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十大水产新闻事件
2008年于世界、于中国、于中国水产业而言,绝对是不平静的一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遭受巨大冲击,各国面临着经济进一步恶化、出口疲软、需求下滑、失业率骤增、社会动荡因素增加等局面。在中国,人们除了铭记2008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外,同样抹不去的还有年初寒潮冻灾、西藏叛乱、汶川大地震、三鹿毒奶粉……再到金融危机,天灾人祸一刻不停地折腾我们。2008,曾被无数水产人寄托希望的年份,而最终带来的是什么呢?时至年底,让我们再次回头看看一年来水产人经历的事,走过的路,让大家再回头读一读2008年水产史:冻灾、暴雨、台风、对虾、罗非鱼、饲料原料、水产保险、出口退税、三聚氰胺、金融危机等等与水产界相关的重大事件,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启迪和警示。为此,中国水产门户网推出了《2008年中国水产十大新闻事件》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一、罕见冻灾重创水产养殖业
08年春节前后的一场特大冻寒天灾给南方的水产养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罗非鱼、鲮鱼、南美白对虾、军曹鱼、石斑鱼、金鲳鱼等畏寒鱼、虾类损失惨重,就连四大家鱼和螃蟹等也出现被冻死的情况。同时凝冻导致了部分农村和水产养殖基地断电、停水、交通中断,渔需物资不能保障供应,缺水、缺料、缺电,加上经济水产动物缺氧、低温、病害、体质差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今年年初的冻灾使广东渔业受灾面积达213.38万亩,损失水产品产量41.02万吨,渔业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福建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宁波渔业损失8500多万元;湖北全省鱼种缺口达13万吨。这场冻灾不仅影响了今年的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今年上半年的水产品出口和国内的供应。
今年的冻灾让我们意识到,在今后的渔业生产中,要更加关注选择养殖品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等降低养殖风险、规避自然灾害等问题。
二、水产饲料市场跌宕起伏
今年年初起,饲料原料特别是鱼粉、豆粕价格开始上涨,在进入3月份后出现暴涨的态势。1月初到3月中旬鱼粉由7000元/吨上涨到7600元/吨;豆粕由1月底的3600元/吨上涨到3月初的4100元/吨到。主要原因分析:1、全球粮食危机,国际期货价格持续走高,尤其玉米、大豆等主要物资 ;2、原油价格上涨;3、北京奥运会影响;4、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原料价格。6月底,广东地区高档水产饲料在经过今年3月1日的一次提价后,各生产企业再次宣布提价,其中虾料每吨提300元,海水鱼料提400-500元。在原料价格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中低档水产饲料已经数次提价,高档水产料也承受不住成本的压力,价格全线上扬。
进入9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饲料原料出现了下跌趋势。10月29日,广东43%蛋白豆粕报价为3050元/吨,月内下跌400元,比起今年7月初的最高价位4800元/吨,跌幅超过1/3;鱼粉价格同样持续走低,10月29日广州港65%以上蛋白普通蒸汽鱼粉报价6200元/吨,比7月初的8100元/吨有了不小的跌幅;除此外,包括玉米、棉粕在内的其他饲料原料,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跌幅,价格总体呈振荡下调态势。
总之,今年原料市场价格变化较大,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尽管年底原料价格有所下滑,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水产养殖规模将可能左右水产料企业的经营策略。
三、暴雨天灾再创水产业
