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2015,战术优先于战略(上)

        对于2015年,我绝没有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乐观。农牧行业既不是所有行业中最幸运的,更不是最积极的。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股市肯定是经济的晴雨表,因为资本市场的嗅觉是最敏感的,资本市场的逐利性决定了它的投资方向。至少,新能源、环保、互联网、一带一路等行业和领域的发展远远大于农牧业的机会。而且,有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当环保行业获得巨大获利和发展机会的时候,可能对于畜牧业来说,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困局。因为,畜牧业带来的污染,已经引起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一点,从李克强总理、回良玉总理的讲话中都透露了丰富的信息。

        
  一、行业面临空前压力

        
  我认为,至少在农牧业的几个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政策、经营、竞争压力,而且是空前的。

        
  1、大型非集团型规模猪场

        
  当下,恐怕压力最大的是大型非集团性规模猪场。为什么是大型非集团性企业?很显然,集团性企业通常板块多样化,盈利来源渠道较多,现金流充裕,应付1-2年的亏损,还不算是个问题。中粮肉食、新希望六和、天康生物、正邦科技这些企业的猪场都没有问题,而且可能会借此机会收购资金链断裂的猪场进行产业扩张。

        
  我们目测是500头母猪以上的,是第一波感受到难以承受的压力。对于这些养猪企业来说,他们和其它生产型企业不一样,饲料、兽药的销售受阻,可以降低产量,部分压力可以缓解。而几乎没有刹车功能的这一类猪场,即使是猪价低到巨亏,而且猪不好卖的境地,依然要保持生产的正常。在规模猪场,最大的两笔成本之一:饲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已经几乎省无可省,而且资金链断裂的可能已经迫在眉睫。稍微了解一点行业内幕的业内人士都知道,现在,大量的非集团性规模猪场都在风雨飘摇中,而部分知名猪场已经难以为继。未来几个月,不断的会有猪场并购的信息公布。

        
  2、原种猪养殖企业

        
  最近几年,由于原种猪养殖领域的暴利,驱动了国内引种热情的爆发式增长,从最初的美系、英系、法系,到后来的台系、加系、丹系、匈系,几乎世界上所有的种猪品系都有规模种群。当然,在下游市场需求旺盛时期,只要需求大于引种速度,这些隐患都被忽视。而今天,从餐桌需求的疲软倒推而来的屠宰、育肥、母猪、种猪需求如海浪一样,依次传递,在2015年就会凸显。1000多元的种猪价格、种猪电商促销、买饲料送种猪等竞争手段将会成为新常态。

        
  3、新扩(改建)非集团性饲料企业

        
  我在上一篇《2015,冷静才能活下来》一文当中早有明确表述:由于2014年饲料《新规》的执行,一些原来硬件不符合《新规》的中小企业,迫于换证的门槛,只好在仓促之中投入巨资进行改、扩建,在云南、山西、陕西、辽宁、河南,许多过去只有几百吨/月的企业,现在都成为现代化的工厂。应该说,这次《新规》的执行,并没有淘汰掉产能,而是推高了产能的迅速提高。在山东的临沂,现代化的工厂鳞次栉比,而盈利能力则大大下降,甚至亏损,产能利用率不足30%。1-2年前,集团化企业扩张高潮期,临沂的饲料厂租赁十分抢手,而短短2年后,已经鲜有人问津了。

        
  对于集团性企业,由于人力储备基本充足、现金流充裕、品牌优势明显,新建工厂的压力并不大,很容易消化掉,而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新建工厂因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压力,带来成本的暴涨,甚至高达1-2倍,如果在行情好的时候,还可以慢慢消化。这几年,新增产能主要是猪料和水产料生产线,而2015年,不管是猪还是水产,我们都看不到价格高企的曙光。

        
  成本暴涨、销售不畅、竞争空前、团队动荡,至少在上半年,这些企业面临面前的四大压力挥之不去。最近,有很多新改、扩建的企业与我们亲密接触,希望我们能助他们一臂之力。虽然谋易咨询最近几年一直以实战、落地的特点赢得客户认可,但毕竟我们是结果导向的公司,我们非常重视口碑,我们不会随意接业务,杯水车薪,无法一一满足。

