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出口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耦合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中国罗非鱼生产及出口量提升迅速,现出口量已经居中国水产品第三位。本文结合中国罗非鱼产业现状通过竞争力指数研究其与中国罗非鱼贸易结构的耦合状况。研究表明,现阶段中国罗非鱼出口具有比较优势高而竞争力不够强的特点。虽然现阶段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较匹配,但是贸易结构有市场过于集中,深加工不足,出口品种单一等问题,需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使中国罗非鱼出口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协调发展。
中国罗非鱼产量大幅度提升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非鱼外贸的规模化,现中国已成为罗非鱼第一大生产国与出口国。近年来,中国罗非鱼生产及出口额提升迅速:罗非鱼的生产量从1997年的48.5万t上升至2007年的113.36万t,年增长量为12.1%。截至2007年中国罗非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25%,而排名第二的埃及产量仅为36.84万t, 占世界总产量的15.36%,中国优势明显。出口额自2002年的0.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3亿美元,增长了13倍。此期间罗非鱼出口额年增长率为194%,而同期中国水产品出口率增长率为18.6%。图1显示2007年为中国罗非鱼出口额增幅最低年份,当年其出口额增幅为21.6%,仍高于同期水产品的增幅(18.7%)。2007年,罗非鱼年出口量占据中国水产品的第三位,在水产品贸易中已居于重要地位。据估算,2008年中国罗非鱼出口量占当年总产量40%以上,出口依存度较强。
罗非鱼生产和出口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陈胜军(2007)对中国罗非鱼产业进行评述并在理论上提出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吴湘生(2008)对罗非鱼的主要进口国美国市场进行结构及数量分析,提出中国的应对方法。雷光英(2008)对广州罗非鱼出口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罗非鱼产业状况与贸易环境进行了剖析,对产业发展和后续研究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多为单方面定性分析,并未结合比较优势对贸易结构进行剖析。一国的比较优势水平决定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的转变又引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的耦合程度对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以竞争力指标作为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是否匹配的评价指标,探究两者间的耦合程度及优化方向。若中国罗非鱼贸易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则表明现有的贸易结构与比较优势耦合性高,中国可在现结构下获取较多的比较利益;若竞争力较低,则表明中国较强的生产优势未通过贸易获得体现,需要调整现有的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
一、中国罗非鱼贸易结构及特点
在中国外贸统计资料中,罗非鱼有5个分类条目:活罗非鱼、鲜冷罗非鱼、冻罗非鱼、冻罗非鱼片、制作或保藏罗非鱼。在中国海关统计中,中国罗非鱼每年进口量不足出口量的0.5%。鉴于该产业特点,本文选取其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且只分析出口情况(图2)。
1.罗非鱼的出口品种有较大变化
从罗非鱼贸易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在中国海关统计资料的5种分类中,活罗非鱼与鲜冷罗非鱼出口量不足总出口量的1%,故分析主要针对后三类进行。
由时间序列来看,冻罗非鱼和冻罗非鱼片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而制作或保藏的罗非鱼出口量大幅上升,2007年出口量达到19.6万t,占总罗非鱼出口量91%。出口产品结构的大幅变动一方面来源于国际罗非鱼产业的不稳定,新兴品种的发展初期是国际供给波动较大时期;
另一方面来源于罗非鱼国际需求市场的不稳定,集中的进口区域使得单一国家的需求变动即会对中国罗非鱼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冻罗非鱼与冻罗非鱼片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就主要源于美国需求量的下降。
中国制作或保藏罗非鱼的贸易量大量提升,其中既有国际需求的变动、欧盟市场的开发的原因,也是中国对冻罗非鱼与冻罗非鱼片需求量减少的应对措施。从产业本身来讲,也促进了中国罗非鱼产业深加工的发展。
2.罗非鱼的生产区域集中,出口市场集中度高
从生产区域结构看(表1),中国罗非鱼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4省(自治区)。其中广东为出口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0%左右。海南省依靠其自身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增幅保持在40%左右,成为罗非鱼出口另一大优势省份。
