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沼虾合作社期盼政府更多扶持

        专业合作社是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发展最早、数量最多、较为成熟的一类,到今年上半年,江苏全省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总数达4800多家。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社员基本上从事同一类农产品或产业的生产。这些专业合作社,把原本单枪匹马闯市场的农民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专业化服务,组织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统一销售,不仅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增加了农民收益,而且让农民掌握了农产品市场的话语权。

        “磕头买,烧香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磕头买,烧香卖”,简简单单六个字,概括出农民在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环境下所处的弱势地位。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戴大喜回忆说,1995年他们刚开始养殖罗氏沼虾时,以一家一户为单位采购虾苗,常常遭遇不良商家的欺诈。好不容易把苗种买回了家,虾子也养活出塘了,可往哪里卖呢?农民又犯了愁。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戴大喜想到了成立合作组织。2000年3月,他和三位罗氏沼虾养殖大户发起组建了合作社。8年来,该社不断壮大,成员由创办时的4人发展到现在的450人,养殖面积也从300亩发展到9760亩,运行和管理日趋成熟。如今,戴大喜自豪地告诉记者,“磕头买,烧香卖”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合作社根据社员意愿,到指定地方采购虾苗,并要求厂家送苗种到塘口,由社员任意抽检。不但购苗完全不用出门,卖虾也不用费心。在罗氏沼虾上市季节,合作社安排专人坐阵本地市场作中介,客商上门收购,每天成交量达1万多公斤;合作社还以保底价收购社员的虾子,由专人在上海、南通、杭州设立销售窗口进行销售。

        “泥腿子”有了专业“保姆”

        合作社不仅解决了一家一户买难卖难问题,更解决了生产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难题。成立于2005年的高邮市界首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农民种稻提供了从水稻育秧、机插、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等一整套机械化生产的“保姆”式服务。去年,界首镇六安村种植大户蒋玉喜种植的水稻由于草害严重,加上管理不善,150亩地只打了3.5万公斤稻谷;而隔壁的冯长山,由于得到了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服务,120亩水稻打了7万公斤稻谷。今年蒋玉喜也请来了水稻生产专业合作社这个“保姆”,水稻亩产量预计600公斤。该合作社理事长郭登华告诉记者,明年他们的服务面积将达到2.3万亩。

        东台市富安蚕业专业合作社利用蚕桑技术指导站、物资供应站和蚕茧收烘站,对社员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药、统一治虫、统一消毒、统一管养技术、统一售茧标准的“六统一”综合服务。10多年来,当地蚕茧产量、质量逐年上升。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克松表示,只要“一看一抓”,就能说出该蚕茧是否产自富安蚕农合作社。

        在此次调查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专业合作社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统一,创出品牌,都制定了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严格执行统一标准进行生产的社员,不仅获得了明显的高效益,而且在种子、农资购买上,也得到不小的实惠。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专业合作社8年来在购买虾苗、饲料、渔具等生产资料上累计为虾农节约550万元;东台市富安蚕业专业合作社由富安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赞助免费孵化蚕种,也为社员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合作社期盼与龙头企业平起平坐。

        虽然合作社让入社的农民尝到了甜头,但一些比较成熟的专业合作社已经感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约。

        “要想增加罗氏沼虾养殖的附加值,就要建加工厂,建冷库,这些通常要建到工业园区里,可是我们进不起园,也进不了园。”戴大喜希望建加工企业、冷库,拉长罗氏沼虾产业链,但他的“合作社+农户+基地+企业”的理想遭遇重重困难:“一方面,合作社在用地政策上没个说法,农业用地和工业用地,收费上相差很多。另一方面,想要扩大规模需募集资金,但合作社没有固定资产,生产销售的也都是鲜活水产品,根本无法抵押贷款。”

        戴大喜提出,政府应该像扶持龙头企业一样扶持合作社。与高邮市阳光特种水产合作社东西相望的东台市富安蚕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得到了龙头企业的鼎力资助,就不存在戴大喜这样的困惑。

        对此,扬州市委农工办农村经营管理处处长陈家根认为,合作社确实存在发展瓶颈,土地及融资方面的政策阳光尚未照进农业合作社。

        采访中,有关人士认为,作为市场的主体,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但在现实中,合作社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政府在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发展的同时,政策扶持要跟上。
《江苏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