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全球粮食危机的终结者?

        纪念第29个世界粮食日
  当各大媒体纷纷热衷于报道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还有一种危机比金融危机对人类的威胁更大,那就是粮食危机。也许你会认为吃饭问题早就解决了,哪来的粮食危机?那么请看以下几组数据:1981年至今共29个世界粮食日主题中,超过20个都在警示粮食安全和饥饿问题;全球共有60多亿人,其中有10亿人每天都在饥肠辘辘中度过;全球约200个国家,其中近40个国家时刻笼罩在粮食危机之下,它们分别在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
  世界性的难题亟待解决
  “一个饥饿的世界是危险的世界!”,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干事希兰面对粮食危机时曾发出这样的感叹。金融危机掩盖不了世界性粮食危机的事实。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今年9月份的伦敦会议上曾表示,金融风暴使得2009年的粮食援助资金面临30亿美元的缺口,而饥饿人口却将创下10.2亿的历史最高记录。粮食危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果把地球看成一个村落,那么在地球村里,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食不果腹,这样的村子能实现和谐和稳定吗?纵览全球,从乌干达到尼日利亚,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从埃塞尔比亚到肯尼亚,从海地到玻利维亚,从刚果到孟加拉国,从朝鲜到摩尔多瓦……我们不仅看到饿殍遍野的惨象,还看到政府无力解决危机而被迫下台的悲凉……粮食危机不但造成了严重的穷国社会危机,还引发了美国等富国道德危机,最终通过一系列传导机制,引发全球人道主义危机,给人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幕。
  历史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和困难之中前进的。这种世界性的难题亟待世人去解决,而若要彻底终结这种危机,我们就必须深入挖掘促使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
  对粮食危机产生的原因,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危机的出现绝非短期内一种因素所能促成,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深入研究粮食危机产生的历史与背景之后,我们认为是以下四个方面共同造成了近年肆虐全球的粮食危机。
  一.自然地理的变迁是粮食安全的慢性毒药
  最显而易见,也是最容易令人信服的原因是自然地理的变迁。首当其冲的便是水资源的不断减少。水资源的短缺使得以色列等中东国家的矿泉水价格超过石油价格的2倍!以至于风靡全球的007电影《量子危机》都把控制水资源当成一种重要而严肃的主题来讲述。然而,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却是离不开水的。耕地面积的下降也是一个问题。一方面城市化和交通网络的搭建占据了大片良田,如德国每天被占用的耕地多达110公顷,另一方面土壤沙化和农民改种非粮食类植物又削去了一大部分耕地,这种现象在非洲和亚洲非常普遍。从这点上看,我国死保“18亿亩耕地”的策略是非常明智的。除此,不断恶化的全球气候,也给粮食的安全带来了些许威胁。今年我国东北等粮食主产区因干旱而出现粮食减产,就是气候恶化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的明证。最后,人口的增长是造成粮食危机的最直接因素之一。最近联合国和德意志银行等权威机构,发表报告称,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粮食增长的速度(2050年全球人口将从目前的60多亿增长到91亿!),它对粮食危机的产生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经济利益的驱使恶化了全球粮食危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粮食已经不再是一种只供食用的商品了,它已经渗透到了世界经济的血脉当中;而在其经济属性不断增强的同时,不断发展的经济对粮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了。首先,经济的飞越推进了生物能源转化技术的发展,而这种技术却使得贫穷国家的人民要同发达国家的汽车油箱争口粮。仅美国过去3年,就投入共1.5亿吨玉米用于乙醇生产,而这些玉米足够1.5亿人吃上2年。(在考虑全球平均食品消费水平和玉米只有40%用来当口粮的基础上)难怪2008年的世行秘密报告称,世界粮食危机的“主谋”是美欧国家。