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康森:全球渔业资源不存在“中国威胁论”
提要:如果没有水产养殖,由此产生的4600万吨缺口,该通
过什么途径来填补?
10月22日,第十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
行,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受邀做了首个特邀报告,其罕见地
在公开场合以新闻事件为主题发表讲话。
据了解,今年1月份在国外刊物上有反对水产养殖的文章,尤
其批评了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认为必然会造成世界自然渔业的枯
竭。文章建议水产养殖应该停止,转而发展海洋捕捞,或回归粗
养模式。文章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对中国水
产养殖业的担忧,并引发媒体一系列的负面评论。令人意外的
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
尽管认可思想的多样性及言论自由,但麦康森还是认为有必
要为中国的水产养殖正名。“中国的水产养殖为保护海洋渔业资
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非在破坏自然渔业资源。”麦康森表示。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度越高的动物由于其易得性被人类驯
养的时间越短,但人类获取食物的途径大多经历了狩猎/捕捞到养
殖的过程,比如牛羊等。鱼最终也会如此,有研究表明,上世纪
70年代人类摄食的水产品大约6%来自养殖,但这一数据到2006年
已超过50%,预估到2030年几乎所有的水产品都会来自养殖。麦康
森批评称,作者没有意识到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提高
对健康蛋白的需求,“有些人吃饱了,没有想到肚子饿的人。”
根据FAO的数据,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目前已占据全球水产养殖
产量的70%左右,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背后的动力来自国
家政策的指引。麦康森表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养
捕共举”的发展策略,把养殖提到了战略层面。随后的80年代,
更提出要以养殖为主,捕捞实现0增长。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主
推了中国水产养殖在全球渔业中的地位。
FAO在2014年的渔业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全球18个主要捕
捞国家中,中国的人均捕捞量仅9.2kg,居于倒数第二位,远远低
于排在首位的冰岛逾4.6吨的人均捕捞量。而且,全球的人均捕捞
量为11.3kg,以及18个主要捕捞国家的人均捕捞量为15kg。这些
数据也表明,中国在海洋捕捞上持“克制”的态度。
那么在中国4600万吨的养殖水产品中,肉食性、草(藻)食
性和滤食性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分别占比为8%、42%和50%,每年大
概消耗鱼粉88万吨(中国每年用160万吨鱼粉,约55%用于水产养
殖),相当于消耗了391万吨的自然渔业资源。再加上约300万吨
的冰鲜鱼作为饵料直接用于水产养殖,总共691万吨的渔业资源被
中国水产养殖所消耗,但生产出了4600万吨水产品。
“如果扣去藻类和贝类,我们大概是用1斤的渔业资源,就产
出4.1斤的水产品;如果再把不用饲料的鱼去掉,相当于1斤渔业
资源产出3.2斤水产品。”麦康森表示由于中国在使用鱼粉的效率
上得到提高(价格的驱动),以及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也用作饲料
原料,因而对自然渔业资源的依赖在不断弱化。
如中国每年进口鱼粉约100万吨,但产出了全球约61.7%的水
产品;而欧洲约进口70万吨的鱼粉,仅贡献了4.3%的产量;日本
进口40万吨鱼粉,产出1.0%的水产品;越南进口10万吨鱼粉,生
产出4.6%的水产品。对比而言,麦康森认为不能指责说中国浪费
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而且,中国水产养殖结构中以草(藻)食
性和滤食性品类为主,能固定大量的碳、氮、磷,从而保护环
境。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水产养殖大概固定了130万吨的
碳、18万吨的氮和9000吨的磷。
整体而言,麦康森表示不论是海洋捕捞还是人工养殖,全球
渔业资源的“中国威胁论”都不存在。试想,如果没有水产养
殖,由此产生的4600万吨缺口,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填补?
(唐东东)
过什么途径来填补?
10月22日,第十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
行,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受邀做了首个特邀报告,其罕见地
在公开场合以新闻事件为主题发表讲话。
据了解,今年1月份在国外刊物上有反对水产养殖的文章,尤
其批评了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认为必然会造成世界自然渔业的枯
竭。文章建议水产养殖应该停止,转而发展海洋捕捞,或回归粗
养模式。文章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对中国水
产养殖业的担忧,并引发媒体一系列的负面评论。令人意外的
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
尽管认可思想的多样性及言论自由,但麦康森还是认为有必
要为中国的水产养殖正名。“中国的水产养殖为保护海洋渔业资
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非在破坏自然渔业资源。”麦康森表示。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度越高的动物由于其易得性被人类驯
养的时间越短,但人类获取食物的途径大多经历了狩猎/捕捞到养
殖的过程,比如牛羊等。鱼最终也会如此,有研究表明,上世纪
70年代人类摄食的水产品大约6%来自养殖,但这一数据到2006年
已超过50%,预估到2030年几乎所有的水产品都会来自养殖。麦康
森批评称,作者没有意识到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提高
对健康蛋白的需求,“有些人吃饱了,没有想到肚子饿的人。”
根据FAO的数据,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目前已占据全球水产养殖
产量的70%左右,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背后的动力来自国
家政策的指引。麦康森表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养
捕共举”的发展策略,把养殖提到了战略层面。随后的80年代,
更提出要以养殖为主,捕捞实现0增长。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主
推了中国水产养殖在全球渔业中的地位。
FAO在2014年的渔业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全球18个主要捕
捞国家中,中国的人均捕捞量仅9.2kg,居于倒数第二位,远远低
于排在首位的冰岛逾4.6吨的人均捕捞量。而且,全球的人均捕捞
量为11.3kg,以及18个主要捕捞国家的人均捕捞量为15kg。这些
数据也表明,中国在海洋捕捞上持“克制”的态度。
那么在中国4600万吨的养殖水产品中,肉食性、草(藻)食
性和滤食性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分别占比为8%、42%和50%,每年大
概消耗鱼粉88万吨(中国每年用160万吨鱼粉,约55%用于水产养
殖),相当于消耗了391万吨的自然渔业资源。再加上约300万吨
的冰鲜鱼作为饵料直接用于水产养殖,总共691万吨的渔业资源被
中国水产养殖所消耗,但生产出了4600万吨水产品。
“如果扣去藻类和贝类,我们大概是用1斤的渔业资源,就产
出4.1斤的水产品;如果再把不用饲料的鱼去掉,相当于1斤渔业
资源产出3.2斤水产品。”麦康森表示由于中国在使用鱼粉的效率
上得到提高(价格的驱动),以及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也用作饲料
原料,因而对自然渔业资源的依赖在不断弱化。
如中国每年进口鱼粉约100万吨,但产出了全球约61.7%的水
产品;而欧洲约进口70万吨的鱼粉,仅贡献了4.3%的产量;日本
进口40万吨鱼粉,产出1.0%的水产品;越南进口10万吨鱼粉,生
产出4.6%的水产品。对比而言,麦康森认为不能指责说中国浪费
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而且,中国水产养殖结构中以草(藻)食
性和滤食性品类为主,能固定大量的碳、氮、磷,从而保护环
境。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水产养殖大概固定了130万吨的
碳、18万吨的氮和9000吨的磷。
整体而言,麦康森表示不论是海洋捕捞还是人工养殖,全球
渔业资源的“中国威胁论”都不存在。试想,如果没有水产养
殖,由此产生的4600万吨缺口,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填补?
(唐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