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经济急需解决四大问题

        要解决如何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实现扩大内需、推进节能减排、化解地方债务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多,既要考虑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又要吸取2009年的教训避免因为保增长而产生新的问题。真正要做到长短兼顾,至少需要从战略高度思考并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一是如何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二是如何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扩大内需。三是如何更好地推进节能减排。四是如何化解地方债务,解决制约地方政府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
  (一)构建国际经济的双循环模式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次世界经济调整,国家、金融机构、个人资产负债表都需要重建,中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低速增长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两个现实任务,一是开辟新的市场,二是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这就有必要改变目前的单循环模式,构建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双循环模式。
  目前的单循环模式可以简单总结为从原材料提供国家进口资源和配件进行生产,然后再出口给包括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制成品消费国。从而形成对制成品消费国的巨额顺差,对资源和零配件进口国的巨额逆差。因此,需要借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契机,推动单循环模式向双循环模式转变。既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总量平衡,也实现中国对消费国以及资源和零配件提供国的贸易平衡。对于消费国,中国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从发达国家高科技产品进口,提升国内装备水平;对于资源国(零配件提供国),中国要通过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方式,扩大产品出口。
  (二)建立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模式
 要扩大内需,实现中国经济外需主导向内需主导的转变,客观需要对现有的主要服务于外向型经济的国内分工模式进行战略转变。这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投资促消费,实现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
  以投资促消费的第一个考虑是立足于中国人口的国情,高投资还将持续。在此背景下,第一,可以代替出口,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第二,提高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有助于提高消费。我国转型的目标是扩大消费,实现内需主导,但是消费条件的不足会阻碍消费的提升,而通过加大投资,改善消费条件,有助于把潜在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的消费。第三,优化产业结构,消费性投资在带动相关投资的同时,带动消费性产业发展,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
  2、根据东中西部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区域的合理分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东部地区积累了大量资本,形成了比较齐全的产业配套条件。同时,刚开始开发时相对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土地、资源也变得相对比较昂贵。立足于这种要素优势,应积极鼓励东部地区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服务型行业。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消费能力强,从需求角度看,也应该努力将我国东部地区发展为“消费基地”。
  相比东部地区而言,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偏低,土地、资源丰富,成本也相对较低。中西部大开发战略吸引了更多人口西迁,外商直接投资也逐渐向西部转移。应抓住机遇,将我国中西部建设成为“生产基地”。
  这既顺应了不同地区发展当地经济的要求,也有助于发挥各地的优势,形成以生产促进消费,以消费带动生产的内循环格局。
  (三)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
  根据国家和工信部十二五主要节能减排目标,从实际执行看,情况并不理想。节能任务出现欠账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耗能行业增长较快。那么,2012年必须加大实施节能减排的力度。通过尽快理顺要素价格,提高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以及严格落后产能淘汰、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节能减排评估来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四)解决地方投资资金来源问题
  从现在来看,在房地产调整的大背景下,土地财政可能难以维继,寻找新的资金筹措渠道十分关键。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1、允许发行地方债。2011年10月份财政部已经发布《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上海、深圳、广东、浙江四地获国务院批准试点自行发债,实施情况不错,试点地区和试发规模可以逐渐扩大;2通过盘活存量的国有资产,来应对未来的公共事业型或地方建设型资本性的支出;3、尽快完善地方税制,房产税、资源税、部分的营业税转增值税等,都可以成为地方政府新的税收来源。长远看来,只有建立和地方事权相匹配的税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和基本建设资金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