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养殖灾难来临?

        南美白对虾养殖灾难来临?
1998—2002年之间,南美白对虾刚引进中国时很好养,抗病力强(尤其是抗白斑病毒),产量高,虾价高,成本低,出口顺,效益好。除了养殖,做苗种、做虾药、做饲料、做收购流通、做加工出口,也都狠赚了一把,中国对虾产业链迎来迅速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此后,养殖问题不断出现,苗种质量变差,养殖周期长、饵料系数增加、成本增加等,虾变难养了。2004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市场频频向对虾出口国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导致对虾出口困难,国内虾价大跌,对虾产业经过05、06两年的恢复后出现好转的迹象。但事过不久,在07年,美国再次发难,对中国输美虾产品实施自动扣检禁令,这一年令中国虾农终身难忘:虾价直泄下降,养得越多,赔得越惨!然而,从08年下半年开始,对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价,原因并非是出口形势好转,事实上出口更加糟糕,虾价高企的真正原因是对虾死亡严重,养殖成功率低,产量下降。进入2009年,养殖失利局面进一步恶化,先是年初福建的亲虾育种繁殖期,出现莫名大规模死亡,后到放苗养殖时期,华南地区对虾养殖死亡率普遍达80%以上。业内称罪魁祸首——对虾白斑病毒!
南美白对虾养殖再走斑节对虾老路

        90年代初,我国对虾养殖北方多以中国对虾为主,南方地区多以养殖斑节对虾为主,由于对虾白斑病毒(WSSV)的爆发流行,使中国对虾及斑节对虾大面积死亡,往往一个池塘内的虾可在短时间内全部死光,养殖成功率只在10-20%左右,因此两广及海南养殖户率先从国外引进南美白对虾养殖。1999-2007年间,白斑病毒对南美白对虾影响甚微,以往最多只有个别“偷死”现象发生,白对虾养殖成功率远远高于中国对虾及斑节对虾,我国水产养殖区也逐渐以南方地区为重心,也因此成为全球白对虾生产最大基地。

        但自去年开春以来,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浙江等地区均出现南美白对虾因白斑病的爆发流行而出现大面积死亡,尽管全国养殖面积逐递增加,但白对虾总产量并无出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今年年初至今,两广及海南白斑病毒的爆发流行呈更严重态势,南方地区白对虾死亡率之高令人惊讶,总体养殖成功率不足20%,有业内人士称,今年对虾上市高峰期,华南白对虾可能将稳中走高。

        专家认为,从去年及今年的白斑病大面积流行爆发看来,白斑病毒普遍已存在于南方地区沿海海域,白斑病毒目前已逐渐攻破白对虾的机体免疫系统,使白对虾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爆发流行;而今年各大公司所产知名品牌虾苗死亡率也未能逃脱被感染的命运,个别知名品牌的虾苗死亡率高达八至九成,白斑病毒开始对白对虾的养殖造成巨大的损害。专家提醒:养殖户应在西南风起、水温稳定在28℃以上时再进行投苗养殖,此时投苗养殖成功率估计比前期为高,若中造虾死亡率偏低,那么可大致确保今年白对虾产量,而今年虾价也将总体保持平稳。同时专家也感觉到:若南美白对虾养殖不能进一步规范,那么白对虾再走斑节对虾老路也将成为现实。

        上面文章于20天前在网上发表,然而5月下旬到6月初,华南地区进入夏季汛期,强降雨一轮接着一轮,对虾发病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进一步蔓延及恶化之势。据悉,目前华南大部地区对虾养殖成功率普遍低下,个别地区甚至只有10%。从年初投第一批苗开始,就不断重复放苗——排塘——放苗——排塘的工作,平均每批虾苗投放20-30天即出事,至今投放3-4苗的养殖户比比皆是。经历多次养殖失败,不但手头复产的资金有限,同时养殖信心遭到了极大打击。
追溯斑节对虾养殖业的辉煌与低谷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对虾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曾在1988—1992年产量居于世界首位,年产量达20万吨,年产值近百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帮助人们获益正是斑节对虾,当时对虾养殖模式由“鱼堰”转变为池塘,在人工配合饲料研发成功,尤其是突破虾苗人工生产技术关之后,斑节对虾养殖迅速我国华南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迅速推广养殖,并且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斑节对虾之所以得到养殖户的青睐,是因为它具抗病能力较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体壳较坚实,经得起用手捉拿、离水后干露于空气的耐力很强,可以销售活虾等优点。

        1985年湛江市坡头镇林康文带头的养虾专业户联合体一炮打响,当年改建虾塘132亩,亩产360多斤,联合养虾的农户一年就变成人人称羡的“万元户”,风光无限。

        当时高位池和使用增氧机精养模式的时代远未到来,人们大都选择粗放式的养殖,亩放虾苗数量在1万尾以内,亩产达100-200斤,20头/斤规格的塘头价可卖28-30元/斤,养殖成本约占收益的1/3比例甚至还少,亩利润可高达3000-4000元。加上当时海捕资源受破坏的程度日益突现,中央对养虾业明确提出“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方针,加大了对虾养殖的支持力度,全国人民养虾呼声越来越高,在全国上、下合力推动下,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突飞猛进,斑节对虾为我国创造了1988-1992对虾产量世界第一“五连冠”的神话。

