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粮的“全产业链战略”是一次“亮剑”
自从2004年大豆产业话语权易手于益海嘉里等外资企业之后,每每谈到中国农业的发展规划和前景,学者们便会把“大豆沦陷”这个农产品市场的“靖康之耻”拿出来,警醒国内各界,不可重蹈覆辙。
言论上的千呼万唤,根本目的在于唤醒真正的行动。作为最早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粮集团终于拔出了“宝剑”—全产业链战略。
2009年必将在中粮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自宁高宁提出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之后,中粮攻城略地,可谓神速。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占目前全国大豆产量1/11。5月6日,中粮米业与来自东北、江西产粮大省的种粮大户签订了2009年大米订单种植合同。中粮试图从源头抓起,硬拼外企的终端优势。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宁高宁开始牵手牛根生,中粮也正式踏入了“乳业”这个近年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行业。10月份,中粮挥师大西北,几乎与益海同时,与成都各大商场及收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1月份,中粮剑指东北大米主产区,在佳木斯开启了大米加工基地的建设历程……
自从中国进入WTO后,ABCD等国际粮食巨头逐步蚕食中国农产品市场。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国内粮食企业大多选择了“被兼并”,否则极有可能“被破产”,仅剩下中粮和中储粮等为数不多的粮食集团。多年来,国内粮企鲜有反攻大作。2009年初以来,中粮逐步推行的“全产业链战略”,算是中国粮食企业对外企的步步紧逼所进行的一次公然抗争,也可以看成中粮所进行的一次自我救赎,似乎有点“亮剑”的韵味。
对于中粮的一系列动作,不论从企业发展层面,还是从产业影响层面,笔者都持支持态度。
一旦中粮站稳了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获取了稳定的粮源,那么其成都、北京和广东等地的加工企业便有了可靠了原材料。产品出厂后,再依靠中粮多年经营的贸易通道和行业品牌,很容易就进入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主销区商场之中。这种从“种植-收储-加工”一直延伸到“贸易-品牌-分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战略,在确保前端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有利于避免出现三鹿和蒙牛那样的前端不可控事故。
而且,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实际上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价值比较均衡。中粮把业务扩张到“种粮-卖粮”的每一个环节中,那么,除了农民获取应得报酬以及商场摄取终端利润外,加工、流通、品牌溢价等每一个过程,都在为中粮带来价值。而且,除了加工方面中粮较为薄弱外,流通贸易和品牌价值是中粮本身就具备的。以前没有好好加以利用,着实有点可惜。若中粮早些年推出“福临门”大米,也不至于益海嘉里用“金龙鱼”这个品牌就横扫了小包装大米的一片天地。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很苦,种粮的比较效益太低是个重要原因,但无奈的是,种粮往往又是大多数农民唯一的选择。
中粮大举进入粮食原材料的竞争之中,或许能进一步深化中国粮食采购的竞争格局,使得原粮需求主体更加多元化。当各种主体期望得到质量上乘的粮食原材料时,也许老百姓就多了一些卖粮的选择,充分的竞争还可能带来粮价的上涨。从一定意义上看,市场需求的增多对于粮价的带动,有时会比政府硬性的提价来的更有效果。因此,笔者倒是希望粮食原材料的竞争再激烈一些,让农民一年的辛勤多得一些。长远来看,农民种粮获益的提升,对中粮等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强盛都是有好处的。
有人认为此次中粮就大米产业与益海嘉里等外资进行正面交锋,减少了大米产业沦陷的可能。笔者倒是觉得,即使中粮不“亮剑”,中国的大米产业也不会沦陷。
须知在农产品市场上,谁拥有最多的粮源,谁就是市场的主导者。中国每年国产1500万吨大豆,进口却达到3500万吨以上,而进口绕不开ADM等“四大粮商”。因此,大豆沦陷越来越深。大米则不同。大米源于稻谷,而稻谷国内自给有余,且在2亿吨的年产量中,政府就收购了2250万吨(2008年的数据)。政府才是稻谷市场的“庄家”。谁也别想“操这个盘”。
纵观国内粮食企业,除了中粮有实力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之外,也只剩下中储粮和华粮有这个能力了。但中储粮以储备粮管理为主业,华粮以粮食贸易为生命线,二者目前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时机不是太好。
