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渔业寻求“深蓝GDP”
从广东湛江 市到汕头市的海面上,近年来出现一座座庞然大物——深水网箱群,当地人形象地称它为“海上产业园”。成千上万吨的名贵水产品军曹鱼 、龙趸从这些“海上产业园”流向日本、美国等海外市场。借助“海上产业园”的带动,2009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同比增长11.4%。
从浅海传统养殖到深海“产业园”,广东现代渔业正在加速向海洋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深蓝GDP”。
海水养殖走向深海
6月11日下午,湛江特呈岛 2公里外的海面上海浪汹涌,在一处固定海上作业台上,湛江恒兴渔业有限公司(下称“恒兴公司”)的工作人员从杂鱼堆里麻溜地扒拉了一桶小鱼,跳上小艇,到了巨大的圆圈围起来的深水网箱边,奋力把鱼向水里倒,突然,水面沸腾起来,一群约1米长的大鱼开始凶猛地抢食小鱼。
站在一个深水网箱旁边的浮台上,恒兴公司的何经理告诉记者,这个网箱一年前放了一万尾军曹鱼苗,“现在已经有近20斤了,要长到30斤才卖。”由于深水网箱所在海域离岸较远,水质好,这里出产的鱼质量更好。公司养殖的军曹鱼每公斤要卖到近30块钱,价格比传统网箱的鱼要高10%左右,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等市场。
两年前,恒兴公司开始大规模投资兴建深海网箱。恒兴园区是湛江市规模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军曹鱼、金鲳鱼,以及巨石斑鱼——龙趸。在这片海域,恒兴公司已经安装了15组深水网箱,每组4只网箱,而在附近的特呈岛基地,恒兴公司还在制作更多的网箱准备投放。“一期,我们已经投资了8000万元发展深水网箱,未来,公司将投入3.5亿。”何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水网箱是个潜力无限的大产业,它的意义不啻是一次海洋渔业 的革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对于近海渔业来说,传统的“靠海吃海”路子已日渐艰难。“1996年,我已经是拥有几百万元的老板,但一场大台风过后,我就变成穷光蛋了!”何经理的经历在许多靠海吃饭的渔民、公司老板身上都时有发生。
海滨城市湛江是广东省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该市共有传统网箱4.6万箱,年产海水经济鱼2.3万吨,有很多像何经理这样的企业家。
但传统网箱由于抗风浪能力差,只能限于港湾内养殖,而且过度密集、超海区容量的传统养殖,不仅会造成养殖鱼类病害严重,还会影响通航和城市景观。更致命的是,传统网箱多在水深5米处,容易受台风、赤潮 、洪涝、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往往一场高强度台风过后,鱼排网箱尽毁、满目疮痍,网箱里养了几年、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海鱼一夜之间全部死亡或者逃到海里。2007年,在潮州 市饶平县柘林湾,因为台风和洪水袭击,这里的海水养殖业几乎遭受毁灭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
但是,发展养殖渔业是大势所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 告诉记者:“据统计,我国有海洋捕捞作业渔船6万多艘,渔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过度的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而且2002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生效,势必迫使大批外海渔船向近海挤压,使原本就很脆弱的近海渔业更加不堪重负,渔民的生活出路、渔区社会稳定都会受到影响,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向。”
由此,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近年来和国内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兴渔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深水网箱养鱼的新路子。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处处长郑增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水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相比,具有抗灾能力强、养殖效果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一组4个深水网箱平均产量 约40吨,相当于75只传统网箱产量的总和,平均产值180万元,相当于160只传统网箱产值。”
打造“海上产业园”新模式
推广深水网箱是在向海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广东省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专项资金,扶持深水网箱产业发展。
“‘海上产业园’的发展,实际上是一次‘腾笼换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说。广东人多地少,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空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土地换GDP式的经济高增长,造成广东省生产和生活用地极其紧张,尤其是珠三角,已经到了几乎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随着广东临海工业的推进,港口、海湾开发力度加快以及海洋旅游 业的发展,传统网箱养殖势必要为这些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广东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占全国海域面积的14%,大陆海岸线长4114公里,居全国之最。此前,在我国25米深以上海域除石油开采、海洋捕捞外,基本未被用于养殖生产。深水网箱的大规模推广可以有效利用深海资源。如此庞大的海域面积,哪怕只利用1%,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是惊人的。
目前,湛江市已经建立了四个深水网箱园区,分别是恒兴园区、湛江国联公司建造的国联园区、徐闻园区、雷州园区。“海上产业园”的称谓正是来源于这些园区有着类似陆地上开发区的经济功能。“深海网箱产业实际上是一条产业链,只是生产车间——深水网箱在海里,而岸上也得有集中的配套服务区,例如箱体材料加工厂、饲料厂、冷库、加工鱼片的工厂等。” 恒兴公司的何经理告诉记者。
因为深水网箱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单个网箱一次投入要超过20万元,所以现在广东建成的深水网箱大都是由公司投资。目前湛江已开始在部分深水养殖园区试行将部分网箱出租给养殖户,然后进行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实行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
借助这些“海上产业园”创新渔业的带动,2009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1450亿元,同比增长11.4%。水产品出口总量达42万吨,出口额超过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5.1%。
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指出,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渔业的有效途径。要以产业园区理念谋划推动深水网箱发展,推动深水网箱养殖的产业化、集群化,努力把深水网箱产业园区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示范园区,为全省海洋养殖产业发展和现代渔业建设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
截至目前,广东已在湛江、珠海、饶平等海域建立起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投入生产的深水网箱近百组。“十二五”期间,广东力争建设10-15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发展深水网箱1000组,置换16万-20万个传统网箱,腾出近岸海域约200平方公里。“深水网箱的规模化,意味着广东海洋渔业发展呈现新的转变,从浅海迈向深海,加速向海洋要GDP”。郑伟仪说。
海洋经济 升级新实践
——专访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广东报道
