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商为何会操心行业未来?
11月2日下午,海南文昌大致坡龙泉乡园休闲度假村。一场由料商主导的海南罗非鱼继续性发展养殖模式推动会拉开帷幕,吸引了400名养殖户及其他来自苗种、饲料、动保产品、鱼片加工、国际采购商、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等60余人参加,涵括了与罗非鱼相关的整个产业链条。
这场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主办方海南建一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一”)以料商身份推动了一场行业会议。建一成立于2010年6月,并于2013年3月28日在天津股权交易所传统行业板登陆上市,当时向股市描述的投资概念是将努力打造以“公司+农户+饲料赊销配送”为特色的生态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因此,从建一的发展历程、定位及商业模式来看,其本身就有别于传统的夫妻店式料商,也基于海南罗非鱼产业链独特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能主导
海南罗非鱼料商可能是最为“强势”的料商,另一个层面的意思,也体现其在产业链条中的影响力——他们定位为养殖户的综合服务商,经营闭合式的产业链,为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指导、回收成鱼等服务,甚至养殖户连鱼价也不用太担心,料商通常会用比加工厂高0.2-0.3元/斤的价格回收成鱼。
在这种料商生态圈中,养殖户只需要把心思放在池塘即可,其它的外联、交易、资源、生活开销等都由料商一手操办,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也无妨,只要提供鱼塘租赁合同,再加上人品不错,料商基本会给予全额赊销。
由此可见,海南料商的经营模式远超出传统料商“买料卖料”的范畴,这些额外体现出来的价值,让养殖户对料商的粘性非常大,以致料商成为产业链条中真正拥有客户资源的环节,并最终影响到饲料厂、鱼片厂对料商的态度,如鱼片厂需要找能稳定提供原料鱼的料商,保证日常生产所需。
而建一,作为海南最大的罗非鱼料商,一家便占据海南全岛20%左右的市场份额(2014年,建一预计销售8万多吨饲料,整个海南罗非鱼料市场销量预估为37万吨),其影响力更不容小觑。
诚然,建一的行业地位足以令其有主导行业会议的资格,但,他图什么?先分析海南罗非鱼产业链的交易模式,目前海南的罗非鱼料商手中都掌握“一出一进”两条通路,没有这两条通路的料商基本玩不动市场了。这两条通路中,“出”就是料商为养殖户垫付几乎所有的养殖所需资金;“进”则是料商回收养殖户的成鱼,卖给鱼片厂后将资金回笼;然后回笼的资金支出给饲料厂拉料,料商再将饲料赊给养殖户,形成闭合式循环;而养殖户通常会把钱留在料商手中,仅支生活费等日常费用,料商则以现金料的价格销售饲料给这类客户。
闭合式循环模式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鱼能否顺利出口,如果遭遇出口困局,鱼片厂不能顺利将鱼片转为货币,就没有资金支付给料商,料商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饲料,养殖户面临无料喂鱼;二是料商能否盈利或者说有足够的资金周转,整个资金流水链中,料商其实不断在做“拆东墙补西墙”的活,当不能盈利或缺少资金时,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最终拖垮料商;三是整个产业链运转正常,不至于天灾或人为造成的无鱼可收等(如2012年5月11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文昌料商集体停料事件,剖析原因其实主要是人为造成)。一旦某个关键点出现问题,对料商甚至对整个产业都会是沉重打击。
为什么会主导
尽管这两年罗非鱼行情好,当下大环境看起来也很美好,但建一董事长李健认为行业正在慢慢陷入危机。会上,李健做了近4000字的讲话,有些忧虑,有些煽情,解析这番名为“亮家丑”的话语,可大致知晓建一自掏腰包办这场会议的缘由。
首先谈海南罗非鱼能否顺利出口。李健认为海南罗非鱼由于成本的上升,在国际市场上慢慢失去竞争力。2003年,鱼价3.2-3.5元/斤,饲料100-110元/包养40斤鱼,料成本2.5-2.7元/斤,之中养殖户还有0.5-0.7元/斤的毛利;但现在按沉水料一包养50斤鱼,饲料成本需3.6元/斤,随着人工、塘租等费用的提高,综合生产成本接近5元/斤。
“当初我们(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起来,是靠低价吸引国外客商,加上当时鱼养得少,没有病害,养出来的鱼可谓高质低价。现在病害逐年增多,养出来的鱼可能比过去还差,价格又比以前高,面对全球的竞争,人家还会继续来采购我们的鱼吗?”李健忧心称,产品如果没有含金量,凭什么要这么高的价格?
