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行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饲料行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及其饲料营养对策

        
        
         冯定远 左建军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随着饲料行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整个行业的趋势和面临的问题包括饲料安全的要求更严格、重大疫病的风险增加、环境污染的压力增大、饲料资源缺乏和生产成本不断上涨。饲料安全、重大疫病、环境污染和饲料资源缺乏和成本都与饲料工业可持续发展有关。 饲料安全是保障健康养殖的基础;健康养殖是控制重大畜禽疫病、饲料行业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环境污染影响健康养殖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饲料资源缺乏和成本上涨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影响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是饲料营养手段。
一、饲料安全问题及其饲料营养对策
饲料安全是健康养殖的基础,广义的概念是指饲料通过动物进入食物链后对食物链中每个成员(动物和人)的生命活动及环境质量无不良影响。狭义的概念只涉及动物和人。饲料在规定的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其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在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生成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在动物体内产生的代谢产物对动物健康与生产性能不产生任何可见的和潜在的损害;动物采食该饲料后生产出的产品作为人的食物或其他生活用品对人的健康不产生任何危害。这种饲料称为安全饲料。
饲料安全是动物性食品安全的源头。动物性食品安全不仅仅是养殖行业问题,也涉及到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例如,国内外出现的“瘦肉精”事件,国内“红心鸭蛋”、“蛋白精”、“多宝鱼药残”事件,国外“疯牛病”、“二噁英”事件等等,我们记忆犹新。饲料安全问题主要有如下十个方面:(1)抗生素、药物的残留和耐药性传递问题;(2)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残留问题;(3)激素类促生长剂残留问题;(4)疯牛病与动物性饲料安全问题;(5)环境化学污染造成的二噁英问题;(6)微生物污染问题;(7)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问题;(8)农药的污染与残留问题;(9)胂制剂污染与残留问题;(10)转基因饲料的安全问题。目前饲料使用违禁的抗生素等药物、瘦肉精和激素类促生长剂问题更突出。
解决饲料安全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禁止使用有安全问题的饲料原料和添加剂。禁止使用抗生素等药物、瘦肉精和激素类促生长剂,会使动物健康和生产性能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就是选择替代的饲料添加剂。其中安全、高效的添加剂及其组合成为必然的考虑。目前已经有一些有效的替代添加剂产品,单一的添加剂可能还不能完全达到效果好和成本低的要求,但有些添加剂组合使用可能成为有前途的选择。例如,酶制剂等有提高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作用;微生态制剂、细菌素、抗菌肽、卵黄抗体等对肠道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抗氧化剂和毒素吸附剂等对有害因子和毒素有缓解效果;微生态制剂和某些酶制剂等对肠壁组织结构有改善的作用;功能性寡糖、微生态制剂、生物活性肽、有机微量元素、外源核苷酸等有免疫调节作用等等。
