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或挽回罗非鱼产业20亿元损失

        相信科学、相信疫苗能够解决链球菌病这个问题

         中国水产门户网独家报道:2010年7月份,罗非鱼链球菌病“从点到面”发散态势在华南地区终于如期而至。但据各地信息反馈,鉴于去年触目惊心的场景今年养殖户有意识的及早预防和用药处理产生了一定积极的防治效果,即使是养殖密集型地区发病率也只在10-20%。去年8月份正是链球菌病猛烈暴发的时间,但今年同期发病情况平平,各地疫情报告相对缓和,正当大家都以为今年罗非鱼养殖能侥幸躲过了一劫时,进入了9月份后,各地病害疫情形势愈演愈烈,从50%发病率到70%发病率,甚至100%发病率......当初用药后貌似病情稳定控制住的罗非鱼强劲反弹、再劫难逃。

        自2009年罗非鱼链球菌病大暴发以来,养殖户心急救鱼几乎无药不用,不但事倍功半,反而刺激了鱼体的耐药性,使疫情变得越来越糟糕。罗非鱼链球菌病成为养殖业挥之不去的梦魇。

        难道罗非鱼链球菌病真的泛滥到无药可治的地步了?

        “相信科学,相信疫苗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日前,中国水产门户网记者采访了广西水产研究所渔业病害防治研究室陈明副主任。

        中国水产门户网:请问广西水产研究所是什么时候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课题研究的?近年来我国链球菌病疫情发作的总体情况如何?

        陈主任:最早是在2005年,那时罗非鱼还属于极少发病的养殖品种,链球菌病只是在国内偶尔发现,因为是局部区域发生,养殖户及科研单位对此关注度并不高。当时广西水产研究所同美国农业部水生动物疾病研究所有项目合作,广西水产研究所自然而然进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中来。

         2006年广西鼓励罗非鱼养殖,对养殖进行反补贴,掀起罗非鱼养殖的高潮,南宁邕江一个4*4*3的网箱投苗量竟达3千尾,当年发现出现死鱼,严重时一个网箱每天死30多尾,到收成时竟有一半的鱼死掉。07年病害继续呈愈演愈烈,发病的点、面均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发病地区已不限于南宁,而是包括整个华南地区。08年由于冻灾冻死了大量的鱼,因为没有了宿主,病原处于休眠期或者局部消亡,加上当年鱼苗供应不上,养殖户放苗密度大幅降低,故08年罗非鱼发生链球菌病非常少。09年链球菌病暴发性发作,然而很多人还是抱着侥幸的心理,以为这只是偶然来的一场病很快会过去,所以大家都在观望。到了今年5月,海南地区链球菌病再次大面积暴发,7-8月份,广东又开始暴发,广西继广东发病20天左右以后也进入发病期。特别是9月份以来,很多大公司养殖基地、大、小养殖户的鱼塘均有发病,并且死亡率很高。

        中国水产门户网:我们都知道,疫苗课题研究及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具体包括了哪些工作?

        陈主任:概括起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工作。

        一、 罗非鱼病原调查和病原库建立。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调查内容包括要了解链球菌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每年发病规律,目前已知单是链球菌病给全国罗非鱼产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到20亿元,广西区损失有4亿,损失非常大。

        建立病原库,必须要了解中国各个养殖区流行的链球菌病属于海豚、无乳、难辨中哪一种。5年里,我们对全国养殖区进行病原分离,广东在茂名、高州、化州、肇庆、惠州、汕尾、揭阳等地分离出33株;广西在南宁、北海、钦州、柳州、百色等地分离出32株;海南在海口、琼海、文昌、澄迈等地分离出18株;福建漳州地区分离出7株;云南的罗平省分离出2株,5省中共分离出90株链球菌病菌株,囊括了中国各省主要养殖区域病原,并且从2005年到2010年,每年都保留了菌株,这对以后细菌进化研究很有意义。另外在选择菌株和免疫原时,必须进行筛选具有很好免疫原的菌株,才可以用来做疫苗。选好的菌株进行抗原处理,把有效成分保存下来,去除无效成分。