中国罗非鱼出口目标国从2002年仅10余个增长至2008年70余个,市场趋于多元化。根据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结构,可计算出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集中度。如表2所示,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大出口市场集中了中国罗非鱼80%以上的出口额,其中美国市场集中度超过50%。这表明中国罗非鱼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强,美国市场的消费趋势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均会对中国罗非鱼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也证明,2006年美国减少对冻罗非鱼及冻罗非鱼片的需求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罗非鱼出口均造成较大震动。罗非鱼作为传统“白肉鱼”鲟鱼、鳟鱼的良好替代品已被中国成功打人欧洲市场,如表2所示,虽然2008年俄罗斯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在2008年仍占7.6%,增长势头显现无疑。
在2008年三大主要罗非鱼进口国的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前提下,中国罗非鱼出口量仍能有4.2%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实现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发了大量的亚非市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和赤道几内亚等市场的成功开发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罗非鱼市场的冲击,同时可以预见,中国罗非鱼贸易的市场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行性。
二、罗非鱼贸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指标体系是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耦合性的直接体现。本文选用罗非鱼与水产品总体的资源禀赋系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比较来反映现条件下中国罗非鱼产业的生产及出口比较优势,分析罗非鱼出口的价格与质量竞争力反应该贸易结构的竞争力效应。若竞争力较高,则罗非鱼贸易结构较合理,反之则需要改善。
1.中国罗非鱼生产及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图3为中国罗非鱼与水产品的资源禀赋系数(EF)比较图示。从1996~2007年,中国罗非鱼EF均维持在8以上,且明显高于同期水产品总体水平。该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生产资源丰富且利用率高,并且在中国水产品生产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就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罗非鱼产业既具有水产品产业共有的资源优势,又具有特有产业优势。首先罗非鱼产业具有水产行业共有的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禀赋优势;其次中国罗非鱼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产业发展在世界上起步较早,种苗饲料加工等环节均国际领先。
图4为中国罗非鱼与水产品总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图示。中国水产品的RCA指数在2左右。罗非鱼出口RCA指数基本在8以上,显示出了非常强的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国罗非鱼贸易比较优势明显。但是,同中国水产品总体竞争力变化趋势相同,罗非鱼出口也有竞争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可以预见,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罗非鱼养殖规模化后,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大幅降低,同时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基于该种预期,中国需要进行贸易结构升级以维持竞争力。
2.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及质量竞争力分析
在评价产品国际竞争力时,通常直接比较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鉴于中国罗非鱼出口销售的高度集中性,本文选择主要进口市场美国市场为研究对象,按照罗非鱼产品的品种主要比较美国市场上的中国罗非鱼产品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平均价格。
总体上看,中国罗非鱼每种产品均低于平均进口价格,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分种类来看,中国的价格竞争力并不能带来较多的比较利益。鲜罗非鱼品种虽然价格比美国市场低很多,但是南美洲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鉴于鲜罗非鱼的保藏期极短的特性中国无法大量出口鲜罗非鱼。在冻罗非鱼和冻鱼片市场,中国价格比平均价格略低一点,优势不明显,并且随着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罗非鱼产业的兴起,中国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削弱(表3)。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在现有比较优势条件及贸易结构框架下中国罗非鱼出口显示出了比水产品平均水平优越很多的生产及贸易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罗非鱼贸易的世界领先地位及该贸易结构获得比较利益的现实可能性。