二、重大畜禽疫病问题及其饲料营养对策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链球病和禽流感等危害严重的疾病出现,进一步突出了养殖业的公共卫生和饲料安全问题。猪高致病性蓝耳病和禽流感等发病原因很多,免疫力下降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免疫力降低而导致对疾病抵抗力下降,有时即使使用疫苗也没有保护的效果。80%的疾病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造成体内没有足够的免疫抗体来抵抗高致病性强毒的攻击而发生疫病。所谓机体的免疫功能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进入体内的异物具有识别、杀灭、解毒、分解和清除的能力,一般表现为免疫反应,机体的这种功能有利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性。免疫系统三大功能:(1)抵抗功能,当遇到外物侵入时,免疫细胞会发射出抗体,像炮弹把病菌杀死。(2)清除功能,免疫细胞会把身体上的废物清除出体外。(3)修补功能,免疫细胞把破坏的组织修补回去。
影响免疫力的因素有5个方面:即饲养管理、环境条件、疾病发生、饲料营养状况和饲料霉菌毒素等,其中饲料营养状况和饲料霉菌毒素是比较常见的影响畜禽免疫力的因素。饲养管理的饲养密度过大、饲养管理程序不当的断奶、转群、注射、称重、不当的免疫方法和程序等各种饲养管理应激因素都会影响免疫功能。栏舍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卫生状况)、温度和湿度等气象因素(特别是高温高湿)、空气质量(特别是氨浓度)、环境污染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等各种环境应激因素也会影响免疫功能。这些因素降低动物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抵抗力,降低免疫球蛋白的水平,产生变态反应。免疫系统在环境污染物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免疫功能失调或病理反应。免疫力下降造成抵抗力下降,诱发疾病,特别是传染病。反过来,一些疾病(包括非传染病,如消化道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也会进一步影响免疫功能。
营养为免疫系统提供养分底物,调制机体白细胞的信号转导,保护机体免受免疫病理影响,影响肠道动力学。另外,营养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特别是早期生长合适的营养非常重要。反过来,免疫反应也影响营养代谢和营养需要量;适当的免疫调控响营养代谢和需要;内分泌免疫调控改变营养代谢,影响养分利用和动物生产性能。其中,免疫应激影响营养代谢与需要量尤为明显。因此,营养管理必须与健康状况相适应。为顺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已经发展形成了免疫营养学与抗病营养学,其中免疫营养学是抗病营养的理论基础。
几乎所有的营养都与免疫功能有关。其中,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特别的碳水化合物、特别的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
蛋白质缺乏直接影响免疫功能:(1)降低机体抗感染能力,影响淋巴器官发育;(2)降低细胞免疫功能;(3)降低体液免疫功能;(4)降低巨噬细胞的数量与活性。与免疫功能有关的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含硫氨基酸、苏氨酸、支链氨基酸、谷氨酰胺等。氨基酸影响免疫机能的机制主要通过:(1)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及类型、RNA合成和抗体形成过程;(2)氨基酸的药理作用;(3)氨基酸的代谢产物影响免疫功能;(4)氨基酸通过影响其他必需营养素代谢而间接影响免疫功能。例如,淋巴细胞为蛋氨酸营养缺陷型细胞;半胱氨酸及其衍生物还能调节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苏氨酸是免疫球蛋白的一种主要氨基酸,缺乏会抑制免疫球蛋白和T、B细胞及其抗体的产生。
与免疫功能有重要关系的特殊脂类物质主要是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共轭亚油酸(CLA)等。例如,PUFA中的ω-3PUFA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ω-3PUFA影响免疫的机理包括:(1)影响了细胞膜的脂肪酸组成,从而影响细胞的流动性;(2)改变类二十烷酸的种类和数量;(3)改变细胞的信号转导系统;(4)改变机体的脂质过氧化水平;(5)影响免疫细胞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如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等。日粮中添加ω-3PUFA可降低淋巴细胞转化率、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和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的产生(这些疾病免疫反应失控,产生过多的炎性细胞因子,对机体造成损伤),缓解自动免疫疾病或炎症。