        然而好景不长,90年代对虾白斑病毒大流行蔓延到亚洲主要养虾国家以及南美洲对虾养殖区,给对虾养殖业造成重大损失。中国未能幸免于难,在1993-1996年虾病在中国大陆也出现了大暴发,人们几乎“谈斑色变”,对虾白斑病毒是一种流行广、危害大、毒力极强病毒,感染宿主后致死率高达90-100%。对虾一般感染后48小时出现白斑,4天内死亡率达100%。
因此,当暴发性流行病毒从北到南袭击整个养虾业,我国对虾最低产量仅为鼎盛时期的1/4。对虾养殖由高峰掉入了低谷,整个行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业内分析问题早在1992年已经显现:连续几年的快速增长,许多地方对临近海区的生态环境利用已经达到了极限,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对虾病害。由于暴发严重的病害,中国对虾的优势地位受到影响,出口深受打击,1994年出口量降至6.8万吨,金额3.8亿美元,此后几年的时间内对虾产量一直在低谷徘徊。
一代苗难成行业救世主

        据有关资料统计,今年华南地区对虾养殖投放品牌苗(主要是一代苗)的比例上升到30-40%,若扣除20%养殖成功全为一代苗,那么一代苗的死亡率仍然高达50%。近年来由于一代苗的价格居高,每万尾150-200元不等,高利润必然引来大批投机者跟风,一代苗的高需求也吸引了一批中、小苗场加入一代苗的培育队伍,甚至有些小苗场贴一代苗的标签来卖二代苗,导致了今年的一代苗市场十分混乱。其实不只是一代苗市场混乱,即使从国外进口的亲虾同样存在质量问题,因为美国在对虾选育方面再不提供国家项目拨款,原来的育种公司都要参与到市场中去,一些本无选育能力的公司为了追求利润,把未经选育的亲虾卖到中国,导致种虾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亲虾带病毒(白斑病毒)现象十分普遍。亲虾质量尚如此得不到保证,所以不管是进口一代苗,还是二代苗,如果来源相同,则种质也相同或接近,再加上多数育苗场所追求的廉价劣质低投入,采取滥用抗生药、高温育苗、低成本育苗等操作,如此种苗质量一定不会好的。(部分信息来源《水产前沿》、《内陆水产》)。

        正大(卜蜂)的虾苗普遍得到业内比较认同,其质量是数一数二的。但正大(卜蜂)公司虾苗培育专家罗宾斯博士称,目前正大(卜蜂)虾苗在攻克对虾桃拉病毒方面已取得很大成就,虾苗几乎能做到100%不带桃拉病毒,但对于白斑病毒,至今仍然是无能为力。

        据了解,经过今年放苗养殖后,越来越多养殖户对一代、二代所谓的品牌苗正逐渐失去了信心,一代苗难当救难重任。
高级工程师方健强:消毒、育水
并用方法对今年养虾效果不大

        北海广播电台《虾农之友》嘉宾工程师、高级养殖工程师方健强认为在养殖过程中对虾的粪便、残饵大量积累,这些有害物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不但会消耗大量的溶氧,而且易成为细菌和病毒繁殖的温床,所以在养虾过程中,消毒工作是不能省略的。一旦碰上长时间的天气低温或阴雨,池塘必然产生大量的病毒、细菌以及真菌,此时如果不进行消毒是行不通的。另一个是目前对虾苗种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虾苗的抗病能力普遍降低,所以,养殖过程中就得采用消毒杀菌的手段来增加对虾的防病能力。据方工程师称他一直不支持“对虾养殖只采用调水、养水,不消毒”观点,那样是没法养好虾的,据他经验之谈,曾经碰到一虾塘,其水色看起来非常好,而且水体里的理化因子都符合规定值以内,但不幸的是,对虾均感染了白斑病和红体病,后来经过消毒及杀菌处理,对虾才被救活。所以,他主张在养殖过程中,不能片面强调或消毒杀菌或仅仅培水,而是要双管齐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反之,如果两种操作都不能挽救对虾的命运,象今年,普遍存在“消毒+养水”无效情况,不但养殖户心灰意冷,就是技术员也是束手无策。方工程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养殖南美白对虾养殖是不是到头了?
中国水产论坛网友“少数派”贴子
—— 对虾疾病频发,是天灾还是人祸?
入木三分地分析了目前对虾养殖现状:
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最危险的一年。
奇怪的是,对虾养殖也是最危险的一年。好多天了,总有不好的消息传来,不是这个人的虾出问题了,就是另一个人的虾出问题了。江湖传说,整个南中国海沿岸,有过半的虾池出问题了。
一个养殖多年的虾农打电话来说,已经放过三次苗了,没用。现在要养殖罗非了。
一个很认真做养殖的人说,想不通什么原因,虾就是这样难养。
在一张虾塘前,我告诉塘主,你的虾没用了。他点头,无奈,也有一些麻木。是无所谓,还是?
南美白虾,这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一条虾,从1999年进入中国大陆,到现在十年了。莫非又能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候???
是天灾,还是人祸???
天灾?我告诉朋友,每年的天气都是:春天,夏天,秋天,然后是冬天。春天冷暖交替,夏天是台风,秋天凉天初发,冬天北风呼呼。没有一年与众不同。总有人说:哎,今年的天气不好,虾不好养。我只有微笑,苦笑,然后无语。
人祸?这些从事十几年养殖对虾的人技术退步了?也许是吧,可大多数人不同意...种苗退化了?每个苗场的老板都拍着胸口说:我的苗是一代苗,绝对没有病毒!!
饲料厂、虾药厂每个公司的人都说自己的产品是超前的、特殊的、技术领先的...
教授们在发表一篇又一篇目的论文,告诉世人,我就是领头人
官员们在统计数字,对虾产量又提高了...
可是,虾子们总在虾池里死去...在它们很小的时候。
在这个无语的晚上,虾农们知道的是:虾不好了;饲料厂与经销商知道的是:生意不好做了。出口商知道的是:虾不好出口了。
我知道的是:我迷惑了,我不知道是天灾还是人祸。
不同观点:“对虾白斑病大流行”说法有点过了