但是罗非鱼的贸易比较优势远小于其资源优势,且逐年降低,资源和生产的优势未体现在价格和质量上。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贸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三方面。反应到产业结构层面上,则暴露出中国罗非鱼加工业深加工水平不足,缺乏品牌优势,营销能力不足的弱点。因此本文认为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耦合性不够高,虽然该结构下中国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比较利益,但该贸易结构无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现有产业结构下的瓶颈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基于此分析结果,本文针对贸易结构中暴露的问题提出结构优化对策。
1.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含量
首先发展中国鲜罗非鱼出口,发挥中国在价格和质量上的较大优势。其次在中国大宗出口的冻罗非鱼片和冻全鱼产品方面加强产品多样化建设并加大科技含量力度。中国罗非鱼贸易还处于统销方式为主导的粗放型数量增长时期,一方面统销方式会减弱产品细分类别,造成质量降低;另一方面简单生产加工门槛低,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应向产品多元化、优质化发展,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品与市场的策略提升产品价值,促进外延型数量增长向精细加工阶段转移,同时领先占据国际深加工罗非鱼市场,获取更多利益。
2.优化目标市场结构——深入挖掘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中国罗非鱼贸易过于集中的市场结构会对中国罗非鱼产业造成极大风险及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潜在威胁。基于中国罗非鱼产业的被动性国际地位.优化目标市场结构需要从两方面人手。首先,巩固美国、墨西哥等传统市场,以其进口标准作为中国生产标准,把握其市场行情,根据消费动态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其次,中国要大力开拓新兴的罗非鱼市场,继续开发俄罗斯、欧盟等潜力市场的同时开拓未知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制定特定营销对策,抢先占据市场份额。多方位、广角度开拓国际市场能很好地降低中国罗非鱼贸易的风险性与依存性。
3.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品牌,完善行业建设
开创自我品牌,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边延伸,成为中国罗非鱼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问题。现阶段中国罗非鱼产业链分散,加工业者满足于赚取加工费,出口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等现状均限制着中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突破行业瓶颈应从政策人手,在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的同时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步进行产业链整合。优先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建设,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步步完善品牌发展和行业结构升级。
作者:王斌 李晓钟
中国罗非鱼产量大幅度提升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罗非鱼外贸的规模化,现中国已成为罗非鱼第一大生产国与出口国。近年来,中国罗非鱼生产及出口额提升迅速:罗非鱼的生产量从1997年的48.5万t上升至2007年的113.36万t,年增长量为12.1%。截至2007年中国罗非鱼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47.25%,而排名第二的埃及产量仅为36.84万t, 占世界总产量的15.36%,中国优势明显。出口额自2002年的0.5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3亿美元,增长了13倍。此期间罗非鱼出口额年增长率为194%,而同期中国水产品出口率增长率为18.6%。图1显示2007年为中国罗非鱼出口额增幅最低年份,当年其出口额增幅为21.6%,仍高于同期水产品的增幅(18.7%)。2007年,罗非鱼年出口量占据中国水产品的第三位,在水产品贸易中已居于重要地位。据估算,2008年中国罗非鱼出口量占当年总产量40%以上,出口依存度较强。
罗非鱼生产和出口的迅速发展使许多学者开始关注,陈胜军(2007)对中国罗非鱼产业进行评述并在理论上提出提高竞争力的措施。吴湘生(2008)对罗非鱼的主要进口国美国市场进行结构及数量分析,提出中国的应对方法。雷光英(2008)对广州罗非鱼出口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方法。这些研究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罗非鱼产业状况与贸易环境进行了剖析,对产业发展和后续研究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是这些研究多为单方面定性分析,并未结合比较优势对贸易结构进行剖析。一国的比较优势水平决定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而贸易结构的转变又引领着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的耦合程度对中国罗非鱼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本文以竞争力指标作为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是否匹配的评价指标,探究两者间的耦合程度及优化方向。若中国罗非鱼贸易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则表明现有的贸易结构与比较优势耦合性高,中国可在现结构下获取较多的比较利益;若竞争力较低,则表明中国较强的生产优势未通过贸易获得体现,需要调整现有的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力,从而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
