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水产饲料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探讨
福建是我国最早发展水产饲料工业的省份之一,1985年率先引进鳗鲡和对虾配合饲料生产线,开创了福建水产饲料工业新纪元,并带动了全国对虾、鳗鲡饲料工业速猛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福建水产饲料行业,从无到有,从作坊式加工到工业化生产,从单一品种到多品种生产,从小范围单品种试用到多品种大规模应用;从量变到质变,不仅重视数量,更重视饲料质量安全问题。目前,全省有八十二家生产水产饲料的企业。近年来,全省平均年产量在64万吨左右,其产品几乎覆盖所有养殖鱼、虾、蟹、贝、蛙类近百种产品。目前,全省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的海、淡水鱼、虾、蟹类,已有80%左右采用配合饲料,使用比例之高,居全国领先地位。
但是,近年来我省水产饲料行业徘徊不前,发展缓慢,产量上不了新台阶,质量没有新的突破,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艰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本土养殖资源有限又无力外延生产,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小型化,科技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产品同质化,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高端产品为主的饲料业处在产品和原料“两头在外”的夹缝中生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较大;再者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乏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福建水产饲料行业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水平,老办法行不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更上一层楼。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笔者有几点浅见,与行业人士商榷。
1、利用危机后机遇,调整行业结构
我省生产水产饲料的企业有82家,其中2/3是畜禽料与水产料兼营企业,1/3是水产饲料专营企业,多数又是只生产鳗鱼饲料。企业现状是规模普遍偏小,2009年全省年生产水产饲料3万吨以上的企业有8家,总产量31.3万吨,平均每家年产39200吨,最大的企业去年也只生产近5万吨。余下74家企业,平均每家年产量只有3498吨,个别厂家年产量只有几十吨、几百吨。企业小型化缺少龙头企业主力军,就无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调整行业结构是今后发展方向。当然调整行业结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不能一味追求大型化、也不能搞老“小弟”。应该倡导已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条件的企业,通过整合、兼并、联合和外延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希望、六和、通威、恒兴、海大等企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做大、做强、管好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条件,开展产业链建设。朝着“养殖基地+苗种+饲料+产品加工出口+原料基地建设及集中采购物料”一条龙经营的方向发展。产业链建设有利于规避风险和缓解外界制约,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做大做强,有了人力和财力,就能办许多小企业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才能跳出本土,到产地办厂,发展壮大,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吸引高级人才,建立科技团队,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取胜,加强产品安全自控能力;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原料采购团队,掌握全球原料行情,研判和决定原料采购,做到企业利润主要来自物料采购获利上。一个小企业,年产几百吨、几千吨,就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小企业的作用,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过来的。小企业也有它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售后服务容易贴近生产等优点。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利用自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1-2个有特色的当家产品。我省有2家水产饲料企业,当我省鳖料生产走下坡路时,他们逆势而上,走外延或外销的路子。