        二、对比注射、浸泡、口服三种类型疫苗,选择更切合实际生产操作的疫苗。

         疫苗在水产或是罗非鱼防病领域,属于新事物,一开始养殖户在观念上比较难以接受。举个例子,有个池塘的罗非鱼已受到链球菌病感染,初期死亡不多,也没有表现出发病的症状,如果这时候使用了疫苗,必然会加速感染病鱼的死亡,养殖户此时反而会认为是使用了疫苗才导致鱼的死亡。

        生产实践中发现,疫苗注射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劳动量大、工序复杂、容易引起应激反应等等的弊端,所以养殖户是难以认可注射疫苗的。为克服种种弊端,我们考虑用口服或浸泡的方法代替注射疫苗。经过多次生产实践,又发现浸泡疫苗操作同样有不足之处,聚集大量的鱼苗在一个池子里进行浸泡,产生的应激反应也很大,而15日龄前的罗非鱼,其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此时进行免疫保护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目前罗非鱼苗一般在几日龄时就上市销售,鱼苗一旦分散到各经销商或养殖户手里,再集中起来进行第二、三次免疫也不太现实,并且疫苗需求量增多,成本要增加,免疫浓度很难控制,应激也在加大。经过再三权衡,我们最终选择了口服疫苗。

        口服疫苗的优点在于,罗非鱼的免疫系统发育完善后,无论哪个时间段都可以进行操作,既节省劳动,也大大降低应激反应。从07年开始,我们就开始考虑制备通过口服途径来获得免疫保护的疫苗。当时国外资料报道浸泡疫苗免疫保护率约为70%,而口服疫苗最佳记录也只有60%,这个保护率在生产上应用价值是不大的。

         提高口服疫苗免疫率的研究遇到了瓶颈,我把人类肿瘤免疫思路引入罗非鱼链球菌疫苗研究当中,把肿瘤免疫新思想和科研新发现结合,经过4年的攻关,加上生产工艺不断成熟,目前实验室保护率高达86%,完全可以应用到生产上。

        口服疫苗能达到如此高的保护率,主要依赖三个核心技术:

        1、 开发粘膜免疫佐剂。这种佐剂必须是适合肠道、消化道的一种粘膜佐剂,通过肠道免疫细胞激发鱼体免疫系统,如果没有上升到系统免疫,只在局部进行免疫,一则保护时间短,二则保护率会降低。

        2、开发粘膜免疫增强剂。这种增强剂可以显著提高罗非鱼免疫机能,如果不用疫苗只用免疫增强剂去防病,保护率仍然可达60%,效果很好。

        3、 纳米微胶囊技术。把以上物质变成纳米级大小,再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壁垒,从而使免疫佐剂和免疫增强剂的成分通过口服进入到消化道后而不容易被消化液(酶)消化掉,并可达到缓慢释放、提高免疫保护率的效果。

        三、 进行罗非鱼免疫工作的基础研究。

        1、明确罗非鱼机体如何产生免疫反应

        从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基因水平找出吉富、奥尼以及吉富和奥尼杂交的吉奥,三个罗非鱼品系抗病力为何存在明显的差异?疫苗进入鱼体后,是如何产生免疫反应的?什么样的免疫源可以产生更好的免疫反应,究竟是细胞免疫起作用还是体液免疫起作用抑或是非特异性免疫起作用?我们对这些工作进行大量研究和探索。还有需要找出不同病源,其治病率存在高低之分的原因是与哪个蛋白、哪个基因存在关联。这些工作对以今后开发免疫源将有很大帮助。

        2、明确链球菌抑制罗非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机制物质基础
任何一个对机体有危害的微生物,它都会有一套抵抗机体免疫反应的机制,链球菌也不例外,它也有一套机制抵抗罗非鱼机体的免疫反应。行使这一套机制肯定会有一套物质基础,这套物质基础对疫苗或者免疫原而言,是有害的物质,必须去除掉。

        中国水产门户网:去年以来链球菌病暴发,在用药无效情况下导致大批的罗非鱼死亡,养殖户损失惨重,弃养、转养其他品种的养殖户不在少数。请问疫苗能不能帮助养殖户重新建立养殖信心?疫苗生产什么时候可以实际商品化?

