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打响第三轮全面改革发令枪
凤凰财经综合 香港文汇报刊文称,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中国打响三十五年来第三轮全面改革的发令枪。
今年3月“两会”之后,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已“偷步”改革,为三中全会后“习李”大手笔改革做出了先行铺垫,中国经济呈现一条从持续放缓到企稳回升的“微笑曲线”,诚如李克强总理昨日在全国工会代表大会做出的“国民经济稳中向好”的表述。如果将改革之势比喻为利箭,则平稳回升的中国经济犹如弯弓。如今,弓如满月,箭扣弦上,蓄势待发。
经济平稳是推进改革的后盾。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直言,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要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认为,今年以来政府一系列应对举措,都反映了新一届领导人重视从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的新理念。 扬弃保增长构“底线区间
与过去保增长底线的思路不同,国家主席习近平屡次提出“底线论”。新一届政府则在此基础上首次为政府宏观调控划出预警线,只要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指标处于所谓的「李克强区间」内,经济总量政策就会保持稳定,政府就会放开手脚调结构、促改革。李克强昨日报告经济形势时指出,这个“区间”是通过科学确定的,是合理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均处在这个“区间”内。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称,今年稳增长虽再次提速基础设施投资,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建设等,但这些领域都是以前的「短板」,且与民生相关;加快发展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则是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会改善经济结构,且不会造成高耗能、高污染。 由此,以调结构促进稳增长、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稳增长的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政策思路日渐清晰。第三季度内地GDP增速回升至7.8%,高于中央设定的增长下限;而CPI涨幅2.5%,全年保3.5%通胀上限无忧,为改革赢得空间和时间。 减行政审批降市场门槛 在稳增长的同时,中央对改革谋篇布局,更在关键领域“偷步”先行,借此将改革之箭打磨得更加锋利。过去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十数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和呼吁“继续深化改革”;而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面对公众就表态:“改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自今年两会结束至今的7个多月里,中国改革呈现加速之势。新一届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放开管制、放开准入、放开市场的政策措施,包括先后取消和下放215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税务试点范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鼓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承诺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等。 自身“开刀” 还企业活力由此这一轮经济改革思路初露端倪。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首重政府放权,也就是先向自身“开刀”。中央领导人早前已关注到,当下政府成本、金融成本和物流成本已成企业不能承受之重。早前一份由王小鲁、樊纲等着名经济学家完成的摸底调研显示,三分之一的企业抱怨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由此,降低经济成本,激活企业活力,成为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将是继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三轮全面改革,政府改革可能会成为焦点。
今年以来十大改革举措
1、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 2、严禁铺张浪费和严控公共开支,未来5年禁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等。 3、推出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1项。 4、扩大对民资开放,放宽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市场准入。5、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举措,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提高QFII额度等。 6、扩大「营改增」税务试点,启动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 7、要求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尚未宣布目标及时间表)。 8、解除电煤价格干预,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动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宣布五年内调整电力定价机制。9、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首次推行负面清单管理。 10、五年内重点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共五大行业严重过剩产能。(凤凰财经综合
今年3月“两会”之后,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已“偷步”改革,为三中全会后“习李”大手笔改革做出了先行铺垫,中国经济呈现一条从持续放缓到企稳回升的“微笑曲线”,诚如李克强总理昨日在全国工会代表大会做出的“国民经济稳中向好”的表述。如果将改革之势比喻为利箭,则平稳回升的中国经济犹如弯弓。如今,弓如满月,箭扣弦上,蓄势待发。
经济平稳是推进改革的后盾。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裴长洪直言,依靠刺激内外需求,都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进一步弱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动力,“要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视角来探寻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认为,今年以来政府一系列应对举措,都反映了新一届领导人重视从改革开放、激活经济内在活力入手的新理念。 扬弃保增长构“底线区间
与过去保增长底线的思路不同,国家主席习近平屡次提出“底线论”。新一届政府则在此基础上首次为政府宏观调控划出预警线,只要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等指标处于所谓的「李克强区间」内,经济总量政策就会保持稳定,政府就会放开手脚调结构、促改革。李克强昨日报告经济形势时指出,这个“区间”是通过科学确定的,是合理的,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均处在这个“区间”内。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宏观研究室主任牛犁分析称,今年稳增长虽再次提速基础设施投资,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建设等,但这些领域都是以前的「短板」,且与民生相关;加快发展信息消费、养老服务业、健康服务业,则是培养新的消费增长点,会改善经济结构,且不会造成高耗能、高污染。 由此,以调结构促进稳增长、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稳增长的多管齐下、齐头并进的政策思路日渐清晰。第三季度内地GDP增速回升至7.8%,高于中央设定的增长下限;而CPI涨幅2.5%,全年保3.5%通胀上限无忧,为改革赢得空间和时间。 减行政审批降市场门槛 在稳增长的同时,中央对改革谋篇布局,更在关键领域“偷步”先行,借此将改革之箭打磨得更加锋利。过去一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十数次在公开场合表态和呼吁“继续深化改革”;而李克强担任国务院总理后首次面对公众就表态:“改革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红利,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自今年两会结束至今的7个多月里,中国改革呈现加速之势。新一届中央政府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放开管制、放开准入、放开市场的政策措施,包括先后取消和下放215项行政审批事项,扩大“营改增”税务试点范围,取消贷款利率下限,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推进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鼓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承诺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等。 自身“开刀” 还企业活力由此这一轮经济改革思路初露端倪。新一届中央政府改革首重政府放权,也就是先向自身“开刀”。中央领导人早前已关注到,当下政府成本、金融成本和物流成本已成企业不能承受之重。早前一份由王小鲁、樊纲等着名经济学家完成的摸底调研显示,三分之一的企业抱怨政府行政管理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由此,降低经济成本,激活企业活力,成为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表示,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将是继1978年改革开放、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三轮全面改革,政府改革可能会成为焦点。
今年以来十大改革举措
1、坚持不扩大赤字,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明确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上下限。 2、严禁铺张浪费和严控公共开支,未来5年禁建政府性楼堂馆所等。 3、推出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21项。 4、扩大对民资开放,放宽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能源开发、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市场准入。5、出台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举措,取消贷款利率限制,提高QFII额度等。 6、扩大「营改增」税务试点,启动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审计。 7、要求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尚未宣布目标及时间表)。 8、解除电煤价格干预,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动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宣布五年内调整电力定价机制。9、批准设立上海自贸区,首次推行负面清单管理。 10、五年内重点化解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共五大行业严重过剩产能。(凤凰财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