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气候异常 未来要做好“六防”

        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十分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未来一段时间南方雨水仍较多,北方主汛期也将到来。相关部门要加强防范各类突发天气灾害事件。

        西南高温少雨 发生罕见特大秋冬春连旱

        自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旬,一场罕见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给西南地区人们的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并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人们至今记忆深刻。

        此次干旱持续时间长,迄今为止已近半年之久,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旱区最长干旱日数均超过150天,云南、贵州平均干旱日数均达历史同期最多;影响范围广,重旱区波及云南、贵州、川西高原南部及广西北部和东南部,云南、贵州重旱范围一度覆盖了85%和81%的县(市);灾害程度重,严重干旱导致人畜饮水持续困难、农业生产受灾严重、江河湖库水位下降、森林火灾频繁发生。

        当地的气象数据也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现象。据气象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3~8成,其中云南、贵州两省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分别偏少51%和52%,均为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少值。同时,西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云南、贵州两省平均气温分别为历史同期最高和第三高值。

        3月22日至5月12日,西南旱区大部出现了50~200毫米降水,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其中云南西部、四川西部偏多3~5成,局部地区偏多5成以上,西南旱区大部气象干旱得到明显缓解。目前,仅云南北部、四川西南部和贵州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存在中度以上气象干旱,但西南地区农业用水、人畜饮水仍然紧张。

        东北华北发生罕见持续低温 东北雨雪量明显偏多

        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受频繁冷空气影响,我国东北、华北发生近40年来罕见持续低温灾害,具有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极端气温低、灾害影响重等特点。

        京津冀三省(市)平均气温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值,平均最低气温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东北三省平均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分别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和第三低值。东北及内蒙古中东部、新疆东北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的极端最低气温达到零下30℃至零下40℃,北京今年1 月6日最低气温达到零下16.7℃,为1971年以来1月上旬最低气温记录。

        异常严寒导致渤海、黄海北部海域出现罕见海冰灾害,1月23日前后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海冰面积均达2000年以来同期最大值。去年11 月上中旬的强降温、雨雪天气使北方冬小麦提前15~25天进入停止生长阶段,今年开春后两次寒潮天气过程导致华北中北部冬小麦返青推迟了7~20天。

        今年以来东北地区雨雪天气多、雨雪量大、极端性强。东北三省平均降水量为138.7毫米,比常年同期(69.5 毫米)偏多69.2毫米,平均降水日数36.2天,比常年同期(26.3天)偏多9.9天,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3月14日至15日,吉林、辽宁出现大到暴雪,吉林降雪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最强;4月12日至13日,黑龙江东部降大到暴雪,哈尔滨日降雪量达26.8毫米,为1961年以来最大值;5月5日至6日,东北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天气,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日降水量超过5月份历史极值。降水偏多、气温偏低,导致东北部分地区土壤过湿,春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播种延迟。

        新疆北部降雪多 积雪深灾害重

        今年1月至3月,新疆北部平均降水量94.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倍,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最大值。1月上中旬,阿勒泰、塔城、富蕴等多个气象观测站日降雪量屡次突破当地1月份日最大降雪量极值;新疆北部地区积雪深度普遍在25厘米以上,阿勒泰最大雪深达94厘米,阿勒泰、富蕴等地最大积雪深度均突破冬季历史极值。

        今年4月下旬,新疆气温回升迅速,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上升至25~33℃;5月1日至5日,北疆、天山山区、南疆平均气温分别较常年同期偏高0.1℃、0.2℃、1.9℃。北疆大部地区4月降水量10~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成,其中乌苏、克拉玛依、库尔勒3个观测站降水偏多幅度居历史同期首位。5月1日以来,北疆大部、天山山区和南疆部分地区先后出现较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截至5月6日,北疆积雪覆盖率仍达10%,伊犁河谷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6成,阿勒泰地区偏大3成。气温回升和降水天气导致积雪快速融化,融雪型、混合型洪水频发。
  江淮江南降水异常多 汛情早

        今年1月1日至3月16日,江淮、江南降水频繁,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5省区域平均降水量达313.0毫米,平均面雨量有289.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61%,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3多。强降雨导致江西、浙江等地3月初就出现了罕见早汛。

