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加质量 托举水产业

        人民日报记者:湖北省小龙虾养殖面积、产量和加工出口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第一。湖北是如何做到的?
  王兆民:近几年,湖北小龙虾产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湖北水产资源禀赋得天独厚,非常适宜小龙虾的生长。湖北是千湖之省,长江、汉江两大流域纵贯全境,素有“锦绣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境内雨量充沛,温度适宜,养殖水域水质良好,水生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小龙虾生长的优越环境和条件。全省适宜小龙虾养殖水面达到1360万亩,加上可开发的冬闲冷浸田500万亩,为小龙虾产业发展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二是省委、省政府对小龙虾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促进了小龙虾产业的快速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水产业发展高度重视,把小龙虾产业作为湖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抓。省委书记罗清泉同志明确批示:“小龙虾正在成为湖北农业的一个重要品牌,且潜力很大,应给予重视,采取多种措施促其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省长李鸿忠也要求“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省政府于2005年、2009年两次召开全省小龙虾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予以大力推动。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全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湖北探索了一条高效养殖、规模养殖的特色之路。2005年我省潜江市在全国首创“虾稻连作”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同时全省各地陆续创新了虾蟹混养、鱼虾套养等高效养殖和规模养殖模式,带动了全省小龙虾产业迅猛发展,呈现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快速增加、加工出口量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
  四是小龙虾养殖效益的提高,激发了广大虾农的积极性。目前,稻田养殖小龙虾亩产80~150公斤,产值1500~2500元,亩平可增收800~1500元。虾蟹混养、鱼虾套养模式,仅小龙虾亩平可增收1600~2000元。小龙虾明显的比较效益激发了广大虾农和社会各界投资养殖小龙虾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有小龙虾养殖户9.5万户,其中百亩以上的养殖大户4300户;万亩以上高标准集中连片基地10个,千亩以上连片基地200个,实现了小龙虾规模化发展。
  经济日报记者:“湖北在打造水产品牌,做大湖北水产业上还有什么重大动作?
  王兆民:湖北是千湖之省、水产大省,淡水产品规模总量已位居全国第一。打造湖北水产精品名牌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省长李鸿忠4月12日在省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整合、唱响湖北水产“一虾、一鱼、一蟹”品牌,进一步提高湖北小龙虾和水产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充分发挥湖北水产的潜力和优势,转变水产业发展方式,实现湖北由水产大省到水产强省的跨越,我们把品牌整合作为战略重点,全力打造“楚江红”小龙虾、“梁子湖”大闸蟹、“洪湖渔家”绿色生态鱼湖北水产的三艘航母。一是成立全省性行业协会,网络省内大型养殖基地、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水产专业合作社作为协会会员,以此为平台注册全省统一的水产品商标。二是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商标标识等途径,进一步加大资源和品牌的整合力度,促进品牌营销规范运作。三是加大品牌宣传和推介力度。在国内外进行深度报道和集中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湖北省水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新浪网记者:食品安全是我们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小龙虾又是我们最喜欢的一种美味佳肴。湖北的小龙虾是如何保障质量安全的?
  王兆民:在小龙虾产业发展之初,我们就采取强力、全面、有效的措施,全力确保质量安全。一是从源头抓起,把好苗种质量关。为了保证亲本和苗种质量,我们在全省建立了1个小龙虾遗传育种中心、3个良种选育中心、20个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二是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实行标准化生产。在主要生产基地推广小龙虾野生寄养模式,严格执行“楚江红”小龙虾生产操作规程,实行养殖生产过程记录制度,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三是加强质量安全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我们对主要养殖基地和加工企业,每年都组织2~3次的质量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查,加强对产地环境的检测和监控,确保小龙虾产品消费安全。
  从多年来农业部和我省对小龙虾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的结果看,小龙虾合格率均达到100%;从我省对欧美出口的小龙虾产品检验结果看,符合欧美的水产品检验标准。可以说,我省小龙虾产品质量是完全有保障的。我也借此机会,邀请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到湖北欣赏千湖之省的美丽风光,品尝美味安全的湖北“楚江红”小龙虾。
  6月18日,湖北省农业厅、潜江市人民政府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龙虾节新闻发布会”,此文根据现场答问整理。———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水产局局长王兆民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