        今年早造虾受到多方因素包括白斑病影响导致养殖成功率过低,养殖户出现恐慌心理,其信心大受打击已是业内不争事实。但由此而得出南美白对虾受白斑病暴发性入侵以至逐渐走向养殖末路的说法,业内部分人士认为为时尚早,显然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其原因有:

        1、对虾养殖技术及养殖条件比起1993-1994时代,已有极大改善和提高;

        2、白斑病的发作规律已被摸清,白斑病虽不可治,但可控;

        3、虾药生产技术、质量不断地提高,尤其是中药制剂广泛引入养虾业以及对虾抗“应激”概念普及均对预防对虾患病起到很好的作用。

        今年出现虾病的大强度暴发有其必然因素及偶然因素

        必然因素:春节过后,天气多变,低温、阴雨、北风频繁来临是每年都经历的,养虾是靠天吃饭行业,养早造虾更象是“风口浪尖”讨生活,其赌博的成份明显高于中造虾养殖。

        偶然因素:今年天气比较极端(和地球环境日益恶化有关,笔者认为划归必然因素更准确),加上金融危机影响,多数人认为在中造虾大量上市的高峰期虾价必然大降,因此今年更多的养殖户想早养虾、早出塘上市,卖高价。于是出现各地争相放苗早,失败惨重倒下一大片后,其后果是更加容易造成恐慌的局面。

        今年对虾养殖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养殖户心态普遍焦躁,直接影响了养殖操作不当,放药前不了解药物的毒性和药效,急病乱投医,把培藻和培水等概念混淆,一旦下雨过后,便迫不及待肥水,反复肥水结果适得其反,从而增加了虾塘负担,最终引起白斑病进一步发作。
5年内不会出现南美白对虾替代品

         南美白对虾自引进中国已超过了十年,一个品种领导一个养殖时代长达十多年,时间应该不算短,其养殖从高潮走向低潮,也属正常现象。因此在三年前,有关部门及育种单位就开始研究南美白对虾的替代品,初步筛选出品种有巴拿马对虾、南美蓝对虾。

        巴拿马对虾: 2003年从墨西哥引进,相继在湛江、海南、浙江、福建等地进行养殖。其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养殖30天可长至60头/斤,但据有关人士跟踪2个养殖季度发现其并无出现快速生长的优势。

        南美蓝对虾:2000年南美蓝对虾开始进入中国,一直来在华南地区均有养殖户进行试验养殖。据反映它的抗病力及生长速度优点不亚于南美白对虾,但其离水存活的时间短,不适合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再有就是不适合进行高密度养殖,亩产一般要控制在300-500斤以内,这个与南美白对虾超1000斤以上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在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盛世,蓝对虾难有其地位,其大规模推广养殖效益是否得到业内的认同仍需时日。还有尽管今年南美白对虾养殖失利,但仍然有很多人认为南美白对虾抗病力强、适应广盐性、生长快、可抓活虾等特点依然值得肯定。有人称5年内南美白对虾霸主地位较难动摇。

        结束语:本专题推出与读者见面时间约在6月中旬初,据了解,目前华南地区天气转好,高温少雨,前期对虾死亡凶猛的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虾农的悲观情绪得到稳定,虾价仍然维持强劲走势,多数养殖户寄望于中造虾养殖成功,但南方地区雨季汛期、雷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的考验还在后面,只有顺利渡过下半年的非常时期,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