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罗非鱼产业如何摆脱困境

        罗非鱼为海南渔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及出口量排全国第二位。今年海南省罗非鱼产业陷入多年未见的困境,大多养殖户叫苦连天。为此,这里探讨海南罗非鱼产业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主要问题

        过于依赖国外市场 主要依赖美国市场,约占年生产总产量的80%,省内销售20%,内陆市场为零。罗非鱼出口量的增减决定着众多养殖户的盈亏。

        养殖成本大幅增加近几年来饲料价格是年年走高,鱼塘从亩年租金400元~600元提高到800元~1000元;劳动力成本提高40%以上。每公斤鱼总成本从3.5元~3.7元提升到4.0元~4.3元。

        链球菌遏制产业发展 链球菌病自2009年大面积暴发流行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防控,用药不规范、高死亡率严重影响养殖效果及产品质量安全。

        供大于求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模式的创新以及渔业设施的投入使池塘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近几年总产量有增不减。

        对策

        拓展新市场开拓亚非拉等新的国际市场,应通过打造品牌效应来提高市场份额的占有率。与此同时,通过开发国内市场来分解压力,物美价廉的罗非鱼在内陆地区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关键是前期市场的培育及投入。

        平衡产业利润链 罗非鱼产业发展中缺乏对饲养户的扶持,存在“二高一低”现象,即苗种、饲料价高,商品鱼回收价低,大大增加了饲养户的负担,应对市场的能力脆弱。为此应探索一条兼顾双方利益均等,共同富裕的新路子,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消除链球菌病害链球菌病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算的,相关部门虽相继投入了较大资金及攻关,但未见成效。为此在发病季节应认真做好病情测报、科学用药、信息互通等多方位对应,降低其危害,减少损失。

        发展多模式养殖 单养并搭配少量四大家鱼是海南目前的主要饲养方式。应大面积推广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套养,罗非鱼、鳖套养或轮养等其他综合养殖模式,提高市场应对能力及综合经济效益,也利于疾病的防控。

        养殖新品种 海南土著品种及名特优淡水经济鱼类不仅具有养殖的区域优势,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建议利用中部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从单一品种优势产业变为多元化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淡水渔业经济。(梁 松 张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