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牌产品缺乏等原因使罗非鱼产业化之路任重道远

        罗非鱼是上世纪70年代初(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向世界推荐的适宜养殖鱼类之一,原产于非洲尼罗河流域。其后,世界各国都相继引进并试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5个国家和地区养殖,总产量达150万吨左右。我国是罗非鱼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几年的出口量也连年大幅上涨,已成为竞相养殖、加工、出口的热点之一。


  引种与养殖业发展历程


  引进种类 我国罗非鱼的引种开始于1973年,首次引进的是红罗非鱼,随后的20多年中又相继引进了许多种,如红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伊斯梅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的一个地理亚种)、莫桑比克罗非鱼、未来西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齐氏罗非鱼、黄边罗非鱼、吴郭鱼(台湾培育出的尼罗罗非鱼杂交种)、星洲鱼(尼罗罗非鱼的一种)、吉富罗非鱼(罗非鱼选育新品种)、白罗非鱼等。但到目前为止,主要生产的种类只有尼罗罗非鱼、红罗非鱼、白罗非鱼、吉富罗非鱼、吴郭鱼、星洲鱼和全雄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杂交种或人工诱导产生的全雄鱼)7种。


  罗非鱼的养殖业历程 最早引进并试养罗非鱼的是广东省水产研究所,其后是北京市水产研究所等。


  罗非鱼引入我国后很快便试养成功,随后又扩展到天津、河北、广西、福建等全国各地试养,目前全国有31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不同规模的养殖。


  因罗非鱼为温水性鱼类,受冬季水温条件的限制,在我国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下很难越冬,除非有地热水和工厂余热水条件。所以,其养殖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一直在南方,北方地区的产量一直不是很高,而福建、广东、广西、山东等地为主产区,四省合计的产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


  因国内市场发育和消费习惯问题,国内的市场一直没有过大的消费增长率,其养殖产量的增幅也不大。近几年来,因国内市场消费者对罗非鱼的认识有所提高,再加上出口势头较好,才带动了其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的罗非鱼养殖产量一直徘徊不前,而中期以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1997年跃居淡水鱼类单品种产量第6位。1995年~2005年间,罗非鱼年产量的平均递增率达14.75%。近5年来,罗非鱼的年产量增幅一直是淡水鱼单品种增幅中最高的,2001年的产量为46.8万吨,2002年的产量为67万吨,2003年的产量为76万吨,2004年的产量为89.9万吨,2005年为104万吨。从2004年的养殖生产情况看,我国罗非鱼的产区相对集中,主要产区有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山东、云南等地,这几个省份分别占当年全国罗非鱼总产量的49%、14%、13%、11%、3%和3%,合计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94%。


  由于近十多年罗非鱼出口的增长带动了养殖业的大发展,也引起了业界对罗非鱼品种退化问题的关注。为保证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许多罗非鱼苗种生产单位及水产科技人员纷纷开展罗非鱼的选育和提纯扶壮及全雄苗培育工作,并取得了极大进展。国家和地方也相继投入了一定数量的资金,先后建立了一批罗非鱼良种场,目前国家级的罗非鱼良种场已有青岛、广东、福建、河北、山东5个,并均有一定规模的苗种生产,为罗非鱼的养殖生产提供了优良苗种保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罗非鱼的养殖技术日臻成熟,已经形成了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大中型水域网箱养殖多种养殖模式,单养与混养共同发展,亲鱼选育、优良种苗生产、专用饲料加工与应用、养殖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并举的局面,而且养殖产量可控,单产可控,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罗非鱼养殖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


  国际贸易与国内市场状况


  罗非鱼的国际贸易 罗非鱼作为鳕鱼的替代品,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在全球淡水鱼贸易中,罗非鱼占第3位,仅次于鲑鱼鳟鱼。2004年全球罗非鱼的贸易量为13万吨。


  美国现为全球罗非鱼最大消费国,是传统消费市场,而其自身生产能力有限,目前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90%左右。2000年的消费量为4.5万吨,产值约1亿美元;2001年的消费量5.2万吨,产值为1.2亿美元。我国罗非鱼产品的国际贸易开展不到10年时间,目前我国输美的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占罗非鱼总出口量的75%左右。2004年,我国出口罗非鱼总量为8.5万吨,较上年增长41.7%,出口额达1.6亿美元。2005年我国共出口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10.7万吨,较上年增长25.9%,较2003年增长78.3%。1998年,我国输美罗非鱼仅473吨,创汇额65.5万美元;2000年对美出口13492吨;2004年对美出口6万吨,创汇1.2亿美元。2005年1月~7月,我国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原条鱼1.38万吨,占其市场份额的47.2%,罗非鱼片2.09万吨,占74.6%。2005年1月~9月共出口美国4.78万吨,出口额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又有所增长。


  罗非鱼的国内市场 近五年来,在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增量的带动下,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得到快速成发展,许多地方都将其作为“一条鱼工程”加以扶持,致使总产量大幅上涨,2005年已达104万吨。但出口能力已相对较弱,目前我国在美国和欧盟注册出口厂家只有30家左右,其中主要是对美国出口,欧盟市场正在形成过程中,出口量还不是很大,相对而言,出口量的增长远远小于养殖产量的增幅,因此,大量的产品只能在国内市场上消化,从而形成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致使2006年罗非鱼的国内消费价格一路走低。


