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产饲料行业发展思路的探讨

        福建省水产饲料同业协会 刘金标
近年来,福建水产饲料行业发展缓慢,年产量徘徊在六十万吨上下,难上新台阶;企业布局、产品结构和产品质量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企业小型化居多,技术改造、整合、提升、新产品研发能力差,缺乏后劲,经营艰难,面临困境。八、九十年代,福建水产饲料行业曾被业界誉为“老大哥”的地位现已退居“二、三线”,落后于兄弟省,滞后于生产,不少企业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全球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对水产饲料行业来说,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正如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会长白美清在成都《2009通威科技论坛》所说:危机提供了企业重新整合的时机、有利于扩大、联合资产重组,提高资产配置优势;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给我国饲料行业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关键是各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订发展战略和目标,科学应对,在危机中发展。针对当前福建水产饲料行业的现状,提出几点肤浅看法和建议。
一、重视行业协调发展。多年来,福建水产饲料行业发展迅猛,有力地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引导,存在一定程度上盲目竞相发展的事态,造成有些产品产能过剩,有些产品产能不足;有些区域产能过剩,有些区域产能空白,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养殖与饲料两者唇齿相依,相辅相承的关系缺一不可。因此,建议渔业主管部门将我省水产饲料行业作为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重要组成部分,给予指导和支持,让水产饲料行业更贴近生产,紧紧围绕现代化水产养殖的发展规划来确定水产饲料行业区域布局、产品开发、产品结构调整、传统产品更新、提升,产能调控等等,避免重复投资建设及资源浪费,让我省水产饲料行业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
二、整合提升、做大做强。我省拥有生产水产饲料的企业(含专营和兼营)82家,总产量65万吨左右。其中年产量5万吨左右的只有3家,总产量16万吨,其余79家总产量49万吨,平均每家年产量只有6200吨。企业小型化经营机动灵活,更容易贴近养殖户,在生产发展初期发挥重要作用,也是今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现代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小型化饲料企业的弱点已逐渐显露出来。企业小型化,技术更新、改造、提升和发展能力不足,一般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小型化,高端人才引进,原料集中统一采购,质量检测设备受限制,产品稳定性不保障,产品质量提不高,生产成本加大;资金不足,抗风险能力差;缺乏综合服务能力;更谈不上资产优化组合,进行产业链建设。实践证明:在发展现代化水产养殖的新形势下,水产饲料行业走优化整合、提升、进行苗种+养殖新工艺+饲料+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建设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
近年来,华南及江、浙等省不少知名水产饲料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兼并,或嫁接联盟,或包括技术、管理、资金、品牌、市场等方面资源整合,都有成功经验,可取之处。我省有些中小企业基础尚好,就是缺乏资金、人才和市场,上不去,下不来,难上新台阶,可否考虑走整合提升之路呢?