其次谈料商能否盈利。海南料商的运作模式,现在都是利用饲料经销环节中的高毛利,补贴在成鱼回收上。以前料商并不对成鱼回收进行补贴,单方面享受饲料经销中的高毛利。后来出现了搅局者,他们发现提高收鱼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养殖户过来拉料,而且业务量大了之后,整个经营因资金周转更为迅速而盈利更多。于是,料商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在鱼价上进行博弈,尤其是原料鱼紧缺的时候,补贴金额高达0.5-0.6元/斤,超出饲料能反补的利润空间。
现在的问题是,料商间恶性竞争,甚至传言说某个料商资金周转不过来要破产了,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以致养殖户人心惶惶,不敢将资金放在料商手里,而将资金用于购置房产等,使得行业中流动资金量减少。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连带关系下,李健认为料商应该归位,更好地做好增值的综合服务,而非相互诋毁。
再者说产业链的正常运作。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至今,各环节已有非常明晰的分工,随着建一规模地扩增,市场传言建一将打通上下游,进入饲料与加工环节。李健私下透露,确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做饲料厂或者鱼片厂,而且不用出资,但都拒绝了。“我们为什么不进入别的领域,因为别人做得好好的,你都不一定能做得比别人好,为什么要去做?我在综合服务商的位置能比别人做得好,就值得我不断把优势放大,在这一块做出应有的价值创造。”简单而言,李健希望产业链各环节都专注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回归到行业发展的原点,无非聚集行业力量、资源等生产出一条受到欢迎的鱼,那么显而易见,行业共同的目标就是如何服务好这条鱼——从技术、管理、模式上做些突破——对于已现危机的海南罗非鱼行业而言,李健认为这才是行业各环节应有的状态。
会议主题中的“继续性”,李健执拗地与“可持续性”做对比,最终还是觉得“继续性”更合适些,因为能涵括“永不停止,永不间断”的意思。
料商经营小诀窍
1、 各类规格鱼的养殖客户都得有,这样保证每个月都有鱼卖,减轻资金周转压力;
2、 通过控制放苗或抓鱼时段,人为对养殖的鱼进行分级分批,以便掌握每月的出鱼量;
3、 存塘鱼规格为0.5-1斤时,料商资金压力最大,因为这种规格鱼吃料最猛,又不能立即转为资金。(以上内容由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唐东东 陈娈娈)
这场会议最大的亮点,在于主办方海南建一水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建一”)以料商身份推动了一场行业会议。建一成立于2010年6月,并于2013年3月28日在天津股权交易所传统行业板登陆上市,当时向股市描述的投资概念是将努力打造以“公司+农户+饲料赊销配送”为特色的生态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因此,从建一的发展历程、定位及商业模式来看,其本身就有别于传统的夫妻店式料商,也基于海南罗非鱼产业链独特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能主导
海南罗非鱼料商可能是最为“强势”的料商,另一个层面的意思,也体现其在产业链条中的影响力——他们定位为养殖户的综合服务商,经营闭合式的产业链,为养殖户提供苗种、饲料、渔药等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指导、回收成鱼等服务,甚至养殖户连鱼价也不用太担心,料商通常会用比加工厂高0.2-0.3元/斤的价格回收成鱼。
在这种料商生态圈中,养殖户只需要把心思放在池塘即可,其它的外联、交易、资源、生活开销等都由料商一手操办,没有足够的启动资金也无妨,只要提供鱼塘租赁合同,再加上人品不错,料商基本会给予全额赊销。
由此可见,海南料商的经营模式远超出传统料商“买料卖料”的范畴,这些额外体现出来的价值,让养殖户对料商的粘性非常大,以致料商成为产业链条中真正拥有客户资源的环节,并最终影响到饲料厂、鱼片厂对料商的态度,如鱼片厂需要找能稳定提供原料鱼的料商,保证日常生产所需。
而建一,作为海南最大的罗非鱼料商,一家便占据海南全岛20%左右的市场份额(2014年,建一预计销售8万多吨饲料,整个海南罗非鱼料市场销量预估为37万吨),其影响力更不容小觑。
