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三氯氰胺事件看中国品牌

        先有三鹿的砰然倒地,后有牛根生的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股价暴跌,导致我们抵押给摩根斯坦利的蒙牛股份在价值上大为缩水,引得境外一些资本大鳄蠢蠢欲动”。三氯氰胺事件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品牌怎么了?在三氯氰胺的面前,暴露出的不仅是食品行业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品牌,甚至整个中国体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歧视几时休?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加工厂,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其实中国人是有能力,也已经被证明了可以生产出品质最好的产品,但是长期以来抱有的一流产品出口,二流产品内销的企业政策。我们对于出口的产品,我们采用更好的原料,更新的技术,最严格的判定标准,最完备的监测手段,保证产品质量达到最好,满足出口国对品质的要求。但是对于国内市场的销售,我们却一直另眼相看: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偷工减料的生产方式,在监测上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中国人就比外国人低人一等。此次三氯氰胺的事件更是鲜活的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蒙牛中国区域销售的牛奶都含有三氯氰胺而出口新西兰却没有含有三氯氰胺?显然是由于采取不同的原料与生产工艺的标准。这种歧视的存在,怎么能让消费者产生喜爱?难怪在网易的调查中,中国消费者对拯救蒙牛并不感冒。

        我们并不否认由于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导致的商品相对短缺,以及由此带来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对商品的要求相对不高,而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现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人的消费水平迅速提升,中国人的消费能力以及对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还采取这样的策略,迟早有一天总归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二、除了价格战,我们还有什么?

        当面临竞争的时候,我们中国的企业不是从研发核心技术,提升品牌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出发,而是更习惯于使用简单、粗暴的价格战策略,往往导致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中,甚至危及整个产品行业的生存与健康发展。

        不论是中国奶业 “奶比水贱”的怪圈,还是整个中国彩电行业的利润没有东芝与松下两家日本彩电的利润高的怪现象,都是价格战恶性竞争的结果。此次危害整个奶制品行业发展的三氯氰胺事件,其导火索就是国内奶制品行业为抢占低端市场而恶性价格竞争的结果。

        中国品牌只有走出低价竞争的怪圈,走核心技术开发与提升品牌体验与品牌价值的附加值的建设的路线,才能走出恶性竞争的泥潭,否则还会有类似三氯氰胺的事件发生。

        就像韩国人狂热的爱国心驱使下的对三星的盲目支持,并没有让三星成为一流的品牌。三星真正的崛起是在以汉城奥运会为契机的条件下,通过产品升级与品牌升级开始的。

        三、为什么总是外国资本对中国品牌的侵蚀?

        牛根生洋洋洒洒的万言书,说的是摩根士丹利抓住蒙牛抵压的股份贬值的机会,争夺蒙牛的话语权的问题,我们姑且不论蒙牛是否为真的民族企业,也不论柳传志等人对其的支持的让我们看到的中国企业家们团结一致的欣喜,在这件事的背后,却让人不得不深思:为什么总是外国资本对中国品牌的侵蚀?当摩根士丹利在牵制蒙牛的时候,当达能与娃哈哈对簿公堂的时候,中国的资本在那里?

        中国缺少资本吗?不是。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就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中国资本因美国金融危机而被迅速缩水的新闻,甚至我们大量的国家资本与外汇储备都被拿来购买美国的国债。

        难道我们的资本只能为美国的金融风暴买单吗?当汇源、蒙牛、娃哈哈在融资的时候,中国的资本在那里?为什么我们老是盯着国际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既具有投机收益,又能帮助民族企业发展的项目却视而不见?

        四、如何保护民族品牌?

        为什么我们所认为的民族品牌并不是真正的民族品牌?为什么蒙牛、汇源要舍近求远在开曼群岛注册,成为假洋鬼子?为什么中国的国家政策对自己国家的企业并没有任何优惠的政策,反而要征收更重的税项,让他们必须把自己变成外资品牌?中国制度对自己企业的变相歧视,难道并不是最大的怪现象吗?
但是,我们也并不赞成因为要保护自己的品牌,而将它与竞争隔绝起来。在温室中的植物长不大,也不会强壮,只有经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磨砺,才具有旺盛的生命与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我们要将自己的品牌真正放到市场上去自由竞争,让市场上的风雨去强壮它,如果这批企业不合格,那就坚决地优胜劣汰,才是对品牌真正的保护。

        蒙牛当年的兴起,就是从市场上存在伊利与光明两大奶制品巨头的夹缝中生长起来的。我们要有信心,市场总是存在夹缝的,只要把握好机会,品牌就能建立起来。

        “四个为什么?”的怪现象揭示了中国制度与中国企业当前所存在的问题,已经开始严重阻碍了中国品牌的发展。但是,凭借中国人的聪明与勤奋,只要有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只要中国的企业能够摆正心态,走可持续的产品与品牌升级之路,中国品牌就有光明的未来。
作者: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