        
  4、添加剂企业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添加剂企业,主要还是非营养性添加剂为主的企业。在饲料企业的高速发展期和产品高利润期,添加剂企业获得了空前甚至畸形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热衷于参加行业外的医药、化工博览会,发现一些新技术、乃至概念后,未经畜禽产品应用验证,就迅速的推向市场。

        
  在饲料企业日子好过的时候,这些企业靠概念、靠人脉、靠灰色手段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而这几年,很多企业已经大不如从前了。很多过去从事添加剂销售的业务员,收入锐减,或得过且过、或转行寻找新的机会。2015年,饲料企业竞争和生存压力骤升,对配方中的添加剂则能“砍”就“砍”,势必对上面所述的添加剂企业带来更大的影响。

        
  5、动保企业

        
  动保行业本来就只有几百亿的市场规模,而获得GMP认证的企业多达2000多家。本来,数年前,主管部门强势推行GMP认证的时候,很多企业花大投入率先认证,以为此举可以抬高竞争门槛、改善行业竞争生态。没想到后来认证门槛放宽,几年来放过了约2000家企业,此举没有淘汰产能,也是反而推高了产能,消耗掉了很多企业的资本积累。

        
  这一次,2015年,动保企业的压力则来自更严厉的两大因素:第一是滥用抗生素的压力。现在,兽药企业的多次被曝光,内中黑幕被层层揭开,引起了消费者、主管部门的震动,兽药行业面临围剿几乎难以避免。尤其,18大后的新政,让官员受贿、渎职的风险大大加大,为了自保和引火上身,一些明显违法、违规的企业一定会失去保护伞;第二是监管的强化。为了实现兽药产品的全程可追溯,条码管理从试点到全面推行已进入倒计时。在动保行业大概率违规现象普遍存在的今天,2015,会是动保企业的春天吗?

        
  最近,我一直在认真的分析我们这个行业,无论从哪个领域,哪个维度,还都没有发现值得我们“兴奋”和“积极”的迹象。在国家经济调整、行业结构性转型特征明显的今天,盲目的乐观和冲昏头脑的“消耗性转型”,会不会像前一段时间股市的“满仓踏空”呢?即使是新希望六和这样排名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农牧企业,都一样面临转型的巨大压力,我们这些中小企业,又怎敢盲目乐观?我们弱弱的问陈春花老师一句:“您认同2015年,是农牧行业值得“兴奋”的一年吗?

        二、活下来才能走下去

         当然,对少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来说,2015年还不用不着去想如何才能活下来,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都已经面对了巨大的压力:发展压力、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根据我所接触过的企业来看,2015年,大约有10%的企业在想如何迅速扩张的问题,目标大到如何实现1000万吨甚至是1000个亿的销售目标;30%的企业在谨慎的考虑发展问题;30%的企业在考虑局部竞争胜出的问题;而剩下30%的企业在煎熬地苦思冥想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

         我很少讲战略话题,因为大部分企业都认为自己的战略是清晰的,更需要我们帮他们搞个战略的落地方案。很少说,但并不代表我没有深入研究过战略问题,而是过去觉得它太“虚”,讲多了,我们实战的公众印象会被打折扣。对于战略,可能会有很多种解释,我对战略的理解是:战略是要解决到哪里去的问题和大的路径选择。而战术则是如何到达目地的具体做法。甚至可能在一定的时期内,战术和战略看起来毫不相关,因为战略的原则是“基本不变”,而战术的原则是“一切为了实现目标而变”。

         对于大约60%的企业来说,他们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当下,而不是未来,因为,今天决定了未来。如果讲因果的话,可以说:今天即未来!(王中)所以,才有给大家“活下来,才能走下去”的提醒。

         二、战术与战略,谁应优先?

