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水产品出口增势强劲专家建议尽快形成品牌优势
近三年来,海南省水产品出口年增长率在30%以上,出口金额已居农产品出口创汇业首位,渔业成为了海南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据统计,2008年1月~10月出口罗非鱼7.15万吨,出口额2.38亿美元,同比增长60%和95%。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论坛在海口召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等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商讨健康、持续发展海南渔业经济的对策。会议指出当前海南水产品出口正面临无品牌、无龙头企业的压力,从产业链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必然趋势。
水产品缺乏优势品牌在论坛上,张本对海南渔业经济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目前在产量上海南渔业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出口品牌上毫无建树,这将导致水产品出口后续乏力。
罗非鱼、对虾、军曹鱼、金鲳等品种是海南出口主要品种,依靠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产品质量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但就是没有形成自己品牌”。张本担心地说,这种情况将容易导致渔业发展受制于人,优质的产品只能沦落为“二次订单”(替国外品牌做代加工)。
“没有品牌,就难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张本强调说,产业利润分配主动权也掌握在别人手中。对此他建议,在海南优势养殖水产品品种上实施产业化行动,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制定相应优势品种的养殖和加工技术质量标准,如罗非鱼、对虾、珍珠、石斑鱼等品种,树立海南品牌。同时需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无公害水产品和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以点带面,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和产业优势。
发展水产合作社是趋势“水产品加工增值滞后是扼制海南水产品大批出口的瓶颈。”张本在论坛上表示,目前海南水产品加工出口业的现状是“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多,但规模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2007年,海南有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255家,但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的企业仅5家,1万吨以上企业21家。
据介绍,水产品虽然是海南出口量最大的产品,但是由于加工生产滞后,产品互补性差,呈现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多,高附加值少,单项产品多、综合利用少现状。海南临高某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海南每年仍有数千万美元的水产品被广东、浙江等地收购出口,2007年海南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和10万吨,但是出口量仅为5.7万吨和2.3万吨。”
从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角度,张本认为“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必然趋势”。根据国内外经验,他建议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一是以技术能人或经营能手为核心,由渔民自己组织兴办的养鱼、养虾、养贝、运销等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大型水产产品、大型龙头企业组织引导渔民兴办的水产供销产合作社;三是依托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引导水产养殖者兴办或者联办的各种协会,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式,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广大养殖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中国渔业报》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南)海洋经济发展论坛在海口召开,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庆焕、海南大学海洋学院名誉院长张本等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商讨健康、持续发展海南渔业经济的对策。会议指出当前海南水产品出口正面临无品牌、无龙头企业的压力,从产业链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必然趋势。
水产品缺乏优势品牌在论坛上,张本对海南渔业经济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目前在产量上海南渔业已经占据一席之地,但在出口品牌上毫无建树,这将导致水产品出口后续乏力。
罗非鱼、对虾、军曹鱼、金鲳等品种是海南出口主要品种,依靠海南优越的自然环境,“产品质量已经得到国际的认可,但就是没有形成自己品牌”。张本担心地说,这种情况将容易导致渔业发展受制于人,优质的产品只能沦落为“二次订单”(替国外品牌做代加工)。
“没有品牌,就难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市场。”张本强调说,产业利润分配主动权也掌握在别人手中。对此他建议,在海南优势养殖水产品品种上实施产业化行动,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创建产地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制定相应优势品种的养殖和加工技术质量标准,如罗非鱼、对虾、珍珠、石斑鱼等品种,树立海南品牌。同时需要培植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无公害水产品和渔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以点带面,形成庞大的产业群和产业优势。
发展水产合作社是趋势“水产品加工增值滞后是扼制海南水产品大批出口的瓶颈。”张本在论坛上表示,目前海南水产品加工出口业的现状是“水产品加工企业虽然多,但规模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2007年,海南有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255家,但年加工能力2万吨以上的企业仅5家,1万吨以上企业21家。
据介绍,水产品虽然是海南出口量最大的产品,但是由于加工生产滞后,产品互补性差,呈现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附加值多,高附加值少,单项产品多、综合利用少现状。海南临高某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笔者:“海南每年仍有数千万美元的水产品被广东、浙江等地收购出口,2007年海南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产量分别达到25万吨和10万吨,但是出口量仅为5.7万吨和2.3万吨。”
从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角度,张本认为“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必然趋势”。根据国内外经验,他建议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组织,一是以技术能人或经营能手为核心,由渔民自己组织兴办的养鱼、养虾、养贝、运销等专业合作社;二是由大型水产产品、大型龙头企业组织引导渔民兴办的水产供销产合作社;三是依托政府有关经济技术部门,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组织引导水产养殖者兴办或者联办的各种协会,通过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方式,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使广大养殖者的利益得到保护。
《中国渔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