今年5月到6月份之间,我国大部地区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产业在继年初寒潮后再次遭受天灾重创。今年暴雨之多、袭击范围之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重庆、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市均遭遇极大打击。直至10月份,20年不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海南省。暴雨对种苗培育、沿海滩涂养殖、内陆池塘、水库、江河网箱以及渔船出海捕捞均造成不同程度损失。今年以来各地通报因暴雨致水产养殖的损失已不计其数。暴雨连降同样导致了种苗培育孵化率低、种苗质量下降。今年的罗非鱼种苗不但推迟了上市时间,而且产量再下降20%以上;对虾种苗成活率也只有50%的幅度。种质下降碰上恶劣天气带来的后果使养殖品种大量死亡,多个品种遭受损失:对虾、罗氏沼虾、小龙虾、扇贝……今年小龙虾养殖成功率多只在50-60%,价格上涨20-30%;对虾从南到北,早、中造的养殖失败排塘率超过一半;北方(大连、黑龙江)养殖的扇贝,因海藻得不到充足光照生长缓慢,扇贝获得营养减少,导致个小肉少,以致于卖出几角钱一斤的低价。
四、对虾:产量拐点出现
去年6月以来美国对我国对虾产品实行自动扣留的政策在今年仍未能解除,主观上影响了养殖户今年对虾养殖面积的缩减、放养密度的下降。但由于天气多灾多变养殖失败居多,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今年的对虾产量。若果称去年的对虾养殖产量在130万吨,今年早造虾失败过多,但越冬虾产量将有大幅上升,预计今年的总产量为去年的60—70%,约为80-90万吨,终止了我国对虾产量连续几年的递增局面,正因为产量的下降,虾价才能得到上升,成为今年对虾业的最新的亮点。尽管今年对虾养殖受饲料、虾药、人工等成本加大的影响,以及养殖风险进一步上升,而使得今年亏本养殖大有人在,但虾价上升无疑坚定多数人的信心。明年或将有更多人重新回到对虾养殖行列,然而有资料显示:受金融危机及其他潜在因素影响,明年我国对虾出口无论是美国、欧盟或日本传统进口市场,还是新兴俄罗斯市场,其前景均仍不容乐观。据最新消息报道:为应对出口下降,防止国内虾价下跌,泰国计划在09年继续削减对虾产量20%。同样我国在明年对虾养殖扩张的面积仍然不可过大,底线就是保持今年产量水平。
五、台风:水产业天灾之头号杀手
今年我国台风生成个数虽少,但其生成时间早,登陆个数多、强度且超强。从4月份起,台风“浣熊”、 “风神”、“海鸥”、“凤凰”、 “北冕”、 “鹦鹉”、 “森拉克”、“黑格比”、“蔷薇”接踵而来,开始对我国沿海省区甚至是内陆地区扫荡。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海南及广西地区。今年台风对捕捞渔船、海水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在众多台风之中,14号“黑格比”无疑是杀伤力最强的一个,50年同期不遇,中心风力超17级。今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令人触目惊心,台风肆虐加剧了水产业的受灾程度,把无数的水产从业者进一步推至破产的边缘,从而使整个水产业特别是养殖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六、水产养殖保险可望不可及
如何彻底有效地提高抵御水产养殖风险能力?答案就是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年年讲,时时提,真正实行仍然是未知数。08年天灾比往年更多,形势更严峻:罕见的特大暴雨,50年不遇的冻灾,12年来最大的台风无不一次次地摧毁着水产养殖业,使得养殖户不堪重负,空前渴望水产养殖保险的来临。经过相关人士多方奔走呼吁,一些政府政策性的保险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实行。我们且不论目前所谓的政策性保险在全国覆盖面达到多少,据悉在试点地区也不少养殖户不愿参加,原因就是赔付太低,帮助不大。而保险公司推行的商业性保险则太贵,进入门槛高,农民不愿参保,且保险公司不愿开设水产养殖业务……及至到了年底,随着养殖进入淡季,自然灾害的危害逐渐也在减少,水产养殖保险是否又再次淡出人们的视线?既然政策性保险赔付太低,商业性保险太贵,能否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两者相合,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推出真正适合水产养殖的保险,亡羊补牢,希望能够在下一次自然灾害到来时真正让养殖户有险可依?