  2005年,国内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约为6%,全年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增长率为4.7%,淡水产品价格增长7.9%,其中淡水鱼增长6.2%。在全部水产品大类中,只有罗非鱼的价格呈一路下跌趋势。在2005年全国水产品价格转降为升的态势中,罗非鱼的价格却从8月份的18.3元/千克下跌至2006年1月份的12.7元/千克,跌幅达31%,今年1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5.4%,2月份又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一二月份是罗非鱼的生产淡季,又属消费旺季,而罗非鱼的价格不升反降。2005年7月份,罗非鱼与草鱼的价格比为1.76∶1,至2006年1月份下降为1.44∶1,下降22%。2006年,罗非鱼的这一市场状况更加突出。


  产业化现状


  随着海水鱼类资源量的下降,尤其是鳕鱼资源的下降,造成全球鳕鱼价格的上升,而且供不应求,因此,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寻找鳕鱼的替代产品,罗非鱼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量逐年增长。目前,法国、荷兰、英国、日本的罗非鱼市场正在形成过程中,而美国的市场已基本发育成熟。


  随着国际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罗非鱼出口在近几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势头的带动下,原来一直是养殖业单独发展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全国就建起了罗非鱼加工厂30多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原料鱼,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也有几个罗非鱼加工厂在建设中。另外,随着出口的强势增长,越来越多的经营企业开始经营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目前在欧美已注册了30多家。相对于罗非鱼加工业而言,其饲料工业较为成熟,专用饲料质量也较高,饲料系数在1左右,供应量也很充足。目前,多亲鱼选育、优良种苗繁殖、饲料加工、养殖生产、产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条全部形成,以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组织也在快速发育过程中,养殖生产者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罗非鱼的养殖区域集中,加工企业布局集中。


  但目前我国罗非鱼产业化仍面临许多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出口产品单一,缺乏品牌优势。我国出口的罗非鱼以冻原条鱼为主,且规格偏小,价格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鲜鱼片和冻鱼片的出口量不大,附加值不是很高。二是缺乏自主出口渠道。近几年,罗非鱼的加工出口发展较快,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热点,但主要是依托外商出口,这种代加工出口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即不利于扩大出口,不利于国内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且附加值的一部分外流。三是出口存在恶性循环性竞争问题。我国罗非鱼的出口开始较晚,信息不畅,客户较少,大多数企业间存在着压价出口问题,形成恶性竞争态势。虽然近几年为改变这种状况,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成立了罗非鱼分会,在行业自律、协调出口、统一对外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相对于产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四是缺乏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近几年,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相继建立起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加工出口企业也强化了加工产品企业自控能力建设,加强了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检测,但因原料鱼来自于千家万户,质量水平不一,令人担忧。此外,还有产业规模小、养殖模式不尽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和产品品种少等问题。


  推进产业化的措施


  为确保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其产业化。


  大力发展罗非鱼产业化组织 在罗非鱼主要养殖和加工区成立以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集料加工、规模化养殖企业、良种场及苗种生产企业等有关企业参加的行业协会或专业经济技术协作组织,定点饲料和苗种供应,集中加工出口,提高该产业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加强行业自律,确定并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平衡养殖与加工产量及利润点,以取得最大化和稳定的规模与综合效益。


  建立产品检测与质量自控体系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体系,并强化产品质量自控工作。苗种生产与养殖生产企业内部建立以HACCP为主要模式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养殖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饲料采购与投喂、渔药采购与使用、养殖管理记录等制度,产品加工出口企业要建立原料质量检测和加工后产品出厂前质量检测制度等,全方位管理产品质量。


  转变养殖模式 罗非鱼加工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对美国的出口往往要求全年均衡供应,而目前我国的罗非鱼养殖模式多为一年一二茬生产,冬季低温季节基本无批量原料和产品。另外,因养殖效益问题,目前的养殖周期普遍偏短,原料规格较小,从而使得加工产品的规格也较小,难以获得较大的附加值。因此,建议转变养殖模式,实行梯极育苗和梯极养殖模式,即在产业化组织内部,在合理计划生产的前提下,实行苗种和养殖生产的梯极化,形成常年提供大规格苗种、全年生产大规格的商品鱼供加工出口,并利用有地热水、工厂余热水资源或采取升温保温措施,建立一批冬季养成或屯养供货点,确保全年原料均衡供给和加工出口。


  加强良种选育和优育种苗生产管理 虽然罗非鱼为良好养殖鱼类,但其最大缺点是适宜养殖水温较高,种质退化较快,小型化问题严重。为确保其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应加大良种选育、提纯扶壮和优育种苗的生产管理,保证种质和苗种质量。


  创建名牌产品 品牌就是效益,品牌就是信誉。目前我国罗非鱼的名牌产品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罗非鱼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和综合效益,要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尽快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扩大出口。(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