         1、战术第一

         关于哪个应优先的问题我问过很多人,通常的回答是:“战术是为战略服务的。”这听起来好像没有错,但是在实践中,必须以辩证的态度来具体对待,否则,很可能会付出难以挽回的代价。

         在2014年的上半年,一家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型集团性饲料企业,在东北的工厂销量下降,总经理便给我打电话咨询:“我们今年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而且,我们认为都是对的,但结果却不理想,不知道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的努力没有变成成果,就是因为战略是对的,而战术是错的。他们当下的战术恰恰是为战略服务的,但当下的结果错了。

         这家企业这几年几乎全力以赴地在东北地区推动全价料的销售,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东西:2014年上半年,猪价很低,玉米价格也很低,而东北的玉米资源又相当的丰富。在这个时候,为了降低成本,消耗自家的玉米,大部分小、散养殖户会选择使用浓缩料,甚至是预混料。这个时候,如果你固执地坚持重点推广全价料,这就与当下养殖户,甚至经销商的需求相背离。

         我们大家都知道:销售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你努力的方向和客户的需求没有交集,自然努力就白费了。即使是曾经很火的沈阳双胞胎也是这个问题,导致销量大大下降。

         很多人会疑惑:战术不是为战略服务的吗?那么,应该战略第一、战术第二啊?我的回答很简单:你的企业有战略吗?哪怕只是有简单的战略方向。没有战略前:战略第一、战术第二;已经有战略:战术第一、战略第二。因为必须通过一个个战术动作带来的成果,最后成就战略。

         二、定位就是定客户

         可能还会有人说:王老师,行情有好有差,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定位,不能乱变哦。这个问题表面上也是对的,定位,当然是要“定”。其实,这也是教条主义带来的危害。你想:现在养殖户(经销商)需要浓缩料,你不去满足他的需求,他选择了其它饲料,而几个月后,他又有了全价料的需求,但现在合作的厂家也有全价料,产品性价比也不错,他还会换过来你的全价料吗?还会有多少客户、多少份额能重新换回来?

         我的理念是:他需要浓缩料就给他浓缩料,毕竟他还是我的客户,只要他是我的客户,这种关系一直维系下来,时间越久,重复购买的越多,我们的成本越低。君不见,现在饲料企业最大也是最难以控制的两大成本:一个是销售员的人头费(基本工资+差旅费),一个是促销费用。根据过去的经验,通常开发一个客户,几个月都赚不到钱,必须通过客户的重复购买来不断拉低、摊薄开发成本。而如果因为坚持自己的“定位”而让客户离开,是“定了自己,没定客户”。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问答题:美国宝洁公司,它们的定位是什么?为什么高、中、低档产品都有,不同功能性的产品线阵容整齐,是不是没有定位?为什么又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日用洗化公司?送大家一句话:“定位就是定客户”,而不是定自己!

         四、辩证法告诉我们什么?

         现在,我们讲的是《2015,战术优先于战略》,这样一个观点,当然要给大家一个有力的佐证。不过,在讲这个佐证之前,还是要先强调两个背景问题:

         1、时间背景:

         我讲的是“2015(年),战术优先于战略”。因为2015年对许多企业来说,是能不能活下来、能不能不亏损的问题,而不是大发展和实现终极战略目标的问题,至少,是阶段性的正确排序;

         2、转型背景:

         这几年大家喜欢说升级转型,其实,升级和转型是两回事。升级是把原来做的事规模扩大、程度加深、活动加剧;转型是主动求变和创新的过程,是把旧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模式。其实,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很显然,在国家经济转型期;行业养殖结构、竞争结构的转型期,大部分企业靠升级是不行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改变不了未来,顺应不了趋势。

         这些年,随着我们对经营、管理研究和实践的深入,拥有了一些对传统管理理念的重新认知,因而在对企业的辅导中,可以迅速取得骄人业绩。这得益于辩证法。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就要理解,所有的经营和管理理念一定是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的适用的。

         比如,多年以前,汪中求老师的一本书风靡中国,甚至有些企业人手一本,这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后来又有一些跟风的书,比如《战略决定成败》等等,有常识的人会一笑了之:一个企业的经营,失败可能因为一个原因,而成功绝不会是只靠一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是系统工程,只有依据趋势、资源、竞争、能力、策略、时机等,进行通盘考虑,才有可能胜出。

         五、战术可能害死战略

         1、考核影响经营策略和行为

         我们认为不懂考核的企业,不如不考核。很显然,考核,只是管理的手段之一,是战术中的战术而已,但很多人并不懂考核的本质是什么,因而,一个考核就可以决定一家企业的成败,出现战术害死战略的现象。

