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一条虾”游得有点吃力了
在国际消费疲软以及订单锐减的双重夹击下,一直走出口路线的湛江¬“一条虾”似乎没有从前游得那么顺畅了。这个牵扯着湛江¬100万人口生计的骨干产业如何逆势突围?在2009’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各路专家齐聚湛江¬,为湛江¬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把脉问诊开方。
“一条虾”的困惑
2009年3月16日,已经¬到了春季放苗的季节,东海岛的养虾户叶先生在是否扩大养殖面积上还是很犹豫。虽然去年的水产“寒冬”令部分同行退出了养虾营生,但春节过后虾价的持续走高还是让他禁不住“心痒痒”。
不过,叶先生的犹豫并不仅仅基于行业的优胜劣̬带来的机遇,更关键的还在于对水产行业整体走弱带来的担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市海水产品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对虾出口同比下降26%。
与此同时,与养虾直接相关的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前景似乎也不甚乐观。据统计,2008年在全市43家饲料生产企业中,产量同比增加的企业仅有14家,另有28家企业减产,6家企业停产。
面对这样的局面,养虾户叶先生的犹豫似乎并无道理。不过,市场上持续走高的虾价却令很多养殖户失去了长远思考的顾虑,反而提升了对5月份虾价继续走高的预期。那么,水产加工厂又是怎么看待今年6~7月的对虾加工旺季呢?
“去年,因为出口订单的减少,库存还没有用完,估计厂里今年对春季虾的收购量应该是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麻章某水产加工厂黄先生如是说。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这种表述十分具有普遍性。
除了水产加工厂主动降低对对虾的收购量以外,饲料加工厂为应对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的冲击以及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也主动降低产量。市饲料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饲料总产量为117.3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减0.04%,其中水产料下降幅度最大,降幅达18.8%,是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四季度负增长。
“今年对虾产业形势相当严峻。”在2009’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很多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就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表达了忧虑。
短期出路:减产保价格
那么,在困难面前,这个在湛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条虾”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是选择逆势突围还是选择退出转产?
“目前对虾主要生产国的对虾供应量已经¬严重超出市场需求,无论是出于对整个行业利益的考虑还是保护养虾户不受较大损失,我们都要把市场供过于求的信息告知国内养殖户,或许减产会促进价格的稳定,也势必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在2009’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泰国对虾产销协¬会的主席提出了“减产保价格”的建议。
的确,就目前而言,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价格最没有话语权,对虾亦是如此,泰国人太明白不过。
据介绍,2006年,我国虾类产品总产量达到98.1万t吨,全球第一,但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却始终达不到第一。2007年1-11月,泰国以17.33万t的对美出口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对美出口国家,占美国进口虾市场份额的34.14%。中国则从2006年的第2名下降到第4名,只占美国市场份额的8.35%,下降幅度达26%;同期中国对美出口的对虾平均单价只有4858美元/t,而越南为11725美元/t,比中国高出1.4倍。
为什么泰国就能牢牢坐稳美国市场的头把交椅、越南的出口价格也比我国高出许多?在论坛会上,很多学者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我国水产加工企业“重量不重质”。“在当前世界贸易环境下,如果对虾产业链还试图通过低原¬料、低劳力、低成本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对对虾产业长期关注的中山大学何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虾产业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绝对是一个走减量优质的绝佳时机。
这个短期策略在论坛上得到了中国、泰国、印尼以及越南四大对虾主要生产国的共识,虽然在合作宣言中没有明确提出“减产”,但作为对虾的主要供货方,大家明白,只有供不应求才能提价,才能盈利。
不过,湛江¬的对虾养殖户似乎并没有收到“供过于求”的消息。春节期间港城虾价的持续走高让湛江¬春季第一造虾的养殖面积与去年持平,“虽然有农户关了虾塘,也有新的养殖户再次加入进来,养殖面积整体没有太大变化。”湛江¬饲料办一负责人表示。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5月份对虾行情,海南大学赖秋明教授表示了对5月份虾价的担忧 “今年春季放苗量没有减少,也没有天气原¬因影响减产,估计5月份对虾市场将供大于求,价格也会应声下跌。如果情况果真如此,这对已经¬供过于求的对虾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赖教授预计,减产的效应最快将在今年年底也就是第二造对虾上市前反应出来。
长期策略:既要游“海外”,更要跑“内需”
毋庸置疑,短期策略只是为应急而用。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个影响湛江¬近百万人生计的“一条虾”工程将何去何从?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湛江¬“一条虾”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国外游得更顺畅?