七、三聚氰胺风波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健康与安全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前段时间,继“毒奶粉事件”后,鸡蛋中也被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其销量和价格急转直下,专家怀疑饲料中加入过量三聚氰胺。随之,位于香港长沙湾的海鱼养殖场的一个鱼类饲料样本被检测出含三聚氰胺,含量为6.6%。对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等化学成分的说法,行业内早有传言,因为鱼类饲料中对蛋白质含量要求最高,添加三聚氰胺或尿素等含氮量较高的化学品的可能性也最大。
三聚氰胺事件不但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同时也影响了国内的消费者心理。
中国的饲料业已经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人们对健康对安全的要求这个根本,从长远考虑,着眼于整个行业来进行监控和管制。这样,整个国内的水产品消费安全和出口都将得到保证。
八、出口退税成效缓慢
受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受阻。为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10月21日,我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到的大宗水产品种包括冻罗非鱼片、冻甲壳类等品种,部分退税率由之前的5%提高到13%,与征税率持平。11月18日,财政部又再次宣布自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冻对虾仁、冻蟹等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
国家财政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次上调水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对水产出口企业和养殖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出口退税率上调后,加工厂出口利润空间增加,将会有一定利润空间给养殖户;同时可以提高水产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但也不排除会加剧企业间压低价格、抢订单等恶性竞争的现象。
但据悉,由于此次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的水产品主要是初级加工品,也就是说只是对那些工资水平还处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帮助,而对于那些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并不存在利好,而且出口退税率一般都是要到年底才结算,从出口退税率的申报、评估需要时间,退税评估最快也要一个季度才能完成,因此出口退税的上调带来的效果缓慢,中小型水产出口加工企业的“寒冬”仍在继续。
九、罗非鱼:冰火两重天
2008年,对罗非鱼养殖户来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冻灾重创罗非鱼养殖业,除海南地区损失稍小外,其它两广等罗非鱼主产区基本都是损失过半,华南地区接近8八成的罗非鱼被冻死,一些养殖户面临破产,一些养殖户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复产而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冻灾同时造成罗非鱼种苗紧缺,两广的罗非鱼养殖户面临无苗复产的困境。
在冻灾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罗非产量大幅下降,从6月份开始,我国罗非鱼价格一直维持高位走势并呈稳有小升的态势,海南地区1.6斤以上规格罗非鱼甚至涨至5.8元/斤的高价。虽然今年饲料和人工等养殖成本都明显上升,但总体来说,灾后重新投苗的罗非鱼养殖户的利润都是相当可观的,平均每条获利在1元以上。受罗非鱼价格持续走高影响,两广地区养殖户都是提早在鱼刚长至上市规格(0.8斤以上规格)就出塘,这也是因为今年两广地区基本上没有1.6斤以上规格的商品鱼的原因。
但进入10月下旬后,金融风暴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加工厂收到的罗非鱼国际订单明显减少,资金回笼不顺,加上罗非鱼也迎来上市高峰期,双重压力之下,罗非鱼价格下跌明显,各地罗非鱼价格均跌破成本价,罗非鱼惜售心理趋强,罗非鱼产业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轨道。
