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让中国鳗鱼产业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年1月至4月,是我国东南沿海养鳗场的投苗季节。按正常年份鳗鱼产量10万吨计算,我国每年需要40吨日本鳗苗(又称本地鳗苗),40吨欧洲鳗苗,然而,截至4月初,日本鳗苗投苗量不到7吨,进口欧洲鳗苗量也只有12吨左右,缺口超过3/4。
每年1月至4月,也是日本烤鳗采购商的下单旺季,然而面对有所恢复的鳗鱼价格,不少养鳗场却不为所动,仍在待价而沽。“由于投入大,现在的养鳗场只要资金能供上就不卖,卖掉就亏本。”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李氏养鳗场负责人李训承说。
在这个寒冷的春季,我国养鳗业也显得有点“冷”。中国鳗业,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软黄金”产业,在苗种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该如何突围?对此,农民日报记者深入我国两大养鳗基地———福建福清和广东顺德进行采访,并听取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困扰
鳗苗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养殖的主要是日本鳗和欧洲鳗。作为日本鳗苗的主产地之一,我国长江口的产量占日本鳗苗总产量的60%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为弥补日本鳗苗的不足,我国引入了欧洲鳗苗。2008年,欧洲鳗出口占我国鳗鱼产品出口量的一半左右。
“欧洲鳗最大的优势是鳗苗比较便宜。”福清市鳗业协会副会长张述之说。4月2日,中国鳗鱼网上每尾日本鳗苗的报价是7.4元,欧洲鳗苗仅为2.6元。
然而由于资源衰退,200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会议上,通过了把欧洲鳗列入公约濒危动植物附录Ⅱ的提案。2009年开始,欧盟对欧洲鳗苗出口实行配额管理,我国的进口量从此前的每年四五十吨骤降至不足10吨。今年的出口配额是14吨。“总体上看,苗量呈下降趋势。”从事欧洲鳗苗引进业务多年的福建天马水产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何康华说。
“如果本地鳗苗便宜了,没有欧洲鳗苗也没关系。”李训承说,“但本地苗价格太高。”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的日本鳗苗捕捞有些异常。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日本鳗苗的捕捞期。正常年份,日本鳗苗年产量为90~100吨,歉收年份在60吨左右,但到4月初,日本鳗苗产量不足30吨,其中我国捕捞量约16.5吨。受此影响,日本鳗苗价格一路走高,1月中旬甚至蹿升至每尾23.6元,超过1995年每尾18.6元的历史高位。“这样的话,每吨鳗鱼的成本在15万元左右,但此时价格最高的出口活鳗每吨也只有9万元。谁敢投这个苗?”张述之说,“鳗苗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有日本鳗苗的话,我们的养鳗场能竞争过日本吗?能竞争过韩国吗?”
记者了解到,日本鳗苗16元/尾的时候,我国还没有投苗;7.4元/尾的时候,投苗量不到7吨。剩下的9.5吨鳗苗都到哪里去了呢?“都通过各种渠道走私到日本和韩国了。”业内资深专家刘兆钧说。
求解
最好的办法是把本国鳗苗资源保护起来
“没有欧洲苗,我们还有鳗鱼可养吗?”对此疑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汪劲透露,他们正加紧研究新品种鳗鱼的养殖技术,努力实现开发性保护,但问题是养鳗场愿不愿意承担引进新品种的风险。
从养鳗业的反应来看,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何康华告诉记者:“从行业方向来看,我国养殖日本鳗的技术成熟,欧洲鳗和美洲鳗的技术相对成熟,澳大利亚鳗和印尼鳗的习性不太适应大陆环境。没有鳗苗,后面所有的产业跟着关闭,所以首先还是要把本国的日本鳗苗资源保护起来。”目前,我国鳗业已经形成了从种苗、养殖、饲料生产加工到烤鳗加工出口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3000多家养殖、加工和饲料企业,有20多万从业人员。
日前,日本宣布首先突破了鳗鱼人工育苗技术,但距离生产应用的路程尚远,所以目前鳗鱼养殖仍全部依靠捕捞天然鳗苗。因此,“先把日本鳗苗资源保护起来”已成为业内的共识,然而怎么保护,看法却并不相同。
由于日本法律是禁止鳗苗出口的,2007年我国台湾地区也禁止鳗苗对日出口。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大陆也应该将日本鳗苗列入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目录,控制出口。但也有人担心,现在列入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目录的时机是否成熟———如果列入国内濒危物种保护目录,如果执法不力,鳗苗仍然会通过走私等途径流失,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果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目录,日本、韩国作为主要进口国“肯定会反对”。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就曾出台文件规定鳗苗出口要有许可证,鳗苗出口许可证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发,上海等一些产地还出台了具体的鳗苗资源管理办法。欧洲鳗苗被列为濒危物种保护目录后,考虑到对日本鳗苗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重申“鳗苗出口要经过当地省级渔业部门的批准”。然而令行禁不止,每年仍有超过10吨的鳗苗资源流失掉,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出的价格高,我们的生产者承受不了”。