与免疫功能有关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功能性寡糖,有些功能性寡糖刺激动物的免疫反应,提高动物的免疫力。甘露寡糖通过与特异受体结合激活巨噬细胞和单细胞。一旦结合后成为抗原,这些碳水化合物的配基和有关的微生物就被吞噬细胞中和。
所有维生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免疫过程,研究较深入的有: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A是维持正常免疫功能的重要物质,严重缺乏或亚临床缺乏导致免疫功能紊乱;高剂量维生素A可提高仔猪细胞免疫功能;β-胡萝卜素除作为维生素A的前体物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功能:(1)抗氧化功能,(2)促进辅助性T淋巴细胞增殖、NK细胞上IL-2受体的增加、诱导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力等。维生素E是一种生物抗氧化剂,具有免疫佐剂的作用,可增强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维生素E的免疫调节作用是提高针对特定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降低炎症反应和Th-1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饲料中添加VE可有效提高抗体生成量。VE影响免疫的机制:(1)抗氧化功能,(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合成,(3)抑制前列腺素和皮质酮的生物合成。维生素C具有抗应激和抗感染作用。日粮中添加VC能提高血浆球蛋白含量和球/清蛋白比。持续高环境温度下,饲粮中添加维生素C,可提高鸡只血清抗体效价及血清蛋白质成分中之γ-球蛋白含量。VC影响免疫功能途径:(1)影响免疫细胞的吞噬作用,(2)降低血清皮质醇和改善应激状态,(3)抗氧化功能,(4)增加干扰素的合成。
微量元素与免疫功能有关研究比较深入的是锌、硒、铜、铁、锰等。这五种元素的共同特点是起着生物抗氧化的作用。锌与免疫有关的功能有:(1)是维持胸腺素活性的必需因子,(2)与巨噬细胞膜ATP酶、吞噬细胞中NADPH氧化酶等的活性有关,(3)细胞内的锌浓度对巨噬细胞的活力和噬中性白细胞的杀菌能力起决定性作用,(4)作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辅助因子发挥抗氧化作用。(5)促进外周血单核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硒对免疫的影响包括:(1)缺硒降低嗜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从而降低免疫细胞活力,(2)硒通过影响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进一步调控5-脂氧合酶活性(其氧化产物影响淋巴细胞增殖),(3)硒通过激活NK细胞和靶细胞膜表面促进二者结合从而增强NK细胞杀伤活力,(4)通过硒蛋白途径影响免疫功能。
霉菌毒素的危害主要是:(1)干扰营养的利用;(2)干扰免疫系统使免疫力下降;(3)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4)导致繁殖障碍,降低繁殖性能;(5)引起急性、慢性的临床症状;(6)严重时造成死亡。霉菌毒素对动物影响的机理包括:(1)在分子水平上抑制DNA和RNA各种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动物机体蛋白质的合成;(2)抑制动物的免疫机能,包括损害免疫器官,降低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3)与动物机体代谢过程中的一些激素和酶类结构相似,从而干扰了动物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霉菌毒素常见的作用途径是导致免疫抑制,而免疫抑制会造成对疾病的敏感性增强,抗病力降低,免疫效果减弱或无效,用药失败(抗菌素),死亡率提高。导致免疫抑制的霉菌毒素按严重性顺序排列有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等。对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霉菌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主要是:法氏囊和胸腺(免疫器官) 减小、T 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减少、血清总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总量降低、抗体滴度降低、血清抗体浓度降低等。解决霉菌毒素问题是使用特殊的饲料添加剂,即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有效)或霉菌毒素脱毒剂(酶及其他活性物质),减少霉菌毒素的影响,保证免役器官及其功能发挥。