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八大重点工作之一, 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最近,广东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在此背景下,广东海洋经济将如何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因海而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特征。如今,国家把海洋开发的先锋角色赋予广东,这对广东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郑伟仪: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纽约、东京、伦敦三大经济圈都依海而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也毗邻海洋。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提高经济实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点领域。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广东现阶段科学发展的重要纲领,那么,将广东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则是推动广东海洋事业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必将激发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为广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强大的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广东省将如何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郑伟仪:2008年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便提出明确目标,即广东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努力把广东建成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更把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海洋产业更被列为今后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海洋事业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800亿元、占全省GDP的17.4%,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国家和省里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作为海洋人更要大力推进,即根据技术条件和发展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广东省海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开发港湾和海岛资源、临港工业;精心开发滨海旅游 资源,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旅游精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周刊》:广东海洋渔业 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海洋渔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哪些重要举措?
郑伟仪: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渔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支撑。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渔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约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渔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我们现阶段的用海主要集中在沿岸和近海,外海和深海的空间、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拓展新空间需要我们在海洋科技进步的支撑下不断向外海、深海发展。其中,广东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园区建设,相比以前是个创举,不仅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还为临海工业、仓储物流和滨海旅游业腾出发展腾出近岸海域。预计到2015年,广东渔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渔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5%,成为全省农业经济 的重要支柱。主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渔业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养殖网》
从浅海传统养殖到深海“产业园”,广东现代渔业正在加速向海洋 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创造“深蓝GDP”。
海水养殖走向深海
6月11日下午,湛江特呈岛 2公里外的海面上海浪汹涌,在一处固定海上作业台上,湛江恒兴渔业有限公司(下称“恒兴公司”)的工作人员从杂鱼堆里麻溜地扒拉了一桶小鱼,跳上小艇,到了巨大的圆圈围起来的深水网箱边,奋力把鱼向水里倒,突然,水面沸腾起来,一群约1米长的大鱼开始凶猛地抢食小鱼。
站在一个深水网箱旁边的浮台上,恒兴公司的何经理告诉记者,这个网箱一年前放了一万尾军曹鱼苗,“现在已经有近20斤了,要长到30斤才卖。”由于深水网箱所在海域离岸较远,水质好,这里出产的鱼质量更好。公司养殖的军曹鱼每公斤要卖到近30块钱,价格比传统网箱的鱼要高10%左右,主要销往韩国、日本、美国等市场。
两年前,恒兴公司开始大规模投资兴建深海网箱。恒兴园区是湛江市规模最大的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主要养殖军曹鱼、金鲳鱼,以及巨石斑鱼——龙趸。在这片海域,恒兴公司已经安装了15组深水网箱,每组4只网箱,而在附近的特呈岛基地,恒兴公司还在制作更多的网箱准备投放。“一期,我们已经投资了8000万元发展深水网箱,未来,公司将投入3.5亿。”何经理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水网箱是个潜力无限的大产业,它的意义不啻是一次海洋渔业 的革命。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但对于近海渔业来说,传统的“靠海吃海”路子已日渐艰难。“1996年,我已经是拥有几百万元的老板,但一场大台风过后,我就变成穷光蛋了!”何经理的经历在许多靠海吃饭的渔民、公司老板身上都时有发生。
海滨城市湛江是广东省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基地,该市共有传统网箱4.6万箱,年产海水经济鱼2.3万吨,有很多像何经理这样的企业家。
但传统网箱由于抗风浪能力差,只能限于港湾内养殖,而且过度密集、超海区容量的传统养殖,不仅会造成养殖鱼类病害严重,还会影响通航和城市景观。更致命的是,传统网箱多在水深5米处,容易受台风、赤潮 、洪涝、寒潮等自然灾害影响。往往一场高强度台风过后,鱼排网箱尽毁、满目疮痍,网箱里养了几年、价值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海鱼一夜之间全部死亡或者逃到海里。2007年,在潮州 市饶平县柘林湾,因为台风和洪水袭击,这里的海水养殖业几乎遭受毁灭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8亿多元。
但是,发展养殖渔业是大势所趋。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 告诉记者:“据统计,我国有海洋捕捞作业渔船6万多艘,渔业从业人员近1000万。过度的捕捞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枯竭,而且2002年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生效,势必迫使大批外海渔船向近海挤压,使原本就很脆弱的近海渔业更加不堪重负,渔民的生活出路、渔区社会稳定都会受到影响,发展水产养殖已成为沿海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向。”
由此,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近年来和国内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兴渔的研究,探索出一条深水网箱养鱼的新路子。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处处长郑增豪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深水抗风浪网箱与传统网箱相比,具有抗灾能力强、养殖效果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一组4个深水网箱平均产量 约40吨,相当于75只传统网箱产量的总和,平均产值180万元,相当于160只传统网箱产值。”
打造“海上产业园”新模式
推广深水网箱是在向海洋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广东省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专项资金,扶持深水网箱产业发展。