“目前制约对虾海外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药残留’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难题,其实就相当于拿到了出口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在湛江¬唯一享受出口“零关税”的湛江¬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由“药残留”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使湛江¬对虾失去了部分已经¬攻略下来的海外市场,若想保住这块市场,湛江¬必须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即加大对分散养殖户监管力度。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湛江¬对虾养殖面积已经¬达到40多万亩,但养殖的分散性相当突出,而分散性就是对质量的最大威胁。“解决分散性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统一性,即通过企业带动把分散经¬营的小虾农、小虾场等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加强虾苗良好繁育基地建设,强化对虾种苗、饲料、药品使用等全程监控,实现质量控制。”赖教授如此建议。市海洋与渔业局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养殖源头的监管,建立水产苗场黑名单制度,强化水产品种生产过程监管。
除了继续走好“出口”这盘棋外,湛江¬对虾生产加工企业也积极谋划扩大内需解决国外订单不足和需求不振的局面。在此次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湛江¬国联水产已经¬在国内13个省(市)设立了熟虾专卖店。 “虽然企业扩展国内的资金面依然吃紧,但国内市场的启动已经¬给我们在危急中找到了另外一条广阔的出路。”湛江¬国联水产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把经¬济的增长点放在国内市场上,估计内销将有20%以上的增幅。
是的,危急中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不失为最为稳健的经¬营策略。对湛江¬而言,45家水产加工出口企业如果今年把“出口”与“内销”并驾齐驱,相信定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来源:内陆水产
“一条虾”的困惑
2009年3月16日,已经¬到了春季放苗的季节,东海岛的养虾户叶先生在是否扩大养殖面积上还是很犹豫。虽然去年的水产“寒冬”令部分同行退出了养虾营生,但春节过后虾价的持续走高还是让他禁不住“心痒痒”。
不过,叶先生的犹豫并不仅仅基于行业的优胜劣̬带来的机遇,更关键的还在于对水产行业整体走弱带来的担忧。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市海水产品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同比下降32%,其中对虾出口同比下降26%。
与此同时,与养虾直接相关的饲料生产企业经¬营前景似乎也不甚乐观。据统计,2008年在全市43家饲料生产企业中,产量同比增加的企业仅有14家,另有28家企业减产,6家企业停产。
面对这样的局面,养虾户叶先生的犹豫似乎并无道理。不过,市场上持续走高的虾价却令很多养殖户失去了长远思考的顾虑,反而提升了对5月份虾价继续走高的预期。那么,水产加工厂又是怎么看待今年6~7月的对虾加工旺季呢?
“去年,因为出口订单的减少,库存还没有用完,估计厂里今年对春季虾的收购量应该是低于去年同期水平。”麻章某水产加工厂黄先生如是说。在记者的随机采访中,这种表述十分具有普遍性。
除了水产加工厂主动降低对对虾的收购量以外,饲料加工厂为应对上下游产业链带来的冲击以及原¬材料上涨带来的压力,也主动降低产量。市饲料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饲料总产量为117.35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略减0.04%,其中水产料下降幅度最大,降幅达18.8%,是1999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四季度负增长。
“今年对虾产业形势相当严峻。”在2009’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很多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就对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表达了忧虑。
短期出路:减产保价格
那么,在困难面前,这个在湛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一条虾”产业究竟该何去何从?是选择逆势突围还是选择退出转产?
