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新思考
新时期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新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就巨大,不仅成功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水产品贸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入全会决定,是中央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渔业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战略转变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新时期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形势,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
一、以新的视角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产养殖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水产养殖发挥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在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一度飙升的背景下,曾有专家预测,未来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能源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粮食危机。从长远看,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增加与土地、水资源约束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95%的自给目标,仅靠守住18亿亩耕地是不够的,必须“水陆并进”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业不仅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而且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还使它具有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天然水域排放污染的特点。因此,在当前我国耕地日益减少、粮食供求紧平衡常态化和世界粮食价格高位运行的形势下,占全球养殖产量70%、占我国优质动物蛋白食物1/3的我国水产养殖业,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无疑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曾经在14年前以《谁来养活中国》一书轰动世界的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布朗去年接受采访时认为,淡水渔业与计划生育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主要就是指淡水渔业提供了高效率的优质蛋白食物。因此,立足我国国情,考虑长远需求,同时拓展耕地与水域两方面的食物供应渠道,将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也是水产养殖业肩负的神圣职责。
(二)生态建设需要以水生生物为对象的水产养殖发挥独特的节能减排作用。加强生态建设是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约的重大举措。我国水产养殖面积575万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41万公顷,占除江河之外的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5%;134万公顷的海水养殖面积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因此,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科学研究和现实表明,水产养殖构建的水生生态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我国海水养殖贝藻类产量及其固碳能力计算,海藻和贝类每年至少可以移出120多万吨碳,同时还吸收了1万吨以上的氮,相当于对7亿吨陆源排海污水中的氨氮进行了治理。此外,根据淡水养殖的滤食性和草食性鱼类产量及其氮、磷、碳含量计算,淡水养殖每年约可从内陆水体中消除氮18万吨、磷0.9万吨、碳73万吨,其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效果明显。另外,目前广泛开展的人工鱼礁建设和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为保护和修复水生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发挥水产养殖的比较优势。2007年渔业总产值达4956亿元,占大农业比重超过10%,渔民人均纯收入6937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另据测算,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值是种植业的2-3倍,此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大批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生活。同时,水产品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来源之一,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相似,易于为人体消化吸收。例如,1公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约等于1.2公斤鸡蛋或7公斤猪肉中的含量。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量的满足上,还将对养殖产品的花色品种、质量安全、营养程度等提出更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吃精,还要吃得营养和健康。
二、确立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及其分类,规划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新理念,转变过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方式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从战略的角度思考,我以为应当涵盖这些内容:一是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园林化环境、工业化装备、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标准,规划养殖区域,建设现代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养殖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二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养殖业。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环境、确保安全的标准,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养殖模式,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病害防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以水产养殖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资源养护、加工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四是建立水产养殖现代管理系统,保障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水产养殖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讲,由于我国养殖水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特性差异很大,消费对象层次不同,产品既有食用药用功能,也有娱乐观赏、文化传承方面的特点。因此,从多样化的目标要求出发,考虑不同消费群体、国内外不同市场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考虑针对各养殖种类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划分为四个产业类型,即大众产品生产类型、名优珍品生产类型、出口优势产品生产类型和都市渔业生产类型,根据各类型的定位并按“一条鱼一个大产业”的理念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全面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链。
(一)大众产品生产类型。发展大众化水产品养殖,其主要目的是丰富“菜篮子”、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这类产品数量众多,包括传统养殖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大宗鱼类以及一些虾、蟹、贝、藻类和开发、引进多年并形成规模养殖的新品种。这类产品是食物构成中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在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中之重。其最大特点是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但经济效益一般;养殖分布面广,除高寒、极度干旱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具有发展生产的资源条件。
保证大众水产品的稳定生产,也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条件升级改造,配套技术装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原种保护和良种选育,提高苗种质量,保证良种供应;开展养殖生态环境工程化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研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新模式,提高现代化水产养殖水平;构建水产养殖病害预警体系,增强综合防控能力,研究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病害防治新技术;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突破淡水鱼加工瓶颈,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