一、中国罗非鱼贸易结构及特点
在中国外贸统计资料中,罗非鱼有5个分类条目:活罗非鱼、鲜冷罗非鱼、冻罗非鱼、冻罗非鱼片、制作或保藏罗非鱼。在中国海关统计中,中国罗非鱼每年进口量不足出口量的0.5%。鉴于该产业特点,本文选取其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行分析,且只分析出口情况(图2)。
1.罗非鱼的出口品种有较大变化
从罗非鱼贸易的产品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技术水平,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在中国海关统计资料的5种分类中,活罗非鱼与鲜冷罗非鱼出口量不足总出口量的1%,故分析主要针对后三类进行。
由时间序列来看,冻罗非鱼和冻罗非鱼片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而制作或保藏的罗非鱼出口量大幅上升,2007年出口量达到19.6万t,占总罗非鱼出口量91%。出口产品结构的大幅变动一方面来源于国际罗非鱼产业的不稳定,新兴品种的发展初期是国际供给波动较大时期;
另一方面来源于罗非鱼国际需求市场的不稳定,集中的进口区域使得单一国家的需求变动即会对中国罗非鱼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中国冻罗非鱼与冻罗非鱼片的出口量大幅下降就主要源于美国需求量的下降。
中国制作或保藏罗非鱼的贸易量大量提升,其中既有国际需求的变动、欧盟市场的开发的原因,也是中国对冻罗非鱼与冻罗非鱼片需求量减少的应对措施。从产业本身来讲,也促进了中国罗非鱼产业深加工的发展。
2.罗非鱼的生产区域集中,出口市场集中度高
从生产区域结构看(表1),中国罗非鱼出口省份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和福建4省(自治区)。其中广东为出口第一大省,出口量占全国总出口量的50%左右。海南省依靠其自身的地理优势,近年来增幅保持在40%左右,成为罗非鱼出口另一大优势省份。
中国罗非鱼出口目标国从2002年仅10余个增长至2008年70余个,市场趋于多元化。根据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结构,可计算出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集中度。如表2所示,中国罗非鱼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三大出口市场集中了中国罗非鱼80%以上的出口额,其中美国市场集中度超过50%。这表明中国罗非鱼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性较强,美国市场的消费趋势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均会对中国罗非鱼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事实也证明,2006年美国减少对冻罗非鱼及冻罗非鱼片的需求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罗非鱼出口均造成较大震动。罗非鱼作为传统“白肉鱼”鲟鱼、鳟鱼的良好替代品已被中国成功打人欧洲市场,如表2所示,虽然2008年俄罗斯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但在2008年仍占7.6%,增长势头显现无疑。
在2008年三大主要罗非鱼进口国的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的前提下,中国罗非鱼出口量仍能有4.2%的提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实现了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发了大量的亚非市场。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和赤道几内亚等市场的成功开发有效地缓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罗非鱼市场的冲击,同时可以预见,中国罗非鱼贸易的市场结构存在进一步优化的可行性。
二、罗非鱼贸易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指标体系是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耦合性的直接体现。本文选用罗非鱼与水产品总体的资源禀赋系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的比较来反映现条件下中国罗非鱼产业的生产及出口比较优势,分析罗非鱼出口的价格与质量竞争力反应该贸易结构的竞争力效应。若竞争力较高,则罗非鱼贸易结构较合理,反之则需要改善。
1.中国罗非鱼生产及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图3为中国罗非鱼与水产品的资源禀赋系数(EF)比较图示。从1996~2007年,中国罗非鱼EF均维持在8以上,且明显高于同期水产品总体水平。该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生产资源丰富且利用率高,并且在中国水产品生产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就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罗非鱼产业既具有水产品产业共有的资源优势,又具有特有产业优势。首先罗非鱼产业具有水产行业共有的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禀赋优势;其次中国罗非鱼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产业发展在世界上起步较早,种苗饲料加工等环节均国际领先。