第三,适度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我省水产饲料产业布局及产品结构存在不尽协调之处,一是95%产能集中在福、厦、漳、莆4市,而内陆淡水资源丰富及海湾众多的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和泉州五市基本上是空白;二是由于历史原因,鳗料、鳖料、虾料高档产品集中在福州、莆田两市;而海、淡水鱼料及蛙料主要集中在厦、漳两市;三是福建海水网箱养殖的拳头产品大黄鱼,80%用小杂鱼投喂,而且海水养鱼主产区宁德没有水产饲料厂。这种布局和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制约了水产养殖业和水产饲料进一步发展。适度调整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势在必行。
1、积极开发,推广大黄鱼配合饲料。三都湾、罗源湾、沙埕湾是我省海水网箱养鱼主产区,仅大黄鱼年产量就达7万吨,二、三年后可能达10万吨,以投喂配合饲料60%,饵料系数 1.6计算,即每年需要大黄鱼配合饲料10万吨,关键是研发大黄鱼专用饲料、提高产品质量达到或超过用小杂鱼养殖的效果。历史上对虾养殖也是用乌鲶、小杂鱼喂养的,为什么能做到现在全用配合饲料喂养呢?关键在于要提供好饲料,要改变传统习惯。因此,要做到像对虾那样,被广大养殖者所认可和接受不是不可能的事。
2、配合现代渔业建设,利用全省大规模改造池塘的商机,加快饲料业发展。三年内全省共改造池塘15万亩,三年可新增15万吨水产品,需水产配合饲料20万吨左右,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养殖基地(合作社)+饲料+产品加工的经营模式,逐步向产业链方向发展。
3、福州、莆田两市原有以生产高档饲料为主的饲料企业,要根据水产养殖发展需要,眼睛向下,开发中、低档的海、淡水鱼、虾、蟹饲料,重点销售福州及南平地区。
第四,积极开发环保型、节能型水产饲料。产品同质化只能促使赊销、回扣愈演愈烈,带来市场无序竞争。随着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环保型、节能型水产饲料越来越受到养殖者青睐,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最根本的出路。过去以粗蛋白含量高低作为考量饲料质量优劣主要指标的传统观念要改变。有人做过实验,鳗鱼饲料中粗蛋白有1/4左右未消化,排泄水中,造成水质严重污染。对虾料、鳖料也都存在这种现象。上海海洋大学冷向军教授认为:制订水产饲料营养指标应采用营养素可消化值或可利用值来计算,更能反映动物的实际营养需求,有利提高饲料利用率,节约成本,减少污染和病害发生。今后制订或修订《标准》时,对营养指标要考虑下限,但也要考虑上限,改变传统的“大于或等于”的规定。
饲料涵盖多学科的研究与应用,特别是有关动物营养需求及生化等方面的研究,一、二家企业难于承担、必须有科研、院校、企业通力协作才能做到,因此,有关饲料基础科学研究应列入地方科研项目,协调各方科技人员共同完成;有关环保型、节能型新产品开发与利用,渔业主管部门应在“三农”资金上给予支持,或上报科技主管部门给予支持解决;饲料企业着重抓原料及产品质量检测和监控、饲料配方的调整和改进,产品售后技术服务、养殖户技术培训等,做到有分工、有协作,调动各方力量把水产饲料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五、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不搞赊销。赊销是饲料企业风险中最大隐患,不仅对企业有害,也促使养殖“泡沫化”。有些养殖户在养殖全过程中,只备购苗资金,而占养殖成本六、七成的饲料款全指望赊销,因此,一旦养殖失败或产品销售受阻,养殖者亏损时,受害者首当其冲,就是饲料企业。教训极为深刻,但是为什么饲料企业明知是大隐患,又要热衷搞赊销呢?一是产能过剩,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出奇招;二是产品同质化,不是拼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市场,而是靠赊销“优惠”政策来扩大市场;三是有些经销商以偿还赊销款相要挟,企业出于无奈,只好越陷越深。这种带普遍性的历史问题,只能逐步淡化,一是绝对不再扩大赊销额,二是逐年回收旧债,减少赊销款。在饲料赊销的浪潮中,我省有些企业在同一地区销售,不搞赊销,不仅做到现金交易,而且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产量逐年上升。他们的经验:
1、提高产量质量,以优取胜。“好酒不怕巷子深”,产品质量好,饵料系数低,病害少,生长快,经济效益好,养殖者哪怕去借高利贷,也会去购买优质饲料,特别是养殖周期短的产品,更是最佳选择。
2、加强产业链建设。饲料企业通过培育优良苗种供应养殖户,派技术员按饲料企业养殖技术规范指导生产,签订合同专一采购该企业饲料,并签订产品收购合同。这种模式,除非遭受不可抗拒的特大自然灾害外,一般来说,饲料款能保证回收,并保证饲料的销售。
3、加强行业之间协调与合作。有些养殖者“赖旧帐、欠新款”,缺乏经商道德。这样的客户是销售市场中“害群之马”,行业中要建立“不良客户信息”制度,对 “赖旧帐,欠新款”少数客户,要互相通气,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