(二)名优珍品生产类型。作为特色产品或高档珍品养殖,主要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这类产品主要是某些地方特色种类、名贵种类(如海参、优质鲍鱼、珍珠等)和开发、引进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的一些新品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名优珍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产量不是很大,消费群体有局限性,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但生产区域或产品生长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且投入大,风险高。加大对名优珍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而且在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各地在发展名优珍品养殖时,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种类,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大起大落。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加强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品质;实施标准化养殖,建设安全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益;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与密度,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相关病害监测、防控水平,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
(三)出口优势产品生产类型。十几年来,具有出口优势的养殖品种的生产快速发展,使我国很快成为全球第一大水产品贸易大国,其有利于拓展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空间,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国水产品竞争力;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我部已编制了《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将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斑点叉尾鱼回和海藻确定为优势出口养殖品种,并规划了区域布局。
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别,我国养殖水产品只有部分品种适宜出口,且出口产品在规格、形态上有特殊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养殖产品和生产规模必须适应加工业要求。因此,科学进行区域布局,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满足出口加工需求更显重要。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加快良种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苗种管理,提高苗种质量,完善优良品种繁育技术;发展集约化生产,推进标准化养殖,强化加工产品的卫生条件管理和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尽快突破病害诊断防治技术,开发推广实用的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和疫苗预防技术,建立病害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出口养殖基地的认证和管理;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当然,除个别种类外,大部分出口优势产品同时也是国内大众消费的产品,所以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变措施,既要扩大出口,也要拉动内需,以规避市场风险,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出口贸易的冲击。
(四)都市渔业生产类型。作为观赏休闲和传承渔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都市渔业包括水族馆渔业、观赏渔业、游钓渔业、“农家乐”等众多形式。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渔业产业中的第四大产业(即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和都市渔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都市渔业(游钓渔业和观赏渔业)的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已占到首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渔业从九十年代起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具有广泛的市场。特别是伴随观赏鱼养殖的发展,水族装潢已进入居民社区和普通百姓家庭。
水产养殖为发展都市渔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后,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和具有传统习惯的县市及郊区,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水族市场,或利用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场所将成为一个“热点”甚至一种趋势。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关注,如何加强景观生态学、水族工程学、观赏水族繁殖生态研究;开展对本土观赏水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重要观赏水族新品种的培育;加强繁育饲养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制定各种观赏水族养殖技术标准;重点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安全与卫生管理规范的休闲渔业基地。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我以为应当突出重点,在统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市场引导与政策扶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做到保供给、保质量、净环境、促增收。要以大众消费产品生产为重点,在满足国内市场水产品消费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名优珍品养殖、水产品出口贸易和都市渔业生产。
在大众产品中,青、草、鲢、鳙、鲤、鲫、鳊是大众消费的最普通品种,应确立为我国淡水养殖发展的保障性主导品种,必须保证生产和供应;对其他常规品种的发展,主要是稳定并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市场供应,保障安全有效供给。要争取和落实好国家对养殖农民的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节本增效,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应在养殖池塘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水产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和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公益性投入;在推动标准化生产、购置先进环保养殖设备以及养殖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补贴,以体现国家财政对保障性品种生产和公益性建设的扶持,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应适当予以倾斜。
发展名优珍品、出口优势产品以及都市渔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途径来加以推进。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形成多次增值,提高效益。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尤其是国外引进种更应当慎重。各级财政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公共基础科研,如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等也应当给予扶持。为适应水产品出口环境的需要,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主品牌、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品种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国家财政应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方面给予鼓励支持。
