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中全会探寻我们饲料、养殖业发展机会

        三中全会已经结束,而改革的热潮才刚刚开始。新一届领导团队,能带给我们这个国家,这个饲料行业,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还未可知。历数以往的改革所产生的机遇,往往都伴随着利益格局的重新分配。纵观改革开放35年来,大致产生了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20世纪末,这几次市场格局变化的机遇。
每一次,都有一批人最先嗅到“商机”,抓住机遇崛起,成为改革的受益者。
  第一批:改革开放初——1992年之前,静书将刘永好、王石等人列为第一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26岁的刘永好还是一所中专学校的教师,喜欢读书看报的刘永好很快感受到了变化。1982年,刘永好与几位哥哥一道辞去公职,靠变卖手表、自行车,筹集了1000元人民币到成都的农村开办饲料厂,由此开始了他的创业历程。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984年1月,王石在深圳倒卖玉米。5月,“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成立,这是万科的前身,王石当上了经理。几年后,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由此成为房地产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一批企业家身上具备勇于尝试、敢于突破常规的特质。
  第二批:1992年——20世纪初,邓小平南巡讲话触动了大江南北。市场经济中商业活动的前途凸显出来,一大批原本在政府、科研人员开始下海经商,代表人物有:陈东升、冯仑、潘石屹等。这批人拒绝按部就班的生活,他们利用本身的社会资源、知识技能,踏着市场经济这条船,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第三批:20世纪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相比前两批的“草根派”、“92派”明显的政策指导特点,这批人的崛起的机会显得有些悄无声息,而他们一旦立足之后,又是光芒万丈。比如:马云、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这批人依托互联网、投资这些当时新出现的事物为背景,具备一定的高学历、技术,熟悉当时现有的国内外的市场规则以及具备极强的创新、团队意识,并且更加年轻化。
  如今十八界三中全会再度调动国内民众的强烈关注,甚至被外媒认为是不亚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将彻底改变中国。而这次会议究竟将带来什么?我们尝试从《决定》中探寻一些“先机”。
  在民生问题中,在上海民生问题关注度调查中位列第二位,仅次于医疗。而贯穿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的肉、蛋、奶则与我们整个畜牧、饲料行业息息相关。那么,今年的三中全会,会带给我们饲料、畜牧行业哪些机遇呢? 《决定》提出,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关系国家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被提高到国家层面。
《中国饲料行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