虽然目前罗非鱼已跌破成本价,但由于养殖户在跌价之前都卖掉了不少鱼,因此今年的大部分养殖户都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今年罗非鱼越冬养殖热情高涨的原因,目前两广和海南地区都面临越冬苗供应紧张的现象。
十、金融风暴:来势汹汹
从10月下旬开始,金融风暴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沿海省份的水产品出口均不到程度的萎缩,海南地区的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左右。
在南方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由于加工企业收到的国际订单明显减少,加上资金回笼不顺,加工厂收购不力,罗非鱼价格大幅下跌,基本上跌破成本价;金融风暴更是让南美白对虾的出口雪上加霜,除海南和广东还有少量白对虾出口外,广西的白对虾出口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在北方地区,山东和辽宁等地的扇贝、鲈鱼等出口也受阻,大连扇贝甚至卖出萝卜价。江苏的扬州和吉林、沈阳的观赏鱼市场也提前进入“寒冬”,大多数高档观赏鱼价格下跌明显,平均比去年同期下跌了四成左右,而低档观赏鱼滞销现象更为明显,一些鱼商干脆改行卖花。
金融危机短期内没有结束的迹象,而对水产行业的滞后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于产品种类丰富,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大企业来说,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而对于产品和销路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使得他们正经受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如果明年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水产品加工密集型企业来说,除了裁员减压外别无他法,国家的帮扶政策始终有限,明年水产行业或将迎来失业大军。
《中国水产门户网》
一、罕见冻灾重创水产养殖业
08年春节前后的一场特大冻寒天灾给南方的水产养殖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罗非鱼、鲮鱼、南美白对虾、军曹鱼、石斑鱼、金鲳鱼等畏寒鱼、虾类损失惨重,就连四大家鱼和螃蟹等也出现被冻死的情况。同时凝冻导致了部分农村和水产养殖基地断电、停水、交通中断,渔需物资不能保障供应,缺水、缺料、缺电,加上经济水产动物缺氧、低温、病害、体质差和管理不善等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广大养殖户的经济损失。据统计,今年年初的冻灾使广东渔业受灾面积达213.38万亩,损失水产品产量41.02万吨,渔业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福建渔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6亿元;宁波渔业损失8500多万元;湖北全省鱼种缺口达13万吨。这场冻灾不仅影响了今年的生产,而且还影响到今年上半年的水产品出口和国内的供应。
今年的冻灾让我们意识到,在今后的渔业生产中,要更加关注选择养殖品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部门联动的防灾减灾机制等降低养殖风险、规避自然灾害等问题。
二、水产饲料市场跌宕起伏
今年年初起,饲料原料特别是鱼粉、豆粕价格开始上涨,在进入3月份后出现暴涨的态势。1月初到3月中旬鱼粉由7000元/吨上涨到7600元/吨;豆粕由1月底的3600元/吨上涨到3月初的4100元/吨到。主要原因分析:1、全球粮食危机,国际期货价格持续走高,尤其玉米、大豆等主要物资 ;2、原油价格上涨;3、北京奥运会影响;4、自然灾害直接影响到原料价格。6月底,广东地区高档水产饲料在经过今年3月1日的一次提价后,各生产企业再次宣布提价,其中虾料每吨提300元,海水鱼料提400-500元。在原料价格不断高涨的背景下,中低档水产饲料已经数次提价,高档水产料也承受不住成本的压力,价格全线上扬。
进入9月份以后,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饲料原料出现了下跌趋势。10月29日,广东43%蛋白豆粕报价为3050元/吨,月内下跌400元,比起今年7月初的最高价位4800元/吨,跌幅超过1/3;鱼粉价格同样持续走低,10月29日广州港65%以上蛋白普通蒸汽鱼粉报价6200元/吨,比7月初的8100元/吨有了不小的跌幅;除此外,包括玉米、棉粕在内的其他饲料原料,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跌幅,价格总体呈振荡下调态势。