无论发展何种类型的养殖生产,都应注重现代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工产品要着眼于未来和下一代,开发出适合家庭主厨、工薪阶层、白领阶层、“80或90后”消费的不同系列产品,如厨房食品、微波炉食品、休闲食品等,推动消费转型,确保水产品拥有合理、稳定的消费群体以及消费量稳定增长。要高度重视水产品市场开拓与流通工作,既要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更要注重国内需求的拉动,做到既有多元化的产品,又有多元化的市场。要创新营销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扩大产品销售。加快水产品销地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电子结算网络等系统,加快建设水产品网上展示购销平台,完善水产品从产地到销区的营销网络。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成就巨大,不仅成功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而且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富余劳力、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水产品贸易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作为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入全会决定,是中央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渔业实现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战略转变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新时期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会精神,准确把握形势,更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
一、以新的视角看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产养殖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
(一)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水产养殖发挥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在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一度飙升的背景下,曾有专家预测,未来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能源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粮食危机。从长远看,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口增加与土地、水资源约束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95%的自给目标,仅靠守住18亿亩耕地是不够的,必须“水陆并进”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多年实践证明,水产养殖业不仅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优势,而且现代养殖技术的发展,还使它具有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天然水域排放污染的特点。因此,在当前我国耕地日益减少、粮食供求紧平衡常态化和世界粮食价格高位运行的形势下,占全球养殖产量70%、占我国优质动物蛋白食物1/3的我国水产养殖业,对于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无疑需要发挥更为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曾经在14年前以《谁来养活中国》一书轰动世界的美国生态经济学家布朗去年接受采访时认为,淡水渔业与计划生育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主要就是指淡水渔业提供了高效率的优质蛋白食物。因此,立足我国国情,考虑长远需求,同时拓展耕地与水域两方面的食物供应渠道,将是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也是水产养殖业肩负的神圣职责。
(二)生态建设需要以水生生物为对象的水产养殖发挥独特的节能减排作用。加强生态建设是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制约的重大举措。我国水产养殖面积575万公顷,其中淡水养殖面积441万公顷,占除江河之外的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45%;134万公顷的海水养殖面积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发达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因此,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科学研究和现实表明,水产养殖构建的水生生态系统在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我国海水养殖贝藻类产量及其固碳能力计算,海藻和贝类每年至少可以移出120多万吨碳,同时还吸收了1万吨以上的氮,相当于对7亿吨陆源排海污水中的氨氮进行了治理。此外,根据淡水养殖的滤食性和草食性鱼类产量及其氮、磷、碳含量计算,淡水养殖每年约可从内陆水体中消除氮18万吨、磷0.9万吨、碳73万吨,其净化水质的生态功能效果明显。另外,目前广泛开展的人工鱼礁建设和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为保护和修复水生生态环境,促进国家生态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确保农民持续增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需要发挥水产养殖的比较优势。2007年渔业总产值达4956亿元,占大农业比重超过10%,渔民人均纯收入6937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另据测算,水产养殖单位面积产值是种植业的2-3倍,此外,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加工、储运、销售和苗种繁育、渔用饲料、渔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大批农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脱贫致富,进入小康生活。同时,水产品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低,且多为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来源之一,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氨基酸组成与人体相似,易于为人体消化吸收。例如,1公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约等于1.2公斤鸡蛋或7公斤猪肉中的含量。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需求将不再仅仅停留在量的满足上,还将对养殖产品的花色品种、质量安全、营养程度等提出更高要求,人们不仅要吃饱、吃好、吃精,还要吃得营养和健康。
二、确立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及其分类,规划未来养殖业的发展方向。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更新理念,转变过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合时宜的方式方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水产养殖体系,从战略的角度思考,我以为应当涵盖这些内容:一是大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园林化环境、工业化装备、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标准,规划养殖区域,建设现代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逐步实现养殖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二是全面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节约型养殖业。按照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环境、确保安全的标准,推广节地、节水、节能、节粮养殖模式,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病害防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以水产养殖发展需求为导向,重点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资源养护、加工利用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研究,增强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四是建立水产养殖现代管理系统,保障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健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善水域滩涂养殖权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水产养殖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从规划管理的角度讲,由于我国养殖水产品种类繁多,产品特性差异很大,消费对象层次不同,产品既有食用药用功能,也有娱乐观赏、文化传承方面的特点。因此,从多样化的目标要求出发,考虑不同消费群体、国内外不同市场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可以考虑针对各养殖种类所具有的不同特性和用途,将现代水产养殖体系划分为四个产业类型,即大众产品生产类型、名优珍品生产类型、出口优势产品生产类型和都市渔业生产类型,根据各类型的定位并按“一条鱼一个大产业”的理念分类指导,重点推进、全面发展,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产业链。
(一)大众产品生产类型。发展大众化水产品养殖,其主要目的是丰富“菜篮子”、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这类产品数量众多,包括传统养殖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等大宗鱼类以及一些虾、蟹、贝、藻类和开发、引进多年并形成规模养殖的新品种。这类产品是食物构成中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在我国人民的食物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中之重。其最大特点是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但经济效益一般;养殖分布面广,除高寒、极度干旱地区外,全国各地都具有发展生产的资源条件。