“目前对虾主要生产国的对虾供应量已经¬严重超出市场需求,无论是出于对整个行业利益的考虑还是保护养虾户不受较大损失,我们都要把市场供过于求的信息告知国内养殖户,或许减产会促进价格的稳定,也势必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在2009’中国对虾产业发展论坛上,来自泰国对虾产销协¬会的主席提出了“减产保价格”的建议。
的确,就目前而言,在供过于求的市场上,价格最没有话语权,对虾亦是如此,泰国人太明白不过。
据介绍,2006年,我国虾类产品总产量达到98.1万t吨,全球第一,但占据国际市场的份额却始终达不到第一。2007年1-11月,泰国以17.33万t的对美出口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对美出口国家,占美国进口虾市场份额的34.14%。中国则从2006年的第2名下降到第4名,只占美国市场份额的8.35%,下降幅度达26%;同期中国对美出口的对虾平均单价只有4858美元/t,而越南为11725美元/t,比中国高出1.4倍。
为什么泰国就能牢牢坐稳美国市场的头把交椅、越南的出口价格也比我国高出许多?在论坛会上,很多学者把问题的症结归结于我国水产加工企业“重量不重质”。“在当前世界贸易环境下,如果对虾产业链还试图通过低原¬料、低劳力、低成本在国际上获得竞争力,基本上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对对虾产业长期关注的中山大学何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对虾产业虽然面临很多困难,但绝对是一个走减量优质的绝佳时机。
这个短期策略在论坛上得到了中国、泰国、印尼以及越南四大对虾主要生产国的共识,虽然在合作宣言中没有明确提出“减产”,但作为对虾的主要供货方,大家明白,只有供不应求才能提价,才能盈利。
不过,湛江¬的对虾养殖户似乎并没有收到“供过于求”的消息。春节期间港城虾价的持续走高让湛江¬春季第一造虾的养殖面积与去年持平,“虽然有农户关了虾塘,也有新的养殖户再次加入进来,养殖面积整体没有太大变化。”湛江¬饲料办一负责人表示。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5月份对虾行情,海南大学赖秋明教授表示了对5月份虾价的担忧 “今年春季放苗量没有减少,也没有天气原¬因影响减产,估计5月份对虾市场将供大于求,价格也会应声下跌。如果情况果真如此,这对已经¬供过于求的对虾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赖教授预计,减产的效应最快将在今年年底也就是第二造对虾上市前反应出来。
长期策略:既要游“海外”,更要跑“内需”
毋庸置疑,短期策略只是为应急而用。那么,从长远来看,这个影响湛江¬近百万人生计的“一条虾”工程将何去何从?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贸易壁垒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湛江¬“一条虾”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在国外游得更顺畅?
“目前制约对虾海外发展的主要瓶颈就是‘药残留’问题。如果能解决这个难题,其实就相当于拿到了出口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在湛江¬唯一享受出口“零关税”的湛江¬国联水产相关负责人表示,由“药残留”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已经¬使湛江¬对虾失去了部分已经¬攻略下来的海外市场,若想保住这块市场,湛江¬必须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即加大对分散养殖户监管力度。
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湛江¬对虾养殖面积已经¬达到40多万亩,但养殖的分散性相当突出,而分散性就是对质量的最大威胁。“解决分散性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统一性,即通过企业带动把分散经¬营的小虾农、小虾场等集中起来实行统一规范管理,加强虾苗良好繁育基地建设,强化对虾种苗、饲料、药品使用等全程监控,实现质量控制。”赖教授如此建议。市海洋与渔业局也表示,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养殖源头的监管,建立水产苗场黑名单制度,强化水产品种生产过程监管。
除了继续走好“出口”这盘棋外,湛江¬对虾生产加工企业也积极谋划扩大内需解决国外订单不足和需求不振的局面。在此次论坛上,记者了解到湛江¬国联水产已经¬在国内13个省(市)设立了熟虾专卖店。 “虽然企业扩展国内的资金面依然吃紧,但国内市场的启动已经¬给我们在危急中找到了另外一条广阔的出路。”湛江¬国联水产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把经¬济的增长点放在国内市场上,估计内销将有20%以上的增幅。
是的,危急中学会用“两条腿”走路,不失为最为稳健的经¬营策略。对湛江¬而言,45家水产加工出口企业如果今年把“出口”与“内销”并驾齐驱,相信定会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来源:内陆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