几年来,倾注全力经营鳖料,现在这两家鳖料产量占我省鳖料总产量近80%以上,在广东、江苏、浙江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厦门有一家年产万吨小企业,抓住我省黄鳝养殖业发展机遇,专门研发和打造黄鳝饲料市场,去年产量达9000多吨,占该厂水产饲料总量90%,黄鳝饲料产量占我省50%以上,他们转变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走自己有特色的路子。
2、根据市场变化,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
饲料为养殖生产服务,饲料又是加工行业,因此必须根据生产和原料市场的变化,及时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做到持续发展。
我省于1978年引进日本具有百年历史的养鳗业。并于九十年代初实现了鳗料自给,结束了进口的历史。选用白鱼粉配制粉状鳗料是亚洲地区养鳗传统经验。我省最高年产鳗鱼粉状饲料达13万吨,每年需白鱼粉十万吨左右(包括甲鱼料)。近年来,不仅白鱼粉产量急剧下降,甚至连智利铁甲鱼粉也十分紧张,目前,养鳗、养鳖业面临“断炊”危险。我国养鳗业因苗种和市场问题有起伏兴衰的可能,但这个产业会长期存在。“人以食为天”,任何动物也都一样。照此下去,鳗鱼饲料怎么办?只有转变生产方式才有出路。省水产饲料同业协会于去年召开座谈会,探讨其出路,专家们一致意见:一是从传统的粉状鳗料转变为生产颗粒膨化鳗料,尽可能节省优质鱼粉,这方面,台湾及广东已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二是加快研究普通鱼粉或开发其他动植物蛋白取代部分或大部分优质鱼粉,三是转变传统养殖工艺,采用可控生态养鳗模式,提高饲料效率,降低鱼粉用量。
海水网箱养鱼是福建一大优势。全省海水网箱养殖优质鱼产量达12万吨,目前80%左右仍投喂鲜活小杂鱼。为什么网箱养鱼配合饲料推不开呢?一是各种鱼类营养需求研究不透,饲料配方不尽科学,养殖效果欠佳;二是配合饲料成本有时比用小杂鱼不划算。饲料行业要转变理念,深入探讨,把网箱养鱼推广配合饲料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测算一下,目前全省网箱养鱼年产量12万吨,其中有10万吨左右是投喂鲜活小杂鱼的,以70%转为使用配合饲料,饲料系数按1.6计算,每年需要配合饲料11万吨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商机。想当年,养殖对虾也是用小杂鱼及乌鲶投喂的,现在为什么能全额投喂配合饲料呢?事在人为,关键在于有好的饲料配方和适当的饲料价格,让养殖者所接受。
我省已作出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二十万亩现代化海淡水养殖池塘改造任务。有关专家预测,改造后每亩池塘产量可增产400公斤水产品。这就意味着20万亩每年可增产8万吨水产品,以饵料系数1.2计算,每年需要9.6万吨配合饲料。
我省水产养殖资源有限,靠扩大养殖面积来增加饲料产量是有限的。水产饲料行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抓紧与池塘改造及网箱养鱼转变用配合饲料这两大项目相对接,目前,我省鳗料、虾料产能过剩,有些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改造,发展中低档的海淡水鱼料生产。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不然坐等市场和商机的到来,应及早介入池塘改造或基地建设规划中去,建立养殖基地+合作社+饲料的经营模式,在合作中分得一块蛋糕。要及早建立网箱养鱼使用配合饲料的试验基地,从饲料配方设计、养殖工艺指导、实验对比,宣传引导等方面入手,用实验效果引导推广。
3、转变赊销、回扣经营方式,靠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
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结果只能靠大赊销、高回扣的手段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家都认识到这是饲料企业的陷井,但是都无奈而为之。旧社会商人有句话:“一千欠不如八百现”,说明历史上就有对赊帐不为之感。远的不说,就说我省通威、大福饲料公司,多年来坚持以优取胜,加强服务,做到鱼虾料现金交易不赊帐,且销量逐年上升。现金交易逼使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作为扩大市场的年段,同时可规避企业经济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循环。
福建部分水产饲料企业长期遗留下来的高额赊销款,成为企业重大包袱。近年来,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行业协会不遗余力地协调,目前相当数量赊销款已回收入帐,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历年来沉积的赊销款有4亿多元,目前已减少一半多。去年水产饲料企业利润微薄,但各企业旧赊销款回收较好,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赊销的危害性和风险性,深刻体会到扩大市场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取胜。再也不能走大赊销、高回扣的老路了!
