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罗非鱼产业之忧源于自身——访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

        杨弘:研究员,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室主任,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导,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

        主要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和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现为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罗非鱼大规格鱼种规模化培育与生态养殖技术研究”首席专家、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2008年,中国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工作,其中农产品34个,畜产品11个,水产品5个(大宗淡水鱼、罗非鱼、贝类、虾类和鲆鲽鱼类)。罗非鱼是唯一以“一条鱼”身份入选的5个水产品之一。

        成立后的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在推动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对于眼下我国罗非鱼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体系又有哪些应对措施?为此,本刊采访了我国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杨弘。

        体系跨度:从养殖到餐桌

        FAM:国家罗非鱼产业体系有哪些机构和人参与?体系的任务是什么?

        杨弘: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由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综合试验站两个层级构成。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承担,研发中心由育种与繁殖研究室、养殖与病害研究室、加工与综合研究室3个功能研究室组成。每个功能研究室设3名岗位科学家。同时,在全国共设置10个综合试验站,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作为一个推广示范单位,承接科研成果并加以推广。

        国家建立这个体系是为了加强科研跟生产的结合,每年我国都会有一大批科研成果产生,但是真正能够应用在生产上的并不多,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科研管理体制和人事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最实用的办法是成立一个产业技术体系,围绕一个产品,建立从养殖或者种植的田间地头到餐桌这样一个纵向线,从而把科研人员、推广人员和产业中的一些养殖企业、养殖户,包括流通、加工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FAM:罗非鱼产业体系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体系涉及到不同地区的科研单位和人员,怎样协调好这些单位和人员的工作?

        杨弘:体系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是直接从生产中抽出来的。体系在组建好后,首先会要求体系人员下到基层做一些基础性的实地调研,比如说苗种问题,病害问题、水污染问题等,我们把调研中遇到的问题汇总,然后经过讨论抽出一些问题作为课题。这些课题分为重点任务、基础研究、前瞻性研究和应急性工作。

        重点任务是近几年就可以做出来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做一些数据的归总,比如说目前为止罗非鱼主要有哪些品种,分布在哪些地方等,国内外有哪些文献、成果等,为产业建立一个数据库;前瞻性研究是目前这些问题解决不了,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但最终目标还是为产业服务;应急性工作是处理一些产业的突发事件,比如2008年的冻灾的应对和灾后重建等。

        罗非鱼产业体系的结构虽然是稳定的,但也会做出一些调整,一些做得不好的可能会被淘汰,一些新生力量也会被引入,以此保证体系的有效运作。

        立体养殖不是长远发展方向

        FAM:您觉得当前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如何?自去年年底,华南地区罗非鱼出口不畅,塘头价持续低迷,整个产业面临着很大的危机,作为体系的首席科学家,您觉得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杨弘:近年来我国罗非鱼产量以平均每年13.4%左右的速度递增,中国的罗非鱼产量占到全世界罗非鱼产量的60%左右。2008年我国罗非鱼产量达到120万吨左右,这个数字还是相当惊人的,全世界可能就200万吨。我国罗非鱼出口量也是全球首位,除美国外,近年来南美、东亚包括欧洲的出口量也在不断增加,整个出口市场在不断扩大。

        当然罗非鱼产业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品种退化、养殖模式和产品质量、出口方面的恶性竞争等。现在产业面临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源于产业自身。加工厂和养殖户之间也就是为0.1-0.2元的价格在争,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的流通和销售商赚去了。加工本来是高附加值的环节,现在却是靠退税赚钱和卖下脚料维持。整个行业还是要加强团结,不能恶性竞争,否则即使金融危机过去了,我们的罗非鱼产业也还会面临这样的危机。体系最终的目的,还是侧重于从研发的角度,为产业服务,尽量把科研和生产拉近。

        FAM:受价格低迷影响,今年很多养殖户选择利用立体养殖模式,对于这种养殖模式,您是怎么看待的?

        杨弘:立体养殖要考虑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就是立体养殖能不能控制住药物残留,很多在鱼上禁用的药物在畜禽上还是可以用的,这些禁用的药物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在鱼体内残留;另一方面即使能够控制住药残,利用粪便肥水养殖也很容易造成微生物超标,致病微生物会引发罗非鱼病害。

        还有就是消费心理问题,消费者如果知道立体养殖是用畜禽粪便喂出来的鱼,心里就会有阴影。所以从罗非鱼的长远发展来看,立体养殖绝对不是一个发展方向,未来还是以单养、纯投料的这种模式为主。

        FAM:对于罗非鱼品种的选育,体系的选育方向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呢?

        杨弘:当前罗非鱼的主要品系还是吉富和奥尼,不同品系的选育路线存在差异,所以不能说哪一个品系好或者哪一个品系不好。

        目前的条件我们还不能把它各方面的性状都提得非常高,现有品种适应范围的细分还做得不是很好,吉富对水质和饲料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条件好的话养吉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养殖户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来选择,不能盲目地选择吉富或者奥尼。

        体系目前还是从生长速度和抗逆(包括抗病、抗寒和抗低氧)等方面来选育,今后选育这一块将会划分得更加细致,比如说针对不同的区域选育不同的品种,针对罗非鱼的加工出肉率、口感,甚至针对网箱、水库、池塘、半咸水等不同模式来选育等。

        罗非鱼出口要打造自主品牌

        FAM:从全球角度来讲,国外罗非鱼主要生产国如埃及、印尼、菲律宾、泰国等近年来罗非鱼产业发展态势如何?

        杨弘:国外如东南亚地区属于热带地区,温度适宜,一年四季都可以养;中南美地区有着离美国近的地理优势,运输成本比较低,美国的鲜鱼片市场主要靠他们。

        我们的优势是罗非鱼产业的规模大,投入也很大,外贸订单需要的是稳定供应,这一点上,其它国家很难做到。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靠量取胜,出口到美国的罗非鱼很多是用我们的原料,贴别人的牌子,所以我们要主动开发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对产品的档次进行细分。很多地方不同的规格段的罗非鱼塘头价没有太大差别,除了规格,质量也没有细分,水库和网箱养出的罗非鱼的质量和成本肯定不一样,但是体现在价格上也没什么分别,罗非鱼还没有做到产品档次的细分。

        FAM:您觉得中国的罗非鱼产业的前景如何,有人说照这样下去,中国的罗非鱼产业可能会垮掉?

        杨弘:就罗非鱼的发展前景而言,罗非鱼的主要出口国如美国的需求量还是很大的,需要中国的稳定供应;另外我们罗非鱼虽然是出口导向型产业,但是一半以上的市场还是在国内,像西部和北方很多地方还没有打开,有很多企业也愿意做国内市场,但是不愿意投入宣传成本,这一块还需要发挥协会的力量。国外的一些专家、教授就很注重随时随地宣传,比如介绍一些罗非鱼的烹饪方法。坦率地说,我们在宣传这一块做得还不是很好。

        虽然现在我国罗非鱼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从整体来看,整个产业还是在不断提高的,全球罗非鱼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海洋捕捞产量的降低,必然要寻求新的替代品,罗非鱼就是一个很好的品种。因此中国的罗非鱼产业还是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也将为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水产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