不过,从中粮今年来的战术布局来看,大多是抢占粮源等前端阵地。笔者倒是觉得,益海嘉里等外企,之所以能够驰骋疆场而少有敌手,除了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位居一流之外,其销售终端掌控的实力功不可没。
故此,中粮或许应该积极争夺终端话语权,否则,“亮剑”之后,能否有机会“入鞘”尚未可知。
言论上的千呼万唤,根本目的在于唤醒真正的行动。作为最早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中粮集团终于拔出了“宝剑”—全产业链战略。
2009年必将在中粮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自宁高宁提出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之后,中粮攻城略地,可谓神速。
4月28日,总投资40亿元的中粮天津粮油综合基地奠基,建成后预计每年可收购、加工国产大豆150万吨,占目前全国大豆产量1/11。5月6日,中粮米业与来自东北、江西产粮大省的种粮大户签订了2009年大米订单种植合同。中粮试图从源头抓起,硬拼外企的终端优势。7月6日,中粮集团宣布联手厚朴基金投资61亿港币收购蒙牛公司20%的股权,宁高宁开始牵手牛根生,中粮也正式踏入了“乳业”这个近年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行业。10月份,中粮挥师大西北,几乎与益海同时,与成都各大商场及收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11月份,中粮剑指东北大米主产区,在佳木斯开启了大米加工基地的建设历程……
自从中国进入WTO后,ABCD等国际粮食巨头逐步蚕食中国农产品市场。面对实力强劲的对手,国内粮食企业大多选择了“被兼并”,否则极有可能“被破产”,仅剩下中粮和中储粮等为数不多的粮食集团。多年来,国内粮企鲜有反攻大作。2009年初以来,中粮逐步推行的“全产业链战略”,算是中国粮食企业对外企的步步紧逼所进行的一次公然抗争,也可以看成中粮所进行的一次自我救赎,似乎有点“亮剑”的韵味。
对于中粮的一系列动作,不论从企业发展层面,还是从产业影响层面,笔者都持支持态度。
一旦中粮站稳了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获取了稳定的粮源,那么其成都、北京和广东等地的加工企业便有了可靠了原材料。产品出厂后,再依靠中粮多年经营的贸易通道和行业品牌,很容易就进入北京、上海和广东等主销区商场之中。这种从“种植-收储-加工”一直延伸到“贸易-品牌-分销”的一体化产业链战略,在确保前端不受制于人的情况下,保障了粮食的质量安全,有利于避免出现三鹿和蒙牛那样的前端不可控事故。
而且,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流程,实际上是一条完整的价值链,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价值比较均衡。中粮把业务扩张到“种粮-卖粮”的每一个环节中,那么,除了农民获取应得报酬以及商场摄取终端利润外,加工、流通、品牌溢价等每一个过程,都在为中粮带来价值。而且,除了加工方面中粮较为薄弱外,流通贸易和品牌价值是中粮本身就具备的。以前没有好好加以利用,着实有点可惜。若中粮早些年推出“福临门”大米,也不至于益海嘉里用“金龙鱼”这个品牌就横扫了小包装大米的一片天地。
长期以来,中国农民很苦,种粮的比较效益太低是个重要原因,但无奈的是,种粮往往又是大多数农民唯一的选择。
中粮大举进入粮食原材料的竞争之中,或许能进一步深化中国粮食采购的竞争格局,使得原粮需求主体更加多元化。当各种主体期望得到质量上乘的粮食原材料时,也许老百姓就多了一些卖粮的选择,充分的竞争还可能带来粮价的上涨。从一定意义上看,市场需求的增多对于粮价的带动,有时会比政府硬性的提价来的更有效果。因此,笔者倒是希望粮食原材料的竞争再激烈一些,让农民一年的辛勤多得一些。长远来看,农民种粮获益的提升,对中粮等企业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强盛都是有好处的。
有人认为此次中粮就大米产业与益海嘉里等外资进行正面交锋,减少了大米产业沦陷的可能。笔者倒是觉得,即使中粮不“亮剑”,中国的大米产业也不会沦陷。
须知在农产品市场上,谁拥有最多的粮源,谁就是市场的主导者。中国每年国产1500万吨大豆,进口却达到3500万吨以上,而进口绕不开ADM等“四大粮商”。因此,大豆沦陷越来越深。大米则不同。大米源于稻谷,而稻谷国内自给有余,且在2亿吨的年产量中,政府就收购了2250万吨(2008年的数据)。政府才是稻谷市场的“庄家”。谁也别想“操这个盘”。
纵观国内粮食企业,除了中粮有实力实施“全产业链战略”之外,也只剩下中储粮和华粮有这个能力了。但中储粮以储备粮管理为主业,华粮以粮食贸易为生命线,二者目前实施“全产业链战略”的时机不是太好。
不过,从中粮今年来的战术布局来看,大多是抢占粮源等前端阵地。笔者倒是觉得,益海嘉里等外企,之所以能够驰骋疆场而少有敌手,除了加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等位居一流之外,其销售终端掌控的实力功不可没。
故此,中粮或许应该积极争夺终端话语权,否则,“亮剑”之后,能否有机会“入鞘”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