“因此要保护鳗苗资源,最好的办法还是提高鳗苗购买力。”广东省鳗鱼业协会会长徐利明说,要提高购买力,关键是提高我国鳗鱼的价格。然而,“要提高我国鳗鱼出口价格谈何容易啊!”刘兆钧说,“如果鳗苗流失得不到遏制,出口价格将永远受人控制。”
出处:农民日报 王瑜
每年1月至4月,也是日本烤鳗采购商的下单旺季,然而面对有所恢复的鳗鱼价格,不少养鳗场却不为所动,仍在待价而沽。“由于投入大,现在的养鳗场只要资金能供上就不卖,卖掉就亏本。”福建省福清市渔溪镇李氏养鳗场负责人李训承说。
在这个寒冷的春季,我国养鳗业也显得有点“冷”。中国鳗业,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软黄金”产业,在苗种和市场的双重制约下该如何突围?对此,农民日报记者深入我国两大养鳗基地———福建福清和广东顺德进行采访,并听取了各有关方面的意见。
困扰
鳗苗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养殖的主要是日本鳗和欧洲鳗。作为日本鳗苗的主产地之一,我国长江口的产量占日本鳗苗总产量的60%左右。上世纪90年代,为弥补日本鳗苗的不足,我国引入了欧洲鳗苗。2008年,欧洲鳗出口占我国鳗鱼产品出口量的一半左右。
“欧洲鳗最大的优势是鳗苗比较便宜。”福清市鳗业协会副会长张述之说。4月2日,中国鳗鱼网上每尾日本鳗苗的报价是7.4元,欧洲鳗苗仅为2.6元。
然而由于资源衰退,2007年6月召开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缔约国会议上,通过了把欧洲鳗列入公约濒危动植物附录Ⅱ的提案。2009年开始,欧盟对欧洲鳗苗出口实行配额管理,我国的进口量从此前的每年四五十吨骤降至不足10吨。今年的出口配额是14吨。“总体上看,苗量呈下降趋势。”从事欧洲鳗苗引进业务多年的福建天马水产进出口贸易公司总经理何康华说。
“如果本地鳗苗便宜了,没有欧洲鳗苗也没关系。”李训承说,“但本地苗价格太高。”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的日本鳗苗捕捞有些异常。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日本鳗苗的捕捞期。正常年份,日本鳗苗年产量为90~100吨,歉收年份在60吨左右,但到4月初,日本鳗苗产量不足30吨,其中我国捕捞量约16.5吨。受此影响,日本鳗苗价格一路走高,1月中旬甚至蹿升至每尾23.6元,超过1995年每尾18.6元的历史高位。“这样的话,每吨鳗鱼的成本在15万元左右,但此时价格最高的出口活鳗每吨也只有9万元。谁敢投这个苗?”张述之说,“鳗苗问题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有日本鳗苗的话,我们的养鳗场能竞争过日本吗?能竞争过韩国吗?”
记者了解到,日本鳗苗16元/尾的时候,我国还没有投苗;7.4元/尾的时候,投苗量不到7吨。剩下的9.5吨鳗苗都到哪里去了呢?“都通过各种渠道走私到日本和韩国了。”业内资深专家刘兆钧说。
求解
最好的办法是把本国鳗苗资源保护起来
“没有欧洲苗,我们还有鳗鱼可养吗?”对此疑问,中国渔业协会鳗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汪劲透露,他们正加紧研究新品种鳗鱼的养殖技术,努力实现开发性保护,但问题是养鳗场愿不愿意承担引进新品种的风险。
从养鳗业的反应来看,这种担心并非多余。何康华告诉记者:“从行业方向来看,我国养殖日本鳗的技术成熟,欧洲鳗和美洲鳗的技术相对成熟,澳大利亚鳗和印尼鳗的习性不太适应大陆环境。没有鳗苗,后面所有的产业跟着关闭,所以首先还是要把本国的日本鳗苗资源保护起来。”目前,我国鳗业已经形成了从种苗、养殖、饲料生产加工到烤鳗加工出口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包括3000多家养殖、加工和饲料企业,有20多万从业人员。
日前,日本宣布首先突破了鳗鱼人工育苗技术,但距离生产应用的路程尚远,所以目前鳗鱼养殖仍全部依靠捕捞天然鳗苗。因此,“先把日本鳗苗资源保护起来”已成为业内的共识,然而怎么保护,看法却并不相同。
由于日本法律是禁止鳗苗出口的,2007年我国台湾地区也禁止鳗苗对日出口。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大陆也应该将日本鳗苗列入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目录,控制出口。但也有人担心,现在列入濒危动植物种保护目录的时机是否成熟———如果列入国内濒危物种保护目录,如果执法不力,鳗苗仍然会通过走私等途径流失,难以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果列入国际濒危物种保护目录,日本、韩国作为主要进口国“肯定会反对”。
事实上,上世纪80年代国务院就曾出台文件规定鳗苗出口要有许可证,鳗苗出口许可证由国家有关部门或者其授权单位核发,上海等一些产地还出台了具体的鳗苗资源管理办法。欧洲鳗苗被列为濒危物种保护目录后,考虑到对日本鳗苗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我国重申“鳗苗出口要经过当地省级渔业部门的批准”。然而令行禁不止,每年仍有超过10吨的鳗苗资源流失掉,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出的价格高,我们的生产者承受不了”。
“因此要保护鳗苗资源,最好的办法还是提高鳗苗购买力。”广东省鳗鱼业协会会长徐利明说,要提高购买力,关键是提高我国鳗鱼的价格。然而,“要提高我国鳗鱼出口价格谈何容易啊!”刘兆钧说,“如果鳗苗流失得不到遏制,出口价格将永远受人控制。”
出处:农民日报 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