总之,今年原料市场价格变化较大,市场不可预测因素增多,尽管年底原料价格有所下滑,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明年水产养殖规模将可能左右水产料企业的经营策略。
三、暴雨天灾再创水产业
今年5月到6月份之间,我国大部地区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水产业在继年初寒潮后再次遭受天灾重创。今年暴雨之多、袭击范围之广,包括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重庆、山东、河北、辽宁等省市均遭遇极大打击。直至10月份,20年不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海南省。暴雨对种苗培育、沿海滩涂养殖、内陆池塘、水库、江河网箱以及渔船出海捕捞均造成不同程度损失。今年以来各地通报因暴雨致水产养殖的损失已不计其数。暴雨连降同样导致了种苗培育孵化率低、种苗质量下降。今年的罗非鱼种苗不但推迟了上市时间,而且产量再下降20%以上;对虾种苗成活率也只有50%的幅度。种质下降碰上恶劣天气带来的后果使养殖品种大量死亡,多个品种遭受损失:对虾、罗氏沼虾、小龙虾、扇贝……今年小龙虾养殖成功率多只在50-60%,价格上涨20-30%;对虾从南到北,早、中造的养殖失败排塘率超过一半;北方(大连、黑龙江)养殖的扇贝,因海藻得不到充足光照生长缓慢,扇贝获得营养减少,导致个小肉少,以致于卖出几角钱一斤的低价。
四、对虾:产量拐点出现
去年6月以来美国对我国对虾产品实行自动扣留的政策在今年仍未能解除,主观上影响了养殖户今年对虾养殖面积的缩减、放养密度的下降。但由于天气多灾多变养殖失败居多,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今年的对虾产量。若果称去年的对虾养殖产量在130万吨,今年早造虾失败过多,但越冬虾产量将有大幅上升,预计今年的总产量为去年的60—70%,约为80-90万吨,终止了我国对虾产量连续几年的递增局面,正因为产量的下降,虾价才能得到上升,成为今年对虾业的最新的亮点。尽管今年对虾养殖受饲料、虾药、人工等成本加大的影响,以及养殖风险进一步上升,而使得今年亏本养殖大有人在,但虾价上升无疑坚定多数人的信心。明年或将有更多人重新回到对虾养殖行列,然而有资料显示:受金融危机及其他潜在因素影响,明年我国对虾出口无论是美国、欧盟或日本传统进口市场,还是新兴俄罗斯市场,其前景均仍不容乐观。据最新消息报道:为应对出口下降,防止国内虾价下跌,泰国计划在09年继续削减对虾产量20%。同样我国在明年对虾养殖扩张的面积仍然不可过大,底线就是保持今年产量水平。
五、台风:水产业天灾之头号杀手
今年我国台风生成个数虽少,但其生成时间早,登陆个数多、强度且超强。从4月份起,台风“浣熊”、 “风神”、“海鸥”、“凤凰”、 “北冕”、 “鹦鹉”、 “森拉克”、“黑格比”、“蔷薇”接踵而来,开始对我国沿海省区甚至是内陆地区扫荡。其中受灾最严重的是广东、福建、台湾、浙江、海南及广西地区。今年台风对捕捞渔船、海水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在众多台风之中,14号“黑格比”无疑是杀伤力最强的一个,50年同期不遇,中心风力超17级。今年的特大自然灾害令人触目惊心,台风肆虐加剧了水产业的受灾程度,把无数的水产从业者进一步推至破产的边缘,从而使整个水产业特别是养殖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六、水产养殖保险可望不可及
如何彻底有效地提高抵御水产养殖风险能力?答案就是发展水产养殖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年年讲,时时提,真正实行仍然是未知数。08年天灾比往年更多,形势更严峻:罕见的特大暴雨,50年不遇的冻灾,12年来最大的台风无不一次次地摧毁着水产养殖业,使得养殖户不堪重负,空前渴望水产养殖保险的来临。经过相关人士多方奔走呼吁,一些政府政策性的保险在部分地区开始试点实行。我们且不论目前所谓的政策性保险在全国覆盖面达到多少,据悉在试点地区也不少养殖户不愿参加,原因就是赔付太低,帮助不大。而保险公司推行的商业性保险则太贵,进入门槛高,农民不愿参保,且保险公司不愿开设水产养殖业务……及至到了年底,随着养殖进入淡季,自然灾害的危害逐渐也在减少,水产养殖保险是否又再次淡出人们的视线?既然政策性保险赔付太低,商业性保险太贵,能否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两者相合,找到最佳的契合点,推出真正适合水产养殖的保险,亡羊补牢,希望能够在下一次自然灾害到来时真正让养殖户有险可依?
