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淡水鱼生 染肝吸虫病
天气热,吃点冰虾和生鱼片比吃熟的更鲜美,谁料差点没命了。”今年41岁的陈某才是江门市某机关工作人员,由于连日来多餐吃生鱼虾,导致腹痛难耐。前几日去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体内竟然“养”了近千条肝吸虫,导致胆管堵塞。医院确诊后,马上为陈某安排手术治疗,使用管胆汁引流液从他体内引出了近千条肝吸虫,加上排出的体液足足装满了两个500毫升的袋子。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门市疾控部门经抽样调查加临床统计估算,江门市400多万人口中感染肝吸虫病的人估计有280多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七成。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委、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尹合坤向记者透露:出现这么高的肝吸虫病感染率,和珠三角地区及江门五邑地区的民众喜食淡水鱼生有关。随后,江门市卫生局立即澄清称“江门地区肝吸虫感染率70%”的说法源于数据误读,该市肝吸虫实际感染率低于13%。
然而,这个报道还是让人们关注起鱼生、虾生中潜藏的致病杀手——肝吸虫。记者近日从广东省疾控中心获悉,经过防治,全省的肝吸虫病流行态势虽然有一定缓和,但是珠三角部分县市仍属于高流行区,肝吸虫感染率达20%。
淡水养殖环境差
据介绍,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发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畜共患、食物源性、地方性寄生虫病。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有关。江门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差,近年他们检验当地产的淡水鱼虾,发现带肝吸虫或虫卵的几率达90%。
据了解,江门五邑地区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农村中鱼塘上盖水厕,人粪直接排放至鱼塘的现象屡见不鲜。水乡人的观念是塘越肥鱼越肥,人畜的粪便喂鱼,鱼养大再供人吃。传染病学专家说,肝吸虫虫卵经人类粪便排出,经水乡人在传统的鱼塘水厕直排,肝吸虫卵由此寄生于塘虾、螺体,塘鱼吃虾螺后转寄生于鱼肉体内,人吃鱼后又感染肝吸虫。
珠三角属高流行区
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所长张贤昌表示,多年来广东一直都在肝吸虫防治上努力。因为2002-2003年全国曾组织过寄生虫感染调查,发现广东流行区感染率较高,为此广东还制定了广东省肝吸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2006-2010年),经过改水改厕、查病治病、健康教育等工作这些年已经收到一定效果。此前,广东的肝吸虫高度流行区(感染率≥20%)有12个县市(广州番禺区,珠海斗门区,佛山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龙川县,中山市,江门新会区、开平市,高要市,清远清城区等),现在已经不到10个县市。“但珠三角部分县市还属于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20%左右。这跟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广州市疾控中心早前专门针对南沙、番禺两区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仍有18%-20%的老市民感染肝吸虫病。据悉,这两个地区的肝吸虫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因为两地河网密布,淡水鱼资源丰富,年长户籍人员有吃淡水鱼生的习惯。
白酒杀不死肝吸虫
有调查显示,现在肝吸虫感染者多是男性,以中青年为多,年龄在20-40岁之间。“我们调查时发现一些群众也知道吃鱼生可能会感染肝吸虫,但还是吃。”张贤昌称,即使去高档餐馆,吃淡水鱼生还是会有感染肝吸虫的风险,用添加芥末、白酒的方法来对付肝吸虫是起不到作用的。有的人认为吃淡水鱼生的同时喝白酒可以杀死肝吸虫,其实喝白酒反而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另外,一些市民在家切淡水鱼,切完后没有把刀、砧板洗干净就切熟食,这样就可能让鱼肉里的肝吸虫感染到熟食。他建议市民在家切完鱼肉后,把手、砧板、刀都彻底清洁再切别的食物。
“从疾病防控的角度而言,在目前没有办法改善淡水养殖环境的前提下,关键还是要改变吃鱼生的饮食习惯。”张贤昌强调,肝吸虫病可防可控,现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很多感染者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且肝吸虫寿命较长,可达20多年,所以建议有吃过淡水鱼生的市民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小贴士
