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行业如何“练好内功”转型升级?

        时值年中,许多大型饲料企业纷纷对半年情况作出阶段性总结。8月17日,通威、大北农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布,加上之前已出炉的海大等,饲料上市公司悉数“晒出了”半年收入。为此,《中国渔业报•第一水产》记者采访到北京尚普咨询的行业分析师付悦。

        由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水产饲料行业的盈利能力指标呈现波动变化的特点,销售毛利率除2012年低于饲料加工业整体毛利率外,其余年份均高于饲料加工业毛利率,但盈利能力并不算高。可见,近年来,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水产饲料行业发展也进入调整期,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

        通威、大北农、海大等几家饲料上市公司的2014年年报显示这三家公司的饲料产品销量、销售收入及毛利率水平呈现增长的态势,这与上述公司已在行业内形成的规模效应以及集约生产经营和在产业链中已经具有的话语权有关,且年报中只体现出2014年大北农和海大的水产饲料销量有所增长,并未体现出产品毛利的增长情况。

        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一段时期,由于水产养殖总量增长有限,水产饲料的增长速度受限;而在饲料产业增长整体放缓的前提下,一些原来只做畜禽饲料的企业将加入水产饲料产业的竞争,使水产饲料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水产行业仍然处于黄金时期,家禽饲料企业的毛利率维持在5%—8%左右属正常水平,而在如此高的营销费用之下,2015年以上企业的中报显示,大北农饲料毛利率达20.82%,通威和海大的饲料毛利率则均为11.27%,可见利润依旧很高。虽然大型企业之间的竞争“白热化”,依旧还有很多途径和价值值得挖掘,从而延续目前的“黄金时代”。

        但是,行业分析师付悦则判断,任何一个产业,在快速发展之后,其量值的增长总有一个高点,不会永无止境地增长下去。中国的饲料产业生产能力增长是否已经达到高点目前还难以定论,但要像前30多年这样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应该不会再现,增长放缓已成定局。

        行业拐点:发展机遇藏在困境中

        当大家都感叹“微利”的时候,记者却发现,截止2015年3月,全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生产企业总数为5987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1700家,饲料企业数量较2013年底下降1/3左右。

        针对这样的情况,尚普咨询的行业分析师付悦则分析:“行业整合速度加快,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企业通过规模扩张谋求竞争力的提升,而中小企业则在剧烈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大量产能与饲料需求放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多数饲料企业开始通过管理、采购、资金、技术、品牌、服务等综合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加速扩张市场版图,打造新型有效的商业模式,充分整合利用日益发展的工业自动化、智能化、互联网信息等技术手段,从而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诚然,对于中国水产饲料企业而言,现阶段将是“练好内功,建立可复制企业模式”的重要转型发展时期,能否升级发展将是企业能否获得生存机遇的“拐点”。

        记者采访中发现,中国的饲料企业以“群雄争霸”的方式崛起,企业数量多、单厂的产销量低,在饲料市场总量发展到一定时期,利润率显然会下降,许多企业开始走向整合发展,一些技术能力相对较差、成本控制能力低的企业必须整合到成本控制能力、技术能力相对较好的企业中去。

        “中国的饲料产业将迎来饲料企业的整合发展阶段,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付悦感叹道,“整合之后,大型饲料企业要完成对企业管理的规范、技术的系统化与可复制性,增加对生产成本和对产品质量的控制能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保持饲料产品质量的稳定,并通过对养殖业的技术服务实现价值增值,获得良好的利润。”(通心粉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