图4为中国罗非鱼与水产品总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比较图示。中国水产品的RCA指数在2左右。罗非鱼出口RCA指数基本在8以上,显示出了非常强的比较优势。由此可见,现阶段中国罗非鱼贸易比较优势明显。但是,同中国水产品总体竞争力变化趋势相同,罗非鱼出口也有竞争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可以预见,在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罗非鱼养殖规模化后,中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将大幅降低,同时遭遇激烈的国际竞争。基于该种预期,中国需要进行贸易结构升级以维持竞争力。
2.中国罗非鱼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及质量竞争力分析
在评价产品国际竞争力时,通常直接比较产品的国内市场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鉴于中国罗非鱼出口销售的高度集中性,本文选择主要进口市场美国市场为研究对象,按照罗非鱼产品的品种主要比较美国市场上的中国罗非鱼产品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平均价格。
总体上看,中国罗非鱼每种产品均低于平均进口价格,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分种类来看,中国的价格竞争力并不能带来较多的比较利益。鲜罗非鱼品种虽然价格比美国市场低很多,但是南美洲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鉴于鲜罗非鱼的保藏期极短的特性中国无法大量出口鲜罗非鱼。在冻罗非鱼和冻鱼片市场,中国价格比平均价格略低一点,优势不明显,并且随着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罗非鱼产业的兴起,中国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削弱(表3)。
三、结论及启示
通过上述分析,在现有比较优势条件及贸易结构框架下中国罗非鱼出口显示出了比水产品平均水平优越很多的生产及贸易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罗非鱼贸易的世界领先地位及该贸易结构获得比较利益的现实可能性。但是罗非鱼的贸易比较优势远小于其资源优势,且逐年降低,资源和生产的优势未体现在价格和质量上。这些结果表明中国罗非鱼贸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商品结构单一,缺乏深加工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三方面。反应到产业结构层面上,则暴露出中国罗非鱼加工业深加工水平不足,缺乏品牌优势,营销能力不足的弱点。因此本文认为中国罗非鱼产业的比较优势与贸易结构耦合性不够高,虽然该结构下中国可以从中获取一定的比较利益,但该贸易结构无法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度化,现有产业结构下的瓶颈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基于此分析结果,本文针对贸易结构中暴露的问题提出结构优化对策。
1.优化产品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含量
首先发展中国鲜罗非鱼出口,发挥中国在价格和质量上的较大优势。其次在中国大宗出口的冻罗非鱼片和冻全鱼产品方面加强产品多样化建设并加大科技含量力度。中国罗非鱼贸易还处于统销方式为主导的粗放型数量增长时期,一方面统销方式会减弱产品细分类别,造成质量降低;另一方面简单生产加工门槛低,但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应向产品多元化、优质化发展,并通过进一步细分产品与市场的策略提升产品价值,促进外延型数量增长向精细加工阶段转移,同时领先占据国际深加工罗非鱼市场,获取更多利益。
2.优化目标市场结构——深入挖掘传统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
中国罗非鱼贸易过于集中的市场结构会对中国罗非鱼产业造成极大风险及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潜在威胁。基于中国罗非鱼产业的被动性国际地位.优化目标市场结构需要从两方面人手。首先,巩固美国、墨西哥等传统市场,以其进口标准作为中国生产标准,把握其市场行情,根据消费动态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其次,中国要大力开拓新兴的罗非鱼市场,继续开发俄罗斯、欧盟等潜力市场的同时开拓未知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制定特定营销对策,抢先占据市场份额。多方位、广角度开拓国际市场能很好地降低中国罗非鱼贸易的风险性与依存性。
3.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品牌,完善行业建设
开创自我品牌,价值链向“微笑曲线”两边延伸,成为中国罗非鱼产业结构优化的瓶颈问题。现阶段中国罗非鱼产业链分散,加工业者满足于赚取加工费,出口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等现状均限制着中国罗非鱼产业的发展。突破行业瓶颈应从政策人手,在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的同时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同步进行产业链整合。优先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品牌建设,进一步发展企业集团,步步完善品牌发展和行业结构升级。
作者:王斌 李晓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