾的产品定位。对虾产品没有商品化,种类少,根本没有奶制品那样的知名品牌。对此,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基于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开发、零售渠道及餐饮渠道的建立和推广。另外,企业需要树立品牌意识、产地意识、市场导向意识、消费者导向意识,树立市场推广的长期意识和持久意识。
三、结语:好产品给国人享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到,对虾及罗非鱼加工和销售在国内市场仍然属于初级阶段。而我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对罗非鱼和对虾的加工及销售贸易创造了可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水产品加工企业是罗非鱼和对虾产业链上最后加入的环节,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环节。但目前大多数企业都把市场锁定在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少数国家,忽视了国内市场的开拓,即便开拓,也是简单的冻虾之类产品。其实,转向国内市场,对虾的加工和销售必然具有更大的利润空间,企业如果发展好此项产业,必然可以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竞争力的核心企业。

        如果生产企业把产品形成品牌,以目前沿海地区的收购价格进行深加工,打出拳头产品,其销量绝对比出口大得多,利润也不比出口少,而且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利润。我们的优势就是人口众多,我们也同样可以打出口号——好产品只给国人享用。

        对虾产业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初具规模,发展壮大此项产业,对企业自身是质的飞跃,也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同时,发展对虾对一个地区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带动都能产生重大影响,民族水产企业也会由此而腾飞。

《水产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