“‘海上产业园’的发展,实际上是一次‘腾笼换鸟’”,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说。广东人多地少,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空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广东省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长期以土地换GDP式的经济高增长,造成广东省生产和生活用地极其紧张,尤其是珠三角,已经到了几乎面临无地可用的境地。”随着广东临海工业的推进,港口、海湾开发力度加快以及海洋旅游 业的发展,传统网箱养殖势必要为这些项目腾出发展空间。
广东海域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2.3倍,占全国海域面积的14%,大陆海岸线长4114公里,居全国之最。此前,在我国25米深以上海域除石油开采、海洋捕捞外,基本未被用于养殖生产。深水网箱的大规模推广可以有效利用深海资源。如此庞大的海域面积,哪怕只利用1%,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将是惊人的。
目前,湛江市已经建立了四个深水网箱园区,分别是恒兴园区、湛江国联公司建造的国联园区、徐闻园区、雷州园区。“海上产业园”的称谓正是来源于这些园区有着类似陆地上开发区的经济功能。“深海网箱产业实际上是一条产业链,只是生产车间——深水网箱在海里,而岸上也得有集中的配套服务区,例如箱体材料加工厂、饲料厂、冷库、加工鱼片的工厂等。” 恒兴公司的何经理告诉记者。
因为深水网箱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单个网箱一次投入要超过20万元,所以现在广东建成的深水网箱大都是由公司投资。目前湛江已开始在部分深水养殖园区试行将部分网箱出租给养殖户,然后进行统一管理和提供服务,实行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
借助这些“海上产业园”创新渔业的带动,2009年广东渔业经济总产值1450亿元,同比增长11.4%。水产品出口总量达42万吨,出口额超过18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5.1%。
广东省副省长李容根指出,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现代渔业的有效途径。要以产业园区理念谋划推动深水网箱发展,推动深水网箱养殖的产业化、集群化,努力把深水网箱产业园区打造成高标准、高水平、高效益的示范园区,为全省海洋养殖产业发展和现代渔业建设探索新思路、创造新经验。
截至目前,广东已在湛江、珠海、饶平等海域建立起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基地,投入生产的深水网箱近百组。“十二五”期间,广东力争建设10-15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区,发展深水网箱1000组,置换16万-20万个传统网箱,腾出近岸海域约200平方公里。“深水网箱的规模化,意味着广东海洋渔业发展呈现新的转变,从浅海迈向深海,加速向海洋要GDP”。郑伟仪说。
海洋经济 升级新实践
——专访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郑伟仪
《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广东报道
2010年,国家发改委把“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列为地区经济发展八大重点工作之一, 海洋开发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最近,广东又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在此背景下,广东海洋经济将如何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因海而兴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特征。如今,国家把海洋开发的先锋角色赋予广东,这对广东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有何意义?
郑伟仪:海洋已成为人类社会 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纽约、东京、伦敦三大经济圈都依海而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也毗邻海洋。海洋已经成为沿海地区提高经济实力和争夺长远战略优势的重点领域。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是广东现阶段科学发展的重要纲领,那么,将广东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则是推动广东海洋事业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必将激发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为广东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注入持续、强大的动力。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广东省将如何激发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郑伟仪:2008年广东省第六次海洋工作会议上,省委、省政府便提出明确目标,即广东要“争当全国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努力把广东建成提升全国海洋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区、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示范区”。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更把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海洋综合开发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海洋产业更被列为今后广东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海洋事业在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9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6800亿元、占全省GDP的17.4%,海洋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开发利用海洋已经成为国家和省里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作为海洋人更要大力推进,即根据技术条件和发展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分类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完善广东省海洋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开发港湾和海岛资源、临港工业;精心开发滨海旅游 资源,打造具有南海特色的旅游精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国经济周刊》:广东海洋渔业 是贯彻落实国家海洋战略的重要举措,海洋渔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哪些重要举措?
郑伟仪: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是推进渔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支撑。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将渔业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创新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节约渔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注重渔业经济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
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我们现阶段的用海主要集中在沿岸和近海,外海和深海的空间、资源尚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拓展新空间需要我们在海洋科技进步的支撑下不断向外海、深海发展。其中,广东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园区建设,相比以前是个创举,不仅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还为临海工业、仓储物流和滨海旅游业腾出发展腾出近岸海域。预计到2015年,广东渔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渔业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5%,成为全省农业经济 的重要支柱。主要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渔业产业技术装备和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中国养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