        陈主任:去年病害暴发后,养殖户尝试使用药物、减少养殖密度、减少投料、加强调水、选择不同品系种苗等方法以摆脱发病困扰,但大多都收效甚微。因此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告诉他们:相信科学、相信疫苗能够解决这个事情。罗非鱼是属于出口型水产品,如果使用疫苗进行防病,可降低或避免药残,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产品声誉好,市场价格就会变好,农民的收入自然水涨船高,这对国民经济建议有很大帮助。

        但水产疫苗研发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开始到最终的成功,中间涉及很多项目都夭折了,能保留十分之一的成功已属不易。目前的疫苗研究已经算成功,接下来要同时开展两个工作:第一、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程序走,从临床试验——中试——兽药注册——产品生产批文——GMP车间建设,单是第一道程序至少也要花费2-3年。二、在这2-3年的时间里,我们将继续在养殖区建立疫苗试验点,这也是检验疫苗能否应用于生产上的必须途径,让养殖户亲眼看见疫苗可以预防链球菌病,以点带面进行大范围辐射,从而让更多养殖户甚至整个产业来认识疫苗的效果。

        中国水产门户网:据了解,不论是网箱还是池塘,不论是立体、混养、还是精养的养殖模式下,不管是水肥或是水清池塘,也不分高温还是低温季节,链球菌病都无一例外地会发生。这个现象如何解释?

        陈主任:发病和养殖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虽然各种养殖模式和养殖条件下都会发病,但程度不一样,主要区别在以下几个方面。

        1、鱼种差异:如“吉富”品系的罗非鱼发病率比其他品系要高,这是目前养殖户反映和我们在实验室研究的结果一致。但如果育苗单位从吉富品系中选育抗病力强的鱼作为亲本,不排除发病率降低的可能性,所以结果也并非一成不变。

        2、养殖模式差异:管理水平不同,会导致发病率不同。比如立体(猪、鸭、鱼)养殖,猪、鸭粪便排到鱼塘里,这样鱼的生存环境很差,发病率就会高,死亡率相对也高。

        3、饲料的差异:饲料质量不同直接影响到罗非鱼机体抗病能力的差异。如饲料中的蛋白质、VC、矿物质含量不足,则会引起罗非鱼抵抗力下降。

        4、养殖密度差异:密度越大,发病率越高、死亡率越高。如网箱养鱼密度高,更容易发病,但网箱放养密度不同导致发病情况也会完全不同。

        5、地域的差异:罗非鱼发病呈区域性。这和气候条件有关系,海南是每年最早发现发病的地方,然后逐渐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发展,最后集中在养殖最密集的地区发病,如茂名、高州、化州,肇庆、高要,湛江等地。

        6、季节差异:和温度密切相关。每年罗非鱼发病高峰期基本是在9-10月份,但9-10月份华南气温已在下降,而高温天气应该是7-8月份,可见温度不是影响罗非鱼发病唯一原因。我初步认为这和可能鱼的体积、养殖密度相关,九、十月份罗非鱼基本达出塘规格,鱼体积大,密度相对大。另外这可能和地球运动也有关,因为秋天是一个最容易发病的季节,鱼也受到了大环境影响而发病。

        中国水产门户网:养殖户使用口服疫苗防病的成本是多少?