         一家国内著名的大型饲料企业集团,每年都会对总经理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利润、销量和一些其它指标,但这个考核对具体的公司来说,可能是致命的。我的依据是,一个集团拥有几十家饲料企业:

         1、每个企业在当地的竞争地位是不一样的;

         2、每个企业因为建厂时间的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3、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不同,所以,发展机会也不同;

         4、每个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同,也许,我们被某个新建的企业盯上,虎视眈眈。

         因此,一个企业的年度经营指标不应当是简单的下达,而是依据这家企业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企业的考核方案。

         基于我对这家企业的了解和对考核的研究,我问了副总裁几个问题:

         问题一:总经理假定如果全年利润指标完不成就要“下课”的话,会有多少总经理完不成?

         答:基本都可以完成!

         问题二:总经理假定如果全年销量增长指标完不成的就要“下课”的话,会有多少总经理完不成?

         答:该完不成的,还是完不成!

         问题三:从理论上来说,在原料成本变化不大的条件下,通常利润是来自于销量,如果销量不增加而利润增加,有什么办法?

         答:或偷工减料,或减少营销投入,包括降低返点和促销、对营销团队的投入!

         问题四:如果快到年底的时候,总经理知道自己肯定实现不了目标了,根据考核规则,他一定会下课,他会做什么?

         答:提前找一个新的“东家”!

         好了,通过简单的四个问题,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不恰当的考核,会影响到职业经理人在经营中的策略和行为,而这些策略和行为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是“涸泽而渔”式的后果。

         2、战术影响战略

         我们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后发现:很多企业中,战略是老板的事,战术是职业经理人的事。战略是企业前进的总纲,是需要一以贯之的执行才可能实现的远大目标。但对于大多数职业经理人来说,战略和他们没有关系。这是因为,过去,大多数的企业,他们的用人和考核机制有明显的缺陷,甚至是硬伤。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哪里呢?很简单,战略目标是长期的,而很多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考核是短期的,导致了职业经理人只关注短期考核,而无法去考虑企业的战略要求。这和我们上一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是一致的:活下来,才能走得远。这些职业经理人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权衡之下,他们会选择先活下来。也正是因为这个矛盾:老板、总部关心战略目标的实现进度,而职业经理人关注战术,关注短期目标。本来不应该矛盾的,因为考核的原因,迫使职业经理人与老板、总部出现了现实中的分歧。

         六、客观才能冷静,深入才能浅出

         最近几年,我们谋易咨询和许多咨询公司相比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所以,所服务和辅导的企业基本上都能得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成果。这个不同在哪里?

         我们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我们最初是做策划的。后来发现,策划的成功一定要建立在产品、团队和推广的基础上;第二,我们又去做顾问,发现顾问相比策划有了进步,但在对企业的了解和指导深度不够的时候,发挥的价值有限;第三,我们开始去做企业的“团队特训”,因为我们发现,好的结果是靠团队有效的执行来实现的。这三个阶段我们都经历过,是不断的进步,但一直没有解决全部问题。第四,后来我们干脆去做全案咨询,从市场调研、企业资源分析开始,到出方案、训练团队、指导实施、设计考核、组织改进,以系统的方式去思考和介入企业经营和市场竞争。

         现在,我们不会轻易的抛出一个概念。因为,任何的理论和策略都是有特定背景的,这个背景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所以,才会写出《2015,冷静才能活下来》。咨询公司是搞前沿研究和实践的,别人可以狂热,你必须保持冷静,必须在一个大家都躁动的时刻给大家一点冷静的建议。而不是哗众取宠的抛概念,这是对咨询机构最基本的职业操守的要求。

         《2015,战术优于战略》的意见,来自于几个最基本的思考:

         1、我们提出这个观点的背景是2015年,不是一直有效;

         2、我们是给那些正面临生存和当下竞争的那60%部分企业的建言;

         3、战术是让我们活下来,要想活得好,还是要制定和坚持符合自己企业资源、能力的战略;

         4、战术是当下,战略是明天,没有当下,哪来明天?但一个没有明天的当下会永远让你疲于奔命;

         5、战略和战术本来就是割裂的两条路;
6、战略是方向盘、老板是驾驶员、战术是驾驶技术、四轮是企业的资源。
《谋易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