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

        一、我国罗非鱼产业现状

         2008年我国罗非鱼产量111万吨,2009年产量预计为115万吨,总体上仍呈上升趋势。去年,罗非鱼工厂化育苗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可供全年连续出苗。其养殖领域由原来主要在淡水池塘、小水库养殖拓宽到山塘河沟和海水等水域进行养殖,养殖方式也由原来的主要以粗、套养为主,逐步转向目前以单性罗非鱼池塘单、精养为主,混养、立体养殖、网箱养殖、山塘养殖、河沟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并存。罗非鱼健康生态养殖仍处于小规模示范阶段,主要养殖方式还是高密度放养、大量投饵,其咸淡水养殖数量比以前有所增加。越冬大棚开始应用于罗非鱼亲鱼和苗种越冬。由于苗种生产企业和苗种培育养殖户对专门化饲料的需求,2009年度许多饲料生产企业都纷纷推出罗非鱼亲鱼专用饲料和苗种培育专用饲料。受原料涨价影响,饲料趋向于低质化,大量使用棉粕和菜粕以及其它低档饲料原料,鱼粉和豆粕的使用量较低。去年的罗非鱼产业因链球菌病损失巨大,而罗非鱼加工规模也逐步扩大,产能超过实际需求。受成本上升影响,罗非鱼养殖效益下滑。因此,许多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较大,如海南出台了支持罗非鱼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和扶持加工厂等政策,广西于2009年2月以“桂渔牧财[2009]59号”下发了“关于印发广西罗非鱼产业化发展继续扶持方案的通知”。

         二、存在的问题

         目前,罗非鱼产业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亲本来源多渠道,造成罗非鱼引种质量的参差不齐,种质质量差异大。大多数育种单位在引种渠道、选种与保种等环节中都能慎重对待,严把质量关。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指导,一些育种单位种质混杂,引种中间环节多,种质池塘消毒不彻底,进水过滤设备不齐全,导致品质良莠不齐。目前虽已建立相对完整的良种苗种生产体系,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良(苗)种场已占主导地位,但由于价格等因素市场上仍存在低劣质苗种。

         2、受传统养殖观念及大规格鱼种供应不足的制约,年初投苗、年底捕捞模式仍占主导地位,成鱼销售季节过度集中,不能满足均衡上市的要求。目前许多罗非鱼苗种场的生产过于粗放,设施化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低,相关技术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气的异常变化往往会造成罗非鱼苗种产量的减少。因缺乏良好的越冬养殖基础设施,受天气影响大,早苗和秋苗的生产技术难度大。

         3、由品种、养殖方式、饲料、环境等因素导致的病害问题呈逐年上升趋势,链球菌病成为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流行面积大,范围广,持续时间长。2009年我国南方罗非鱼主产区(包括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都遭遇了严重的链球菌病,发病率一般达20-80%,死亡率达80%以上。

         4、养殖技术和管理仍比较粗放,仍存在畜禽鱼混养模式,环境和产品质量存在较多隐患。由于鱼价低迷,与畜禽结合的立体养殖模式和肥水养殖模式又呈现上升的势头。特别是小型山塘水库的养殖,还是粗放式的猪-鸭-鱼混养为主,水域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在水质监控、饲料、渔药等投入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还不够规范。

         5、饲料品质不稳定,质量参差不齐,受原料影响,价格涨幅过快。由于2009年饲料原料价格上涨,饲料生产商为了提高利润,降低生产成本,大多在原料上做文章,从而降低了罗非鱼的饲料质量。饲料中大量使用低质饲料原料,降低了饲料利用率,养殖污染排放加大,影响罗非鱼健康,降低了罗非鱼对疾病的抵抗力。饲料品种单一,配方粗糙,缺少对不同水温,不同养殖阶段,养殖模式下等针对性较强的饲料品种。

         6、加工技术水平还较低,仍以冷冻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利润低。产品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罗非鱼产品除鲜销外,主要以冻全鱼、冻罗非鱼片加工为主,鲜鱼片数量还相对较少。精深加工比例较低,废弃物综合利用少,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大规格鱼种少,加工产品竞争力弱。我国罗非鱼加工原料普遍以0.75kg以下为主,但哥斯达黎加、台湾等地的罗非鱼加工原料则以1kg以上为主。

         3、建立罗非鱼病害防治的长效机制,加强宣传,提高养殖户“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意识。对罗非鱼主要致病菌及发病条件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开展罗非鱼病害暴发的环境机制研究,加大在链球菌防治药物和口服、浸泡疫苗的研发力度,加快疫苗的上市。

         4、开发植物性蛋白源等新饲料原料。开发安全、高效、环保饲料,开展罗非鱼饲料有毒有害物质以及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罗非鱼的毒副作用、体内残留及食用安全性研究。开展营养免疫学的研究,开发替代抗生素和化学消毒剂的免疫增强剂、微生态制剂,提高罗非鱼的抗病抗逆能力,减少经饲料途径导致罗非鱼食用安全问题的危害。开发高效诱食剂,提高罗非鱼对饲料的利用率;开发高能低蛋白饲料,降低罗非鱼氮的排泄;开发复合酶制剂和中性植酸酶,提高罗非鱼对饲料中氮和磷的利用,减少水体污染;开发微生态制剂,改善水质,以保证饲料对水体的环境影响达到最小限度。完善饲料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强监管,规范企业行为。

        5、完善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扶持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并实现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工出口,加大对企业农产品收购贷款的贴息力度,在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改进方面给予扶持。开发各种适合国人消费的产品,粗加工和深加工并举,在加工多样化和包装方面下功夫,开发即食新产品。

         6、加强宣传,强化渔农民水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规范罗非鱼用药,加大药物残留的监管,建立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质量监控制度。建立包括生产审批、生产记录、疫情和环境质量通报、渔药使用程序、产品销售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

         7、加强品牌意识,打造罗非鱼种苗品牌,商品鱼品牌和加工产品的自主品牌。在开发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宽国际市场,减少贸易风险,提高应对国外贸易壁垒的能力。鼓励反季节蓄养,平衡市场供给,避免集中上市,延长销售季节。鼓励产品南鱼北流,平衡区域供给,避免集中在主产区销售,扩大销售区域。

         8、强化行业协会职能,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有序竞争。加强对协会的扶持,为其独立有效运作提供基础。加强水产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和快速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