        陈主任:目前由于链球菌引发的罗非鱼鱼死亡率一般是15-70%,发病最多在30-40%范围之间,导致了惨重的经济损失,养殖户防治链球菌病的成本(抗生素、调水剂产品、VC、免疫增强剂等药物)一般占养殖成本10-15%。而使用疫苗预病,一尾鱼的成本大约为4分钱,口服疫苗次数为4次。而一旦保护率达到80%以上,鱼塘里的鱼就会产生群体免疫效果,此后由链球菌引起的死鱼现象将非常少。如此计算,使用疫苗的成本只占目前用药防病成本的15-30%,而使用原来防病药物不但费用高,并且罗非鱼还会继续死亡,这个成本就更大了,所以使用疫苗的效益是非常高的。

        中国水产门户网:养殖户在使用疫苗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养殖户对罗非鱼进行了疫苗免疫了,那么以后防病工作是不是可以减少,是否就是万事大吉,甚至一劳永逸?

        陈主任:养殖户在使用疫苗时必须按照疫苗严格程序去使用:疫苗如何保存、如何进行免疫的操作;避免洪水前、台风来临时进行免疫,因为鱼在受到刺激的状态下不容易获得免疫;使用抗生素前后时间段避免免疫,因为抗生素对免疫系统会产生抑制作用。养鱼是一个系统工作,进行疫苗免疫的鱼也要严格管理、科学饲养,但它是不会再受链球菌病感染,这一点是可以保证的。

        中国水产门户网:今年链球菌病发作比去年严重了,请您预测一下往后罗非鱼链球菌病将表现怎样的发病趋势?

        陈主任:任何一种病,在没有一种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来控制病害,想让这种病害自然消亡,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况并非只体现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问题上。至于往后的时间内病害是愈演愈烈还是处于温和的状态,是比较难预测的,或许发病和整个大气候条件有关,如果出现如2008年那样冰灾,那么当年的发病率就会自然下降,但如果明年出现更加极端的天气,那么链球菌病发生也许会更严重。按目前的发展情况预测,链球菌病还是会持续下去的。

        中国水产门户网:如果商品疫苗上市至少还要等2-3年,那么在这2-3年里,养殖户要注意哪些防病工作?

        陈主任:疫苗作为商品上市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个层面,按目前现状而言,不论是谁,也不管哪个单位去做这个事情都比较困难。目前我国水产界获得水产疫苗新兽药证书的只有三个疫苗(草鱼出血病细胞灭活疫苗、鱼用嗜水气单胞菌灭活疫苗和牙鲆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病多联抗独特型抗体疫苗),其中也没有一种能获得生产批文,而在美国有11种水产疫苗申请了专利。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可能与大家的观念有关,包括国家对这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养殖户没有形成用疫苗去防病的意识等。如果养殖户素质和意识提高了,大家都向国家要疫苗来防鱼病,那么事情也许会有很快发展。

        所以在疫苗不能投入到真正养殖生产中去之前,我建议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1、 选好鱼种。一定要选择抗病力强的鱼苗进行养殖,不要单纯追求养殖速度。

        2、 重视养殖环境。水质一定要好。

        3、 饲养管理要到位。目前我们提倡集约化养殖,但只限于是规模上的集约化,单纯把鱼集中起来并不代表集约化,必须对技术、人才进行配套的集约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集约化。

        4、 饲养密度合理。放苗密度越高,发病的可能性越大,一旦发病就难控制。

        5、 提高防病的意识。防病意识要早,不要等到发病才去重视问题,其实做好了以上四点,就可以很好地减小养殖鱼的发病率,实际上就是提高了防病意识。

        6、 可以选择链球菌疫苗进行防病尝试。尽管目前疫苗商品化生产需要国家批准,但如果养殖户通过试验点了解疫苗防病确实可行,随着试验点分布越来越多,全国各地就会有更多的养殖户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疫苗的效果,那么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并支持生产疫苗,可能会大大缩短走法律程序的时间。因此疫苗的生产,需要研究单位、国家政府部门、试验单位(养殖户、企业、基地)三方面的配合协作。