4、转变固守本土,积极外延扩展
多年来,福建水产饲料业发展缓慢,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是固守本土,缺乏外延扩展的魄力和能力。福建省内养殖资源有限,且日渐萎缩。据2008年官方统计,全省海淡水养殖中,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的鱼、虾、蟹类产量50万吨,加上蛙类和鲍3万吨,共53万吨。扣除目前仍有10万吨海水鱼用小杂鱼投喂的,实际上采取配合饲料的鱼、虾、蟹、蛙、贝类产量只有43万吨,以饵料系数1.5计算,每年需要配合饲料65万吨。而近年来,我省每年生产水产饲料近65万吨,扣除销售省外,在省内实际销售约60万吨,因此饲料供需1:1接近饱和,说明我省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根据近年来的情况,福建省现在海淡水养殖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逐渐萎缩的挑战。海湾网箱过度密集带来危害,需要合理调整和疏导,大量浅海滩涂被征用,海湾面积变小;岛屿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需让路;江河水库养殖面临拆除、退出。上述情况,极大地限制福建海淡水养殖业的扩展。因此,今后我省水产饲料业的发展,一是转变固守本土,积极寻找外延扩展的机会;二是转变理念,把本省水产饲料增产寄托在技术改造、提高单产和网箱养鱼配合饲料扩大应用上。
5、转变唯高蛋白质标准,研发低炭高效饲料
蛋白质是水产动物基本营养需求,赖于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但是,长期以来,唯高蛋白质需求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饲料企业最怕蛋白质不达标被查扣罚款,养殖者购买同价位饲料时,首先认定蛋白质高低,高的“好”,低的“不好”;饲料配方标准也明文规定,蛋白质含量只能等于或大于百分之 ,没有上限,越高越好。我国鱼粉用量和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每年进口鱼粉140-160万吨之间,占全球产量的1/4多,占全球鱼粉贸易量百分四、五十,进口鱼粉大部分用在水产养殖业上。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鱼粉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我国鱼虾饲料配方大部份从日本引进,蛋白质含量普遍偏高,如幼鳗料蛋白质不低于46%,幼鳖料蛋白质不低于44%,白对虾1-2#料蛋白不低于40%,这些配方指标大多是早期制订的。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人们认识有了提高和发展。如珠江水产研究所林文辉先生指出,鳗鱼饲料中的蛋白质有1/3被鳗鱼摄取,1/3被用作能量消耗掉,1/3被浪费,流失水体,污染环境。在九十年代制订甲鱼饲料配方标准时,有国外资料显示,成鳖料蛋白质28%即可,但是我省在制订标准化采取就高不就低,担心不达标,无法执行。对各种水产动物饲料蛋白标准看法不一,关键在于我们对水产动物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由此看来,对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和营养需求以及饲料营养配置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遗憾得很,现在被人忽视,排不上科研项目。水产动物饲料对鱼粉科学的选用和搭配,不仅仅是为了减少鱼粉的使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执行低炭经济的战略方针问题。
为了转变唯高蛋白质标准,研发低炭高效饲料,建议科技部门立项,把水产科研、院校、养殖与饲料行业的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全面深入开展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及低炭、高效饲料的研发工作。这是一项行业基础研究课题,涉及多个专业,比较复杂的科研任务,靠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是很难承担起来。
来源:福建省水产饲料同业协会 刘金标
但是,近年来我省水产饲料行业徘徊不前,发展缓慢,产量上不了新台阶,质量没有新的突破,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艰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不合理;本土养殖资源有限又无力外延生产,部分产能过剩;企业小型化,科技投入不足,人才缺乏,产品同质化,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高端产品为主的饲料业处在产品和原料“两头在外”的夹缝中生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较大;再者企业资金不足,融资困难,设备更新改造提升乏力,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近年来,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福建水产饲料行业要再上一个新台阶、新水平,老办法行不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才能更上一层楼。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笔者有几点浅见,与行业人士商榷。
1、利用危机后机遇,调整行业结构
我省生产水产饲料的企业有82家,其中2/3是畜禽料与水产料兼营企业,1/3是水产饲料专营企业,多数又是只生产鳗鱼饲料。企业现状是规模普遍偏小,2009年全省年生产水产饲料3万吨以上的企业有8家,总产量31.3万吨,平均每家年产39200吨,最大的企业去年也只生产近5万吨。余下74家企业,平均每家年产量只有3498吨,个别厂家年产量只有几十吨、几百吨。企业小型化缺少龙头企业主力军,就无法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调整行业结构是今后发展方向。当然调整行业结构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不能一味追求大型化、也不能搞老“小弟”。应该倡导已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条件的企业,通过整合、兼并、联合和外延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希望、六和、通威、恒兴、海大等企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做大、做强、管好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条件,开展产业链建设。