其次,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粮食垄断集团图谋主宰粮食播种和分配格局。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南美各国经济处于危机阶段,孟山都、杜邦、陶氏和先达等转基因种子巨头借政府势力进入肥沃的南美大地。随后,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无一例外地大面积播种转基因玉米与大豆,接着“ABCD”(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跨国粮商接过孟山都手中的棒子,开始粉墨登场。他们一方面控制了美洲等粮食出口地的生产量,调控着国际粮食供应“水管”的粗细;另一方面利用各种基金会和国际组织的名义,借援助之名,行垄断之实,控制了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大批的土地和农产品市场。还有,金融投机家也加入到危机的簇拥者当中。他们借粮食短缺之东风,点燃了粮食飙升的导火索。粮食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粮价的暴涨,而全球粮价唯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马首是瞻。CBOT是跨国粮商、金融投机家和农场主等各路人马的角斗场。尽管,我们不太相信所谓有人借道CBOT进而随意控制粮价起伏的阴谋论,但我们相信这些人在利益激励下,有可能联合起来,一道做多或者做空,实现现货和期货两个方面的丰收。(2004年中国大豆采购团看多CBOT大豆,但其价格随后暴跌,采购团损失巨大,进一步导致了大豆产业的沦陷)最后,美元的低迷是粮食危机的助推器之一。美元作为一种主权货币,却又行使着全球货币的职能,这种畸形的货币体系使得美元陷入了“特里芬难题”之中而不能自拔。近年来,美国经济风光不再,而其国家债务却连年上升。(目前有57万亿美元国债,且以近6%的速度递增!)美国为了促进国内出口以及赖掉部分国债,(2009年美联储印钞票购买国债和次贷就是赤裸裸的明证!)便推动美元朝着贬值的方向高歌猛进。仅2009年3月至今,美元指数就从89.624下跌到现在的76左右,跌幅超过15%!众所周知,国际粮价是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在美元一路狂泻的过程中,粮价自然会逐层上升。而众多贫困国家购买不起高价的粮食,只好眼睁睁看着国民挣扎在死亡边缘了。
 三、粮食的政治属性助推了危机的发展
  在今年7月份的G8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表示,在科技和文明取得长足进展的今天,世界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在挨饿!“这是一个政治问题”。首先,发达国家为了打开发展中国家紧闭的农产品大门,到处鼓吹“自由市场”的理念。在这种蛊惑下,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放弃种粮计划,进而转移生产非粮食经济作物,导致国内粮食供应缺口变大,进而引发危机。同时,危机造成的国内政治动乱,又引发耕地撂荒等事件,再次助推粮食危机的蔓延,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次,不合理的国际政治协定,间接助推了粮食危机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在经过GATT(关贸总协定)和WTO多次农业谈判后,美国与欧盟等签订协议,硬是取得了在欧盟的饲料、小麦面筋,日本、韩国大米市场的准入资格。然而,欧盟和日本等在这些粮食品种上已经实现自给自足了,(日本政府甚至通过奖励“休耕”或将成熟的水稻“割青”用作饲料,防止大米产量严重过剩。)他们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几百万吨粮食只好堆积在仓库中,等待发霉,与此同时,世界上有多少人正嗷嗷待哺?第三,粮食的政治属性越来越浓,已然成为了国际政治博弈的主要媒介之一。而当一个弱国不遵从于强国的利益安排时,强国便会拿起粮食禁运的大棒,狠狠加以训诫和制裁。二战至今,前苏联、古巴、中国、朝鲜、伊拉克、锡兰、伊朗等众多国家都遭受过粮食禁运,始作俑者几乎都是美国。尽管美国的“粮食政治大棒”没能击垮苏联和中国等大国,但对于古巴等弱小国家来说,这种粮食禁运的确是相当致命的。
  四、粮食的特性为危机的出现埋下了种子