牢记5点防肝吸虫病
1.不吃鱼生,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
3.生、熟厨具要分开使用。
4.不要用生的鱼虾喂狗、猫。
5.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在粪便中发现肝吸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金标准”。 (本文来源:南方农村报 )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门市疾控部门经抽样调查加临床统计估算,江门市400多万人口中感染肝吸虫病的人估计有280多万,约占全市人口的七成。广东省消化病学会常委、江门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尹合坤向记者透露:出现这么高的肝吸虫病感染率,和珠三角地区及江门五邑地区的民众喜食淡水鱼生有关。随后,江门市卫生局立即澄清称“江门地区肝吸虫感染率70%”的说法源于数据误读,该市肝吸虫实际感染率低于13%。
然而,这个报道还是让人们关注起鱼生、虾生中潜藏的致病杀手——肝吸虫。记者近日从广东省疾控中心获悉,经过防治,全省的肝吸虫病流行态势虽然有一定缓和,但是珠三角部分县市仍属于高流行区,肝吸虫感染率达20%。
淡水养殖环境差
据介绍,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肝吸虫)寄生在人的肝胆管内所引发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畜共患、食物源性、地方性寄生虫病。肝吸虫病的流行,主要与当地居民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有关。江门市疾控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淡水养殖鱼类生长的环境越来越差,近年他们检验当地产的淡水鱼虾,发现带肝吸虫或虫卵的几率达90%。
据了解,江门五邑地区河网纵横、水系发达,农村中鱼塘上盖水厕,人粪直接排放至鱼塘的现象屡见不鲜。水乡人的观念是塘越肥鱼越肥,人畜的粪便喂鱼,鱼养大再供人吃。传染病学专家说,肝吸虫虫卵经人类粪便排出,经水乡人在传统的鱼塘水厕直排,肝吸虫卵由此寄生于塘虾、螺体,塘鱼吃虾螺后转寄生于鱼肉体内,人吃鱼后又感染肝吸虫。
珠三角属高流行区
广东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防治所所长张贤昌表示,多年来广东一直都在肝吸虫防治上努力。因为2002-2003年全国曾组织过寄生虫感染调查,发现广东流行区感染率较高,为此广东还制定了广东省肝吸虫病防治规划实施方案(2006-2010年),经过改水改厕、查病治病、健康教育等工作这些年已经收到一定效果。此前,广东的肝吸虫高度流行区(感染率≥20%)有12个县市(广州番禺区,珠海斗门区,佛山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龙川县,中山市,江门新会区、开平市,高要市,清远清城区等),现在已经不到10个县市。“但珠三角部分县市还属于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20%左右。这跟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
广州市疾控中心早前专门针对南沙、番禺两区进行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仍有18%-20%的老市民感染肝吸虫病。据悉,这两个地区的肝吸虫病发病率较高,主要因为两地河网密布,淡水鱼资源丰富,年长户籍人员有吃淡水鱼生的习惯。
白酒杀不死肝吸虫
有调查显示,现在肝吸虫感染者多是男性,以中青年为多,年龄在20-40岁之间。“我们调查时发现一些群众也知道吃鱼生可能会感染肝吸虫,但还是吃。”张贤昌称,即使去高档餐馆,吃淡水鱼生还是会有感染肝吸虫的风险,用添加芥末、白酒的方法来对付肝吸虫是起不到作用的。有的人认为吃淡水鱼生的同时喝白酒可以杀死肝吸虫,其实喝白酒反而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另外,一些市民在家切淡水鱼,切完后没有把刀、砧板洗干净就切熟食,这样就可能让鱼肉里的肝吸虫感染到熟食。他建议市民在家切完鱼肉后,把手、砧板、刀都彻底清洁再切别的食物。
“从疾病防控的角度而言,在目前没有办法改善淡水养殖环境的前提下,关键还是要改变吃鱼生的饮食习惯。”张贤昌强调,肝吸虫病可防可控,现在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由于很多感染者没有什么自觉症状,且肝吸虫寿命较长,可达20多年,所以建议有吃过淡水鱼生的市民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早日治疗。
小贴士
牢记5点防肝吸虫病
1.不吃鱼生,不吃未煮熟的淡水鱼虾。
2.处理过鱼虾后,要及时洗净手、刀、砧板。
3.生、熟厨具要分开使用。
4.不要用生的鱼虾喂狗、猫。
5.曾经吃过鱼生的人应该及时到医院检查,如果抽血查到肝吸虫抗体阳性,则应留大便反复寻找肝吸虫卵,在粪便中发现肝吸虫卵是确诊肝吸虫病的“金标准”。 (本文来源:南方农村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