朝着“养殖基地+苗种+饲料+产品加工出口+原料基地建设及集中采购物料”一条龙经营的方向发展。产业链建设有利于规避风险和缓解外界制约,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做大做强,有了人力和财力,就能办许多小企业想办而办不到的事;才能跳出本土,到产地办厂,发展壮大,扩大市场占有率;才能吸引高级人才,建立科技团队,研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取胜,加强产品安全自控能力;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原料采购团队,掌握全球原料行情,研判和决定原料采购,做到企业利润主要来自物料采购获利上。一个小企业,年产几百吨、几千吨,就很难与大企业竞争。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小企业的作用,大企业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过来的。小企业也有它机动灵活,应变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售后服务容易贴近生产等优点。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利用自身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根据自己的优势,开发1-2个有特色的当家产品。我省有2家水产饲料企业,当我省鳖料生产走下坡路时,他们逆势而上,走外延或外销的路子。
几年来,倾注全力经营鳖料,现在这两家鳖料产量占我省鳖料总产量近80%以上,在广东、江苏、浙江市场占有重要份额;厦门有一家年产万吨小企业,抓住我省黄鳝养殖业发展机遇,专门研发和打造黄鳝饲料市场,去年产量达9000多吨,占该厂水产饲料总量90%,黄鳝饲料产量占我省50%以上,他们转变发展方式,开发新产品走自己有特色的路子。
2、根据市场变化,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
饲料为养殖生产服务,饲料又是加工行业,因此必须根据生产和原料市场的变化,及时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品结构,才能做到持续发展。
我省于1978年引进日本具有百年历史的养鳗业。并于九十年代初实现了鳗料自给,结束了进口的历史。选用白鱼粉配制粉状鳗料是亚洲地区养鳗传统经验。我省最高年产鳗鱼粉状饲料达13万吨,每年需白鱼粉十万吨左右(包括甲鱼料)。近年来,不仅白鱼粉产量急剧下降,甚至连智利铁甲鱼粉也十分紧张,目前,养鳗、养鳖业面临“断炊”危险。我国养鳗业因苗种和市场问题有起伏兴衰的可能,但这个产业会长期存在。“人以食为天”,任何动物也都一样。照此下去,鳗鱼饲料怎么办?只有转变生产方式才有出路。省水产饲料同业协会于去年召开座谈会,探讨其出路,专家们一致意见:一是从传统的粉状鳗料转变为生产颗粒膨化鳗料,尽可能节省优质鱼粉,这方面,台湾及广东已有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二是加快研究普通鱼粉或开发其他动植物蛋白取代部分或大部分优质鱼粉,三是转变传统养殖工艺,采用可控生态养鳗模式,提高饲料效率,降低鱼粉用量。
海水网箱养鱼是福建一大优势。全省海水网箱养殖优质鱼产量达12万吨,目前80%左右仍投喂鲜活小杂鱼。为什么网箱养鱼配合饲料推不开呢?一是各种鱼类营养需求研究不透,饲料配方不尽科学,养殖效果欠佳;二是配合饲料成本有时比用小杂鱼不划算。饲料行业要转变理念,深入探讨,把网箱养鱼推广配合饲料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测算一下,目前全省网箱养鱼年产量12万吨,其中有10万吨左右是投喂鲜活小杂鱼的,以70%转为使用配合饲料,饲料系数按1.6计算,每年需要配合饲料11万吨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商机。想当年,养殖对虾也是用小杂鱼及乌鲶投喂的,现在为什么能全额投喂配合饲料呢?事在人为,关键在于有好的饲料配方和适当的饲料价格,让养殖者所接受。
我省已作出规划,用三年时间完成二十万亩现代化海淡水养殖池塘改造任务。有关专家预测,改造后每亩池塘产量可增产400公斤水产品。这就意味着20万亩每年可增产8万吨水产品,以饵料系数1.2计算,每年需要9.6万吨配合饲料。
我省水产养殖资源有限,靠扩大养殖面积来增加饲料产量是有限的。水产饲料行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关键是抓紧与池塘改造及网箱养鱼转变用配合饲料这两大项目相对接,目前,我省鳗料、虾料产能过剩,有些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改造,发展中低档的海淡水鱼料生产。企业要转变经营理念,不然坐等市场和商机的到来,应及早介入池塘改造或基地建设规划中去,建立养殖基地+合作社+饲料的经营模式,在合作中分得一块蛋糕。要及早建立网箱养鱼使用配合饲料的试验基地,从饲料配方设计、养殖工艺指导、实验对比,宣传引导等方面入手,用实验效果引导推广。
3、转变赊销、回扣经营方式,靠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
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的结果只能靠大赊销、高回扣的手段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家都认识到这是饲料企业的陷井,但是都无奈而为之。旧社会商人有句话:“一千欠不如八百现”,说明历史上就有对赊帐不为之感。远的不说,就说我省通威、大福饲料公司,多年来坚持以优取胜,加强服务,做到鱼虾料现金交易不赊帐,且销量逐年上升。现金交易逼使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作为扩大市场的年段,同时可规避企业经济风险,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良性循环。
福建部分水产饲料企业长期遗留下来的高额赊销款,成为企业重大包袱。近年来,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行业协会不遗余力地协调,目前相当数量赊销款已回收入帐,取得显著成效。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历年来沉积的赊销款有4亿多元,目前已减少一半多。去年水产饲料企业利润微薄,但各企业旧赊销款回收较好,改善了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总结了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到赊销的危害性和风险性,深刻体会到扩大市场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以优取胜。再也不能走大赊销、高回扣的老路了!