诚然,建一的行业地位足以令其有主导行业会议的资格,但,他图什么?先分析海南罗非鱼产业链的交易模式,目前海南的罗非鱼料商手中都掌握“一出一进”两条通路,没有这两条通路的料商基本玩不动市场了。这两条通路中,“出”就是料商为养殖户垫付几乎所有的养殖所需资金;“进”则是料商回收养殖户的成鱼,卖给鱼片厂后将资金回笼;然后回笼的资金支出给饲料厂拉料,料商再将饲料赊给养殖户,形成闭合式循环;而养殖户通常会把钱留在料商手中,仅支生活费等日常费用,料商则以现金料的价格销售饲料给这类客户。
闭合式循环模式中有三个关键点:一是鱼能否顺利出口,如果遭遇出口困局,鱼片厂不能顺利将鱼片转为货币,就没有资金支付给料商,料商也就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饲料,养殖户面临无料喂鱼;二是料商能否盈利或者说有足够的资金周转,整个资金流水链中,料商其实不断在做“拆东墙补西墙”的活,当不能盈利或缺少资金时,资金缺口会越来越大,最终拖垮料商;三是整个产业链运转正常,不至于天灾或人为造成的无鱼可收等(如2012年5月11日闹得沸沸扬扬的文昌料商集体停料事件,剖析原因其实主要是人为造成)。一旦某个关键点出现问题,对料商甚至对整个产业都会是沉重打击。
为什么会主导
尽管这两年罗非鱼行情好,当下大环境看起来也很美好,但建一董事长李健认为行业正在慢慢陷入危机。会上,李健做了近4000字的讲话,有些忧虑,有些煽情,解析这番名为“亮家丑”的话语,可大致知晓建一自掏腰包办这场会议的缘由。
首先谈海南罗非鱼能否顺利出口。李健认为海南罗非鱼由于成本的上升,在国际市场上慢慢失去竞争力。2003年,鱼价3.2-3.5元/斤,饲料100-110元/包养40斤鱼,料成本2.5-2.7元/斤,之中养殖户还有0.5-0.7元/斤的毛利;但现在按沉水料一包养50斤鱼,饲料成本需3.6元/斤,随着人工、塘租等费用的提高,综合生产成本接近5元/斤。
“当初我们(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起来,是靠低价吸引国外客商,加上当时鱼养得少,没有病害,养出来的鱼可谓高质低价。现在病害逐年增多,养出来的鱼可能比过去还差,价格又比以前高,面对全球的竞争,人家还会继续来采购我们的鱼吗?”李健忧心称,产品如果没有含金量,凭什么要这么高的价格?
其次谈料商能否盈利。海南料商的运作模式,现在都是利用饲料经销环节中的高毛利,补贴在成鱼回收上。以前料商并不对成鱼回收进行补贴,单方面享受饲料经销中的高毛利。后来出现了搅局者,他们发现提高收鱼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养殖户过来拉料,而且业务量大了之后,整个经营因资金周转更为迅速而盈利更多。于是,料商间的竞争逐渐发展为在鱼价上进行博弈,尤其是原料鱼紧缺的时候,补贴金额高达0.5-0.6元/斤,超出饲料能反补的利润空间。
现在的问题是,料商间恶性竞争,甚至传言说某个料商资金周转不过来要破产了,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以致养殖户人心惶惶,不敢将资金放在料商手里,而将资金用于购置房产等,使得行业中流动资金量减少。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地连带关系下,李健认为料商应该归位,更好地做好增值的综合服务,而非相互诋毁。
再者说产业链的正常运作。海南罗非鱼产业发展至今,各环节已有非常明晰的分工,随着建一规模地扩增,市场传言建一将打通上下游,进入饲料与加工环节。李健私下透露,确实有很多次机会可以去做饲料厂或者鱼片厂,而且不用出资,但都拒绝了。“我们为什么不进入别的领域,因为别人做得好好的,你都不一定能做得比别人好,为什么要去做?我在综合服务商的位置能比别人做得好,就值得我不断把优势放大,在这一块做出应有的价值创造。”简单而言,李健希望产业链各环节都专注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回归到行业发展的原点,无非聚集行业力量、资源等生产出一条受到欢迎的鱼,那么显而易见,行业共同的目标就是如何服务好这条鱼——从技术、管理、模式上做些突破——对于已现危机的海南罗非鱼行业而言,李健认为这才是行业各环节应有的状态。
会议主题中的“继续性”,李健执拗地与“可持续性”做对比,最终还是觉得“继续性”更合适些,因为能涵括“永不停止,永不间断”的意思。
料商经营小诀窍
1、 各类规格鱼的养殖客户都得有,这样保证每个月都有鱼卖,减轻资金周转压力;
2、 通过控制放苗或抓鱼时段,人为对养殖的鱼进行分级分批,以便掌握每月的出鱼量;
3、 存塘鱼规格为0.5-1斤时,料商资金压力最大,因为这种规格鱼吃料最猛,又不能立即转为资金。(以上内容由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注明出处!)
(唐东东 陈娈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