三、养殖环境污染问题及其饲料营养对策
氮和磷是猪禽粪尿中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物质,养殖生产的环境污染最突出是养猪生产的污染。猪饲料中氮和磷的含量很高,只有一小部分磷和氮沉积在动物体内,大部分饲料中的氮和磷排出环境中。在一般猪场,排出环境中的氮和磷都在70%以上,一头猪从断奶到体重达100公斤屠宰时止,消耗8~9公斤氮,不超过3公斤的氮被吸收沉积为瘦肉,而5~6公斤氮则被排泄掉。在被排泄的氮中,33%在粪便中,67%在尿中。猪摄入的氮总体上有60%~80%从粪便中排出,一部分直接挥发到大气中增加了大气中氮的含量,严重时可构成酸雨,危害农作物;其余大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渗入地下或地表水流江河,从而造成广泛的污染。而一个万头猪场平均每年要向环境中排出的磷大约达40吨,而全国每年仅养猪业一项就差不多向环境中排泄200万吨左右的磷。
规模化猪场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粪便、污水和恶臭。尤为突出的是猪场排泄物中的粪便污水、恶臭及蚊蝇等污染。在粪尿中还发现80多种含氮化合物,其中有10种与恶臭味有关。降低粪中氮的排出会降低粪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少粪便的臭味。粪尿在发酵时还会产生氨气、SO2、NO2、胺及氨基酸衍生物等污染物。
由于土地有限,使用粪便和污水也有限,城郊种植业施用化学肥料而废弃有机肥情况严重,导致规模化猪场粪便污染环境的问题进一步加重。一个万头猪场(按中猪计)每年至少向猪场周围排放1.26万吨的粪便,大量的氮在土壤中累积,超过其单位面积生态环境再循环需求。而且通过雨水的冲刷会造成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的污染。个别养殖企业环保意识差,对粪便污水管理落后,致使大量的粪便随冲洗水直接流失,甚至有的将粪便直接排入河流中,严重污染了大江大河的水质。猪场排放的粪尿污水中的生化指标极高,其中COD(化学耗氧量)和BOD(生物耗氧量)远远超过国标。污水中高浓度的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使藻类过度生长,从而导致鱼类等水体生物大量死亡 。
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使地表水中的硝酸盐含量超出允许范围(50mg/L),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一旦污染了地下水,极难治理恢复,将造成较持久性的污染。
其实,养猪场在污染周围环境的同时,也污染了自身的环境,严重地影响了自身可持续发展。
解决养猪生产中污染问题的一项措施是猪场污水处理。污水处理不仅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被动措施,而且大大增加了养猪生产的成本,难于调动养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决养殖生产中的污染问题的根本是通过饲料营养和饲养的手段,欧洲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如法国、荷兰和丹麦等发达国家,就能有效处理好养殖的污染问题而有效地发展畜牧业。
积极有效解决养殖污染的饲料营养和饲养手段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配制生产低污染日粮(生态型日粮)。通过科学的日粮配制技术,使用低蛋白日粮。如降低日粮的蛋白质浓度,可减少猪舍的氨气。日粮蛋白质降低4%,可降低空气中69%的氨气,减少猪舍的臭气。通过生物技术在饲料中的应用等。如使用酶制剂来提高饲料中能量、蛋白质的消化率,更多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被用于动物的生长,排出体外的氮减少。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应用理想蛋白质配制猪的日粮。通过氨基酸平衡(使用多种氨基酸添加剂),减少多余的氨基酸被用作能量来源,减少氮排出。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式,空气中氨可减少8%。
(2)饲料的适当加工处理。某些抗营养因子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等均抑制蛋白质的消化利用。制粒处理有改善饲料养分利用效率和降低养分排出的趋势,使干物质和氮的排泄量降低23%和22%。