        3月22日以来,江淮、江南及华南多次出现明显降水过程,特别是5月5日至11日,江南大部、华南东部出现大范围持续强降水天气过程,造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局地发生洪涝灾害,湘江、漓江出现超警戒水位洪水,赣江出现今年以来最高水位。5月3日气象卫星遥感监测显示,鄱阳湖水体面积约2952平方公里,较去年同期偏多969平方公里,偏多约50%。降水偏多导致江淮、江南土壤长时间过湿,对春玉米、棉花等旱地作物播种出苗和油菜结荚成熟不利,对早稻移栽、返青和分蘖也造成一定影响。

        南方强对流天气出现早、频次多、影响广、致灾重

        南方强对流天气通常在4、5月份进入活跃期,但今年1月至3月就明显增多,1月26日在云南出现了首次强对流天气,比多年平均出现时间早半个月。

        随着时间的提前,南方发生强对流天气的频次也明显增多。今年1月至3月全国共发生雷电45.5万次,比去年同期多16万次,南方地区强对流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为近12年以来最多。4月以来,南方大部强对流日数普遍有5~10天,其中江南南部、华南北部及云南中南部达10~20天。

        同时,影响范围广也是今年南方强对流天气的一大特点。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均出现了雷电,南方地区雷电较往年同期出现更为集中,5月5日至8日,四川、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9省(区、市)均出现了短时强降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重庆、广东等地部分地区1小时降水量超过50毫米、甚至超过100毫米,重庆垫江沙坪、梁平回龙瞬时最大风速均达11级并突破历史极值,瞬时强降雨强风雹引发严重次生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北方沙尘天气发生时段集中 影响范围广局地强度强

        今年以来我国已发生15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沙尘暴过程8次、强沙尘暴1次(3月19日至22日),强沙尘暴次数偏少。

        首次沙尘过程出现在3月11日至12日,是近10年来最晚的一年;不过,沙尘暴的发生时段集中,出现在3月中下旬(7次)和5月上旬(3次),这两个时段平均3天就出现一次。

        今年,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均出现了沙尘天气,其中3月19日至22日的强沙尘暴过程累计影响我国21个省(区、市),是今年以来影响我国范围最广的一次,这次沙尘天气还影响到了韩国和日本。
不过,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国的强沙尘暴较少。强沙尘暴次数仅有1次,少于2000年以来同期平均值,明显低于2001 年、2002年和2006年;局地沙尘强度强,4月24日至26日,甘肃民勤等地出现了特强沙尘暴,瞬间极大风力达到10级(风速28米/秒),这是近9 年来甘肃省最强的沙尘暴过程。
  5月中旬北方多冷空气 南方持续多雨

        据中央气象台预计,5月中旬我国北方多冷空气活动,多阵性降水,5月下旬气温显著回升;另外,我国南方大部,5月中下旬都将维持连阴雨天气。具体预报如下:

        预计5月14日至20日,北方地区冷空气活动较为频繁,新疆北部和西部、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北部多阵性降水,雨量一般有 10~20毫米,其中西藏东南部的局地有30~60毫米,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松花江中下游累计面雨量较大,有20~25毫米。在此期间,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可能有沙尘天气。5月下旬华北东北气温将显著回升。

        5月中旬南方雨水较多,长江中下游将有连阴雨天气。江淮、汉水流域、江南中北部等地将出现6~8天降雨天气。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降雨量有80~100毫米,局部地区有150~220毫米,上述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云南中北部、川西高原南部等气象干旱区降雨较少。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中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中北部等地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低,我国其余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湖南西南部和东南部、江西南部和东部、浙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和西南部以及广东北部的局部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而南方多雨的情况预计要持续到5月下旬。

        防御措施及建议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我国天气气候十分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突发多发,气象灾害影响广、程度重,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日渐突出,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建议:

        一要防南方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

        二要防南海热带气旋和北上台风。

        三要防南方高温热浪和东北阶段性低温。

        四要防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要防新疆北部洪灾和地质灾害。
六要防气象及次生灾害对震区恢复重建的影响。
《中国天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