保证大众水产品的稳定生产,也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贡献。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条件升级改造,配套技术装备,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原种保护和良种选育,提高苗种质量,保证良种供应;开展养殖生态环境工程化控制系统关键设备研究,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养殖新模式,提高现代化水产养殖水平;构建水产养殖病害预警体系,增强综合防控能力,研究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病害防治新技术;扶持养殖和加工龙头企业,突破淡水鱼加工瓶颈,提高养殖加工比例与产业化水平。
(二)名优珍品生产类型。作为特色产品或高档珍品养殖,主要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这类产品主要是某些地方特色种类、名贵种类(如海参、优质鲍鱼、珍珠等)和开发、引进时间较短尚未形成规模生产的一些新品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名优珍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成为水产养殖新的增长点。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产量不是很大,消费群体有局限性,市场价格高,经济效益好,但生产区域或产品生长对自然条件有特殊要求,且投入大,风险高。加大对名优珍品的研发力度,提升产业化水平,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优质水产品,而且在调整品种结构、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各地在发展名优珍品养殖时,必须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分析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种类,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大起大落。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加强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品质;实施标准化养殖,建设安全生产基地,形成规模效益;合理控制养殖规模与密度,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相关病害监测、防控水平,确保水产品食用安全。
(三)出口优势产品生产类型。十几年来,具有出口优势的养殖品种的生产快速发展,使我国很快成为全球第一大水产品贸易大国,其有利于拓展我国水产养殖的发展空间,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我国水产品竞争力;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此,我部已编制了《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区域发展规划(2008-2015年)》,将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斑点叉尾鱼回和海藻确定为优势出口养殖品种,并规划了区域布局。
由于消费习惯的差别,我国养殖水产品只有部分品种适宜出口,且出口产品在规格、形态上有特殊要求,其突出特点是养殖产品和生产规模必须适应加工业要求。因此,科学进行区域布局,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满足出口加工需求更显重要。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是:加快良种体系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苗种管理,提高苗种质量,完善优良品种繁育技术;发展集约化生产,推进标准化养殖,强化加工产品的卫生条件管理和加工过程质量控制,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尽快突破病害诊断防治技术,开发推广实用的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和疫苗预防技术,建立病害预警技术体系;建立可追溯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出口养殖基地的认证和管理;积极开发新产品,推进品牌战略,实施多元化营销策略,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当然,除个别种类外,大部分出口优势产品同时也是国内大众消费的产品,所以应当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变措施,既要扩大出口,也要拉动内需,以规避市场风险,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出口贸易的冲击。
(四)都市渔业生产类型。作为观赏休闲和传承渔文化的载体,主要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都市渔业包括水族馆渔业、观赏渔业、游钓渔业、“农家乐”等众多形式。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世界渔业产业中的第四大产业(即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和都市渔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都市渔业(游钓渔业和观赏渔业)的产值在渔业总产值中已占到首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渔业从九十年代起步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具有广泛的市场。特别是伴随观赏鱼养殖的发展,水族装潢已进入居民社区和普通百姓家庭。
水产养殖为发展都市渔业提供了物质基础。今后,在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和具有传统习惯的县市及郊区,建设观赏鱼养殖基地、水族市场,或利用水产养殖基地建设集生态、旅游、观光、餐饮等为一体的休闲渔业场所将成为一个“热点”甚至一种趋势。其发展方向和着力点应当关注,如何加强景观生态学、水族工程学、观赏水族繁殖生态研究;开展对本土观赏水族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重要观赏水族新品种的培育;加强繁育饲养技术与设备的研究,制定各种观赏水族养殖技术标准;重点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服务设施配套、安全与卫生管理规范的休闲渔业基地。
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我以为应当突出重点,在统筹处理好总量与结构、数量与质量、市场引导与政策扶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等关系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现代水产养殖业发展,做到保供给、保质量、净环境、促增收。要以大众消费产品生产为重点,在满足国内市场水产品消费需求、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名优珍品养殖、水产品出口贸易和都市渔业生产。
在大众产品中,青、草、鲢、鳙、鲤、鲫、鳊是大众消费的最普通品种,应确立为我国淡水养殖发展的保障性主导品种,必须保证生产和供应;对其他常规品种的发展,主要是稳定并适当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市场供应,保障安全有效供给。要争取和落实好国家对养殖农民的扶持政策,千方百计促进节本增效,确保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各级财政应在养殖池塘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改造与建设,水产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和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公益性投入;在推动标准化生产、购置先进环保养殖设备以及养殖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补贴,以体现国家财政对保障性品种生产和公益性建设的扶持,特别是对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还应适当予以倾斜。
发展名优珍品、出口优势产品以及都市渔业生产,应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的途径来加以推进。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的要求,形成多次增值,提高效益。要成熟一个,开发一个,不能一味追求“新、奇、特”,尤其是国外引进种更应当慎重。各级财政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公共基础科研,如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等也应当给予扶持。为适应水产品出口环境的需要,必须在提高产品质量、创立自主品牌、协调行业自律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采取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品种的多样化消费需求,降低市场风险。国家财政应在拓展国际市场和提高我国产品竞争力方面给予鼓励支持。
无论发展何种类型的养殖生产,都应注重现代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工产品要着眼于未来和下一代,开发出适合家庭主厨、工薪阶层、白领阶层、“80或90后”消费的不同系列产品,如厨房食品、微波炉食品、休闲食品等,推动消费转型,确保水产品拥有合理、稳定的消费群体以及消费量稳定增长。要高度重视水产品市场开拓与流通工作,既要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更要注重国内需求的拉动,做到既有多元化的产品,又有多元化的市场。要创新营销理念,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专卖、配送等现代物流业态,扩大产品销售。加快水产品销地批发交易市场和产地专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检验检测和信息网络、电子结算网络等系统,加快建设水产品网上展示购销平台,完善水产品从产地到销区的营销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