(3)采用阶段饲喂法。猪在肥育后期,采用二阶段饲喂比采用一阶段饲喂法的氮排泄量减少8.5%。多阶段饲养可使尿氮减少15%,氨气产生量减少17%。饲喂阶段分得越细,不同营养水平日粮种类分得越多,越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
(4)采用公母分养方法。公母营养需要不同,生长肥育期粗蛋白相差8.2%~9.6%。公母分别配制营养水平不同的日粮,有利于减少氮的排泄。
(5)采用湿喂方法。湿喂与干喂方法比较能提高营养的消化利用,减少饲料营养的排泄,降低环境污染。
欧洲饲料联合会(DLG)建议养猪减少氮排出方法(氮排出量减少25%~55% )包括:(1)日粮粗蛋白降低1%,减少氮排出潜力8%;(2)使用消化率高的饲料原料,减少氮排出潜力6%;(3)阶段饲养,减少氮排出潜力12.5%;(4)添加必须氨基酸,使达最佳平衡,减少氮排出潜力24%;(5)使用酶制剂等促生长剂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氮排出潜力12.5%。
此外,约有50%的氨气是从猪场的猪舍和粪坑中挥发出来的。氨气是重要的臭气来源,降低猪场氨气产生量可进一步降低养猪生产的环境污染。以下方法可减少猪舍的氨气量:(1)降低猪场粪池污水中的尿素的浓度;(2)降低粪池污水温度;(3)减少污水挥发表面积;(4)降低粪池污水pH值;(5)生产沼气。
另一个重要的养猪业污染是磷污染,猪日粮很大比例的植物性饲料原料中约占总磷三分之二的磷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的。这些植酸结合形式的磷不能或很少能被猪禽这样的单胃动物所利用,随粪便排出,可能导致环境磷污染。在集约化生产地区更易发生,荷兰就是由于集约化养猪生产导致严重磷污染的国家。畜牧业发达国家已开始立法,禁止养殖业中磷的超标排放。
在猪日粮中使用植酸酶可显著提高植酸磷的消化利用率,减少无机磷的添加量,从而减少猪粪便磷排出对环境的污染。植酸酶还可提高猪对日粮蛋白质和氨基酸及钙的消化率,因此,它可降低猪日粮的蛋白水平,减少氮排出的环境污染。其次,准确评价饲料中有效磷含量,准确配制猪日粮是一条有效途径。再次,通过作物育种的途径,降低植物性饲料中植酸含量,增加有效磷含量,也可有效提高磷利用率,减少过量排泄导致的污染。
此外,矿物质元素过量排泄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高铜和高锌。高铜和高锌添加剂主要用于乳猪和仔猪阶段的日粮中,用于防止猪的下痢和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同时目前在中大猪阶段也高铜使用的情况。大量的高铜(用量为125~250ppm)和高锌(用量为1500~3000ppm)的使用,过多的铜和锌排放于土壤和水源中,使环境中的微生物减少,造成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高水平的铜会减少粪尿池中微生物的数量,微生物的作用降低,会使粪便的臭味增加。如果猪粪便排入鱼塘,还会破坏水体养殖环境,影响水产养殖生产。解决高铜排放的污染是严格禁止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使用高铜添加剂。
四、饲料资源缺乏及原料成本上涨问题及其饲料营养对策
饲料原料资源缺乏是一个整体趋势,与饲料资源缺乏相关联的是原料成本不断上涨。原料成本上涨有如下几种情况:整体价格上涨(所有原料基本同步变化);不同类别原料之间价格变化(如能量原料与蛋白质原料的比较);同类别原料内价格变化(如玉米与小麦的比较);大原料与添加剂原料之间价格变化(如蛋白质原料与氨基酸添加剂的比较)。
应对饲料资源缺乏及原料成本上涨问题的营养策略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以计算合理价格来选择饲料原料的对策
以饲料的真正可利用的养分,如能量、蛋白质、氨基酸、钙、磷为基础,以玉米作为能量饲料的标准,豆粕作为蛋白质饲料的标准。饲料可提供养分的含量越准确、全面,估计的价格就越精确。应用评价公式:某饲料合理价格=某饲料能量系数×玉米价格+ 某饲料蛋白质系数×豆粕价格 + 可利用赖氨酸差值×赖氨酸价格 + 可利用蛋氨酸差值×蛋氨酸价格 + 有效磷差值(磷酸氢钙当量)×磷酸氢钙价格。以彼得索的运算方法为基础,计算每单位能量和单位蛋白质的价格,设玉米价格为S,粗蛋白含量为a1,能量为b1,豆粕相应为C、a2 和b2,每单位粗蛋白和消化能的价格分别为X和Y,则a2X+ b2Y=C,评价饲料的能量系数和蛋白系数。可以计算新原料(如小麦、菜籽粕)的适宜价格。
(2)应用科学配方技术的对策
选择合适的配方标准,特别是地方品种;考虑合理的日粮营养浓度,特别是实际采食量;往往配方设计有一定的安全系数,必要时可以降低配方营养的水平;重新考虑配方中营养的比例,如蛋白能量比,理想蛋白质的氨基酸比例;减少功能重复的添加剂使用。
(3)确定可利用(有效)营养的对策
根据可利用营养或有效营养计算价格才能降低成本。但是目前的有效营养(特别是有效能值)数据有很大的盲目性,应该建立有效营养评估的方法,例如,饲料有效能值的估计,DE= -174+(0.848×GE)+(2×%SCHO)-(16×%ADF)。或DE=4151-122Ash+23CP+38EE-64CF等等。同样,可消化氨基酸和有效磷的评定和估计都有一系列的方法。