  如果说政治方面的原因人们往往难以察觉,那么粮食特有属性对危机的推波助澜作用就显得更加隐蔽了。基辛格曾经说过: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世界。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它具备一般商品的价值属性,可以转变成货币和能源等;同时,它又具备货币和能源所没有的“生命属性”。当石油价格攀升时,我们可以暂时不买,当货币出现贬值时,我们可以购买资产进行保值,但是,当粮食出现短缺时,我们能暂时不吃吗?这种因刚性需求而带来的“生命属性”,使得粮食在人类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一旦商品市场上有个风吹草动,人们就会担心粮价会不会上涨,粮食供应够不够。2008年日本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粮食抢购和囤积(担心未来自己买不到粮食这种关乎性命的商品)便证明了粮食的特殊地位。也正是粮食的这种“生命属性”,使得各个国家尽可能地把粮食控制在国内。例如,柬埔寨、缅甸和印度等国家对粮食出口有非常严格的限制;2008年,连泰国这样的稻米出口大国都加入了粮食出口限制的行列,而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中东和非洲等国家的粮食危机。
  由此可见,粮食危机的出现,有着非常复杂的缘由。自然地理的变迁、经济利益的驱使、政治博弈的需要以及粮食自身的特性等四个方面,共同铸造了粮食危机这个世界性难题。面对这些庞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个是造成粮食危机的最重要因素,因为我们无法通过数量化的实证研究来区分各个原因的重要程度(许多变量难以数理化或者准确赋值)。不过,我们只要知道了这些原因,便可以有的放矢了。
  外部合作为辅,内部自救为主--受难者才是危机的终结者
  我们认为,要解决粮食危机的难题,必须实施“内外兼顾”的战略,以内为主,以外为辅。
  要终结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就需要各国同心同力,共度时艰。
  全球各国要充分认识到粮食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不同,必须建立起帮助别国就是帮助自我的意识。金融危机大多造成财富缩水,是“要钱”,而粮食危机大多造成饿殍遍野,是“要命”。当众多弱国出现粮食危机,进而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骚乱的时候,主要大国难道还能独善其身吗?各国应当通过WTO、IMF和WB等国际性组织,逐步更正目前不平等的粮食分配格局,加强环境保护和国际合作,限制过度的生物能源开发(像巴西等国家用甘蔗而非玉米来生产乙醇,就没有限制的必要了)和助纣为虐的金融投机活动,切实把共同解决粮食危机当做一项重要的合作项目来做,而不要让粮食安全会议和协定流于形式。
  但是国际协作只能缓解危机的恶化,而无法根除粮食危机。内因是危机出现的决定性因素,而国际粮食市场巨变等外因只不过是推进的危机的发展。据统计发现,发生粮食危机的国家几乎都是粮食净进口国,国内粮食常年供不应求,加上农业基础薄弱,政治局势动荡,即使国际粮食市场不出现供应缺口和价格大涨等情况,这些国家的粮食安全体系也岌岌可危。
  近年的全球粮食危机有两大特点。一是危机肆虐之时,世界粮食总产量并没有大幅降低。从2004年到2008年,世界粮食总产量均多于总消费量(2006年除外),且期末库存均超过17%-18%的底线;二是危机全部出现于国内粮食安全体系脆弱的国度,它们多为发展中国家。
  可见,全球性粮食危机并非全球粮食供给不足的危机,而是国际粮食供需分配不均衡带来的危机,更是这几十个国家自身的脆弱和无力引发的危机。
  显然国际协作无法完全改变全球粮食供需分配不均衡的现实(牵涉到各国的政治经济利益),最切实也是最有效的解决之道是,自力更生,实施自救。
  粮食危机频发的国家一定要看清危机的本质,即内因是导致国家出现危机的最重要因素,而美国的铺张浪费、投机家的炒作以及美日间不合理的农业协议都不过是起到进一步推动的作用,而非危机之根源。这些国家必须综合考虑造成粮食危机的四大方面,坚决实施内部战略。一是要严格控制人口过度增长、限制耕地占用和保护水资源等,在确保粮食生产拥有充足基本要素的同时,控制粮食需求的过度增大。二是要转变轻视农业、过度重视工业的思维。有些国家前些年还是粮食出口国,在放弃种粮转而发展经济作物和工业后,变成了粮食进口国,加上经济基础不牢固,缺乏外汇储备,危机便随之而来了。三是认清粮食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本质,世界不会出现所有国家同时禁止出口石油和钢铁的情况,但绝对有可能出现所有出口国禁止粮食出口的情况,所以不要轻信“有钱就能买到粮食”的论断。四是实施激励政策,大力发展农业。通过农业和税收政策改革,调动人民种粮的积极性。只有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的大量劳动力才能得以释放,工业经济发展才有动力和活力。在这一方面,中国60年来的经验值得众多国家学习和借鉴。
  纵观全局,全球粮食危机可以看成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危机。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有利于粮食危机的解决,因此,各国应当通过国际组织来共同执行外部战略。但外部战略主要依赖于国际上大国的合作意愿和利益取向,战略的执行很难把握,效果也很难预知。而内部战略却是这些弱国可以自我实施的,对解决粮食危机来说,更加现实,也更为可靠。一句话,他们才是全球粮食危机的终结者。
《和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