4、转变固守本土,积极外延扩展
多年来,福建水产饲料业发展缓慢,徘徊不前的原因之一,是固守本土,缺乏外延扩展的魄力和能力。福建省内养殖资源有限,且日渐萎缩。据2008年官方统计,全省海淡水养殖中,肉食性、杂食性、草食性的鱼、虾、蟹类产量50万吨,加上蛙类和鲍3万吨,共53万吨。扣除目前仍有10万吨海水鱼用小杂鱼投喂的,实际上采取配合饲料的鱼、虾、蟹、蛙、贝类产量只有43万吨,以饵料系数1.5计算,每年需要配合饲料65万吨。而近年来,我省每年生产水产饲料近65万吨,扣除销售省外,在省内实际销售约60万吨,因此饲料供需1:1接近饱和,说明我省水产配合饲料使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根据近年来的情况,福建省现在海淡水养殖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逐渐萎缩的挑战。海湾网箱过度密集带来危害,需要合理调整和疏导,大量浅海滩涂被征用,海湾面积变小;岛屿及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水产养殖业需让路;江河水库养殖面临拆除、退出。上述情况,极大地限制福建海淡水养殖业的扩展。因此,今后我省水产饲料业的发展,一是转变固守本土,积极寻找外延扩展的机会;二是转变理念,把本省水产饲料增产寄托在技术改造、提高单产和网箱养鱼配合饲料扩大应用上。
5、转变唯高蛋白质标准,研发低炭高效饲料
蛋白质是水产动物基本营养需求,赖于生长发育的基本要素。但是,长期以来,唯高蛋白质需求一直是不可逾越的鸿沟。饲料企业最怕蛋白质不达标被查扣罚款,养殖者购买同价位饲料时,首先认定蛋白质高低,高的“好”,低的“不好”;饲料配方标准也明文规定,蛋白质含量只能等于或大于百分之 ,没有上限,越高越好。我国鱼粉用量和比重越来越大。近几年来,每年进口鱼粉140-160万吨之间,占全球产量的1/4多,占全球鱼粉贸易量百分四、五十,进口鱼粉大部分用在水产养殖业上。随着水产养殖业发展,鱼粉需求量将持续增加。
我国鱼虾饲料配方大部份从日本引进,蛋白质含量普遍偏高,如幼鳗料蛋白质不低于46%,幼鳖料蛋白质不低于44%,白对虾1-2#料蛋白不低于40%,这些配方指标大多是早期制订的。通过多年来的实践,人们认识有了提高和发展。如珠江水产研究所林文辉先生指出,鳗鱼饲料中的蛋白质有1/3被鳗鱼摄取,1/3被用作能量消耗掉,1/3被浪费,流失水体,污染环境。在九十年代制订甲鱼饲料配方标准时,有国外资料显示,成鳖料蛋白质28%即可,但是我省在制订标准化采取就高不就低,担心不达标,无法执行。对各种水产动物饲料蛋白标准看法不一,关键在于我们对水产动物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和透彻。由此看来,对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和营养需求以及饲料营养配置的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遗憾得很,现在被人忽视,排不上科研项目。水产动物饲料对鱼粉科学的选用和搭配,不仅仅是为了减少鱼粉的使用量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执行低炭经济的战略方针问题。
为了转变唯高蛋白质标准,研发低炭高效饲料,建议科技部门立项,把水产科研、院校、养殖与饲料行业的科技人员组成一个团队,全面深入开展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及低炭、高效饲料的研发工作。这是一项行业基础研究课题,涉及多个专业,比较复杂的科研任务,靠一个部门,一个企业是很难承担起来。
来源:福建省水产饲料同业协会 刘金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