七、三聚氰胺风波
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的健康与安全品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前段时间,继“毒奶粉事件”后,鸡蛋中也被检出三聚氰胺含量超标,其销量和价格急转直下,专家怀疑饲料中加入过量三聚氰胺。随之,位于香港长沙湾的海鱼养殖场的一个鱼类饲料样本被检测出含三聚氰胺,含量为6.6%。对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等化学成分的说法,行业内早有传言,因为鱼类饲料中对蛋白质含量要求最高,添加三聚氰胺或尿素等含氮量较高的化学品的可能性也最大。
三聚氰胺事件不但导致水产品出口受阻,同时也影响了国内的消费者心理。
中国的饲料业已经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根据人们对健康对安全的要求这个根本,从长远考虑,着眼于整个行业来进行监控和管制。这样,整个国内的水产品消费安全和出口都将得到保证。
八、出口退税成效缓慢
受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今年我国水产品出口受阻。为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10月21日,我国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涉及到的大宗水产品种包括冻罗非鱼片、冻甲壳类等品种,部分退税率由之前的5%提高到13%,与征税率持平。11月18日,财政部又再次宣布自12月1日起,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其他受金融风暴影响较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冻对虾仁、冻蟹等部分水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13%。
国家财政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两次上调水产品的出口退税,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出口退税率的调高对水产出口企业和养殖户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出口退税率上调后,加工厂出口利润空间增加,将会有一定利润空间给养殖户;同时可以提高水产企业出口的积极性;但也不排除会加剧企业间压低价格、抢订单等恶性竞争的现象。
但据悉,由于此次国家上调出口退税的水产品主要是初级加工品,也就是说只是对那些工资水平还处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有帮助,而对于那些企业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并不存在利好,而且出口退税率一般都是要到年底才结算,从出口退税率的申报、评估需要时间,退税评估最快也要一个季度才能完成,因此出口退税的上调带来的效果缓慢,中小型水产出口加工企业的“寒冬”仍在继续。
九、罗非鱼:冰火两重天
2008年,对罗非鱼养殖户来说,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年初,一场50年不遇的冻灾重创罗非鱼养殖业,除海南地区损失稍小外,其它两广等罗非鱼主产区基本都是损失过半,华南地区接近8八成的罗非鱼被冻死,一些养殖户面临破产,一些养殖户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复产而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冻灾同时造成罗非鱼种苗紧缺,两广的罗非鱼养殖户面临无苗复产的困境。
在冻灾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罗非产量大幅下降,从6月份开始,我国罗非鱼价格一直维持高位走势并呈稳有小升的态势,海南地区1.6斤以上规格罗非鱼甚至涨至5.8元/斤的高价。虽然今年饲料和人工等养殖成本都明显上升,但总体来说,灾后重新投苗的罗非鱼养殖户的利润都是相当可观的,平均每条获利在1元以上。受罗非鱼价格持续走高影响,两广地区养殖户都是提早在鱼刚长至上市规格(0.8斤以上规格)就出塘,这也是因为今年两广地区基本上没有1.6斤以上规格的商品鱼的原因。
但进入10月下旬后,金融风暴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加工厂收到的罗非鱼国际订单明显减少,资金回笼不顺,加上罗非鱼也迎来上市高峰期,双重压力之下,罗非鱼价格下跌明显,各地罗非鱼价格均跌破成本价,罗非鱼惜售心理趋强,罗非鱼产业似乎又回到了以前的轨道。
虽然目前罗非鱼已跌破成本价,但由于养殖户在跌价之前都卖掉了不少鱼,因此今年的大部分养殖户都是有利可图的,这也是今年罗非鱼越冬养殖热情高涨的原因,目前两广和海南地区都面临越冬苗供应紧张的现象。
十、金融风暴:来势汹汹
从10月下旬开始,金融风暴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沿海省份的水产品出口均不到程度的萎缩,海南地区的水产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较去年同期减少了20%左右。
在南方地区,首当其冲的就是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由于加工企业收到的国际订单明显减少,加上资金回笼不顺,加工厂收购不力,罗非鱼价格大幅下跌,基本上跌破成本价;金融风暴更是让南美白对虾的出口雪上加霜,除海南和广东还有少量白对虾出口外,广西的白对虾出口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在北方地区,山东和辽宁等地的扇贝、鲈鱼等出口也受阻,大连扇贝甚至卖出萝卜价。江苏的扬州和吉林、沈阳的观赏鱼市场也提前进入“寒冬”,大多数高档观赏鱼价格下跌明显,平均比去年同期下跌了四成左右,而低档观赏鱼滞销现象更为明显,一些鱼商干脆改行卖花。
金融危机短期内没有结束的迹象,而对水产行业的滞后影响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对于产品种类丰富,销售渠道多样化的大企业来说,目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限;而对于产品和销路单一的中小企业来说,金融危机使得他们正经受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如果明年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的话,那么对于这些水产品加工密集型企业来说,除了裁员减压外别无他法,国家的帮扶政策始终有限,明年水产行业或将迎来失业大军。
《中国水产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