(4)选用并合理使用非常规饲料原料的对策
非常规饲料原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在某一地方或某一日粮配方中较少使用,或者对营养特性和饲用价值了解较少的那些饲料原料。非常规饲料原料的一般特性包括营养价值较低,营养成分不平衡;大多数含有多种抗营养因子或毒物,不经过处理不能直接使用或必须限制用量;大多数适口性差,饲用价值较低,限制了它的使用;有许多体积大,比重轻,营养浓度低,在生长肥育动物日粮中使用受到限制;大多数的营养成分变异很大,质量不稳定,受到产地来源、加工处理以及贮存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由于研究数据的缺乏,大多数的营养价值评定不太准确,没有较为可靠的饲料数据库,增加了日粮配方设计的难度;有些非常规饲料原料掺杂、掺假情况严重,部分加工副产品变质问题突出。
畜禽对非常规原料利用的特点:反刍动物比单胃动物更容易利用非常规饲料;猪比家禽能更好地利用非常规饲料;水禽比鸡能更好地利用非常规饲料;水禽对饲料毒物比鸡更敏感;成年动物比幼年动物能更好利用非常规饲料;由于营养浓度较低,种用畜禽的用量高于生长肥育畜禽(不含有对种用有害成分为前提)。
合理利用的措施主要有:适当的加工处理,改善物理性状,改善适口性和消化率,提高其在日粮中的使用比例;通过使用某些添加剂或加工处理含有抗营养因子或毒物的饲料原料,使抗营养因子钝化或脱毒;用新的非常规饲料原料时,最好能直接分析或评定饲料成分和能量价值,特别是可利用营养的含量;配方设计时,根据营养浓度、体积和有害成分含量,确定在日粮中的最大用量;配方设计时,注意根据各种原料的营养特性,平衡重要的限制性氨基酸,并调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用量;用特殊添加剂(如饲料调味剂或色素等)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表观商品价值;饲料酶制剂具有调整含有非常规饲料原料日粮的整体营养价值(特别是提高可利用能量和氨基酸)的作用。
(5)选用差异化品种原料的对策
各种饲料原料,包括饲料添加剂原料都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表观商品特性的差异。选用不同形式的原料,特别是在价格变化时,可以降低配方成本。例如,液体蛋氨酸(蛋氨酸羟基类似物)和粉状蛋氨酸,不能绝对哪一种更好,关键是增加了一种选择,在合理的价格条件下,都有其优势。要正确了解各种原料的物理、化学和生化特性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如果不会有效掌握这些特征而很好使用的话,有可能降低日粮成本的空间。
(6)添加饲用酶制剂的对策
饲用酶制剂是一种特殊的添加剂,它是一种生物活性的成分,高效但更易受影响;它不是营养添加剂,但有提高营养供应的作用(提高消化率);它不是生长促进剂,但有调节代谢功能(可以产生寡糖、寡肽等);它是唯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同时解决饲料养殖的饲料安全问题、养殖污染问题和饲料原料缺乏等三大难题的添加剂;它既是技术水平不高,饲料原料不规范企业的好帮手;又是技术水平高,饲料原料规范企业降低成本的有力武器。酶制剂似乎很矛盾,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利用好。
例如,大麦是最早被重视使用酶制剂的谷物,经研究得出一个所谓“黄金定律”:“大麦+β-葡聚糖酶=小麦”;而小麦是第二个研究对象,理论假设是:“小麦+阿拉伯木聚糖酶=玉米”。大麦如何营养价值等于小麦?而小麦又如何变成玉米?显然,大麦和小麦的潜在营养价值发掘以后,原来的营养价值体系并不适应添加酶的情况,需要建立另外一种系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酶制剂对有效营养的改善,并在应用时,调整日粮的饲养标准和降低营养水平。但是,这种调整的依据是什么?调整的幅度应是多少?是否可以在使用酶制剂时,它的效果可以预测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有效营养改进值”(Effective Nutrients Improvement Value,ENIV),初步建立了使用相应酶制剂的ENIV值数据表,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研究。有效营养改进值的本质是使用效果明显的酶制剂后(使用有针对的酶相当于消化道的有效延长),有效营养(或可利用营养,如代谢能、可消化氨基酸、有效磷等)增加了,把这部分有效营养考虑进去,重新设计日粮,与原来饲料原料数据库设计的配方相比,